《世间最美的坟墓》:对伟人宁静的敬意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3 12:08

读这篇文章,最重要的是要读懂“最美”这两个字。

《世间最美的坟墓》:对伟人宁静的敬意

什么叫做美,什么叫做最美,在阅读本文之前,我们本来有共同的理解。如果这篇文章所展示的,和我们所预期的一样,就表明作者没有什么特别的见解,那这篇文章就不能算是一篇好文章了。但通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们发现情况并不如此。

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词语来描述“世间最美的坟墓”呢?

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

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羊肠小路。

无人守护,无人管理。

在这之后,还特别提示,虽然“开满鲜花”,但是“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还作了形容和渲染:

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

这就是美吗?这就是世间的最美吗?这在人们的一般感觉中,是不美的。那么作者强调的美是什么呢?仅有的对“几株大树”的描述:“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这两句,显然只是树的外形美,不是作者所要表现的美的重点。那么美的重点是什么呢?美的重点在于这是托尔斯泰自己种的,有文物价值的美。

但是,这并不深刻,在伟大人物的故居中,类似的植物也许并非个别。那么这几棵树的美何在?第一,这里蕴含着托尔斯泰童年幸福的想象(“许诺”)。第二,因为他从童年的想象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后来他立意把自己埋葬于这样的树木之下,用这个代替了名人装饰奢华的坟墓。这就是说,这些树本身的美并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托尔斯泰的想象是美的,比一般坟墓上的树“更美”。

但这只是美的一个方面,还没有充分表现出“世间最美的”。最美的是什么呢?

《世间最美的坟墓》:对伟人宁静的敬意

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

托尔斯泰的想象的美,与人们对他的崇敬之美结合起来,才是最美。到这里,可以说是点了题,仅仅是这样,还只是正面的点题,还不够充分,接下来,作者从反面对之加以强化。这种敬意是美的,但它看不到摸不着,是在人们的心里的。这种敬意是不同凡响的:

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

好奇会破坏宁静,也就是说,好奇是不美的。从反面强化了之后,作者又回到正面强化:对托尔斯泰的敬重,只有宁静才是美的。宁静美在什么地方呢?

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

大声说话会破坏宁静,是不美的,刚才已经强调过了。这种大声说话,是由什么样的心情引起的呢?是闲情。这种轻松观赏的心情,实际上是一种旅游的心情,或者说是看客的心情。但是,这里是“朴素的”,而且是“逼人的朴素”,没有什么可观赏。这里的朴素,居然是“逼人”的。也就是说,容不得你轻松地观赏,而是逼得你进入一种内心的、思考的境界:

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

这里有对想象的冲击:一方面是“小小”的坟墓,一方面是“伟大”的人物。

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

透露出作家在美的观念方面的不同寻常。通常的坟墓,以堂皇的墓碑、豪华的装饰为美。而这里恰恰相反,以没有这些东西的朴素为美:

《世间最美的坟墓》:对伟人宁静的敬意

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明明是没有纪念碑,这里却说这样的朴素之美,像纪念碑一样。这是一种化无形之美为有形之美的形容。为什么说“最美”呢?因为一般世俗的美,大都是有形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而这里所说的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是一种平凡的精神境界的美。这暗合了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为了强调对托尔斯泰平凡美的赞美,作家最后采取了两种手法,一是用歌德、拿破仑、莎士比亚陵寝的华贵和托尔斯泰的朴素对比,二是用自己内心的抒情来渲染,用自己的内心的“庄严肃穆”“剧烈的震撼”和外界的无声相对比。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