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定格日本投降的历史时刻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3 11:38

《落日》本是一篇新闻通讯,后来却成为一篇历史经典。首先题目有象征意义。“日”,暗示日本的国旗是太阳旗。“落日”,提示日本投降。这篇文章的体裁在新闻里叫“特写”。写日本投降的文章很多,我可以给大家提供另一篇:

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团一行11人,外相重光葵作为日本政府代表,陆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大将作为日军大本营代表,其他9人是由3名外务省代表、3名陆军代表和3名海军代表组成———重光和梅津都是中国人民的“老相识”了,重光的一条腿就是1932年5月在上海虹口公园被朝鲜义士尹奉吉投掷的炸弹炸断的,至今在虹口公园里还有旧址可寻;梅津则担任过天津驻屯军司令、著名的《何梅协议》日方签字人。当日方代表团登舰时,军乐队一片沉寂,礼仪哨视如不见,在美军联络军官西尼·麦什比尔上校引导下,重光葵在前,臂弯里夹着手杖,拖着一条假腿,一瘸一拐举步维艰,梅津在后,步履沉重。走到露天甲板后,重光葵摘下礼帽,与同行者列队向各国将领行鞠躬礼,但无人答礼。他们敬礼之后,重光和梅津并列在前,其他人分列两排,转向面桌而立。

军舰牧师做祈祷后,美军西南太平洋战区总司令麦克阿瑟走到麦克风前,持稿在手,神色肃然地宣读投降命令。随后,他指着桌子前的椅子,严肃地宣布:“现在我命令,日本帝国政府和日本皇军总司令代表,在投降书指定的地方签字!”一名日本代表首先走上来,仔细审视桌上两份投降书无误,再回到自己位置,接着重光葵走上前,摘下礼帽和手套,斜身落座,不料手杖却从臂弯滑落到地上,他只好狼狈地捡了起来,一面想放置他的礼帽和手套,一面又从口袋里掏笔,手忙脚乱,一名外务省的随员走上前,递上笔并替他拿好手杖。可他面对投降书,却又不知道要签在哪儿,麦克阿瑟回头招呼他的参谋长萨瑟兰将军:“告诉他签在哪儿!”在萨瑟兰的指点下,重光葵在两份投降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接着,梅津走上前,他没有入座,似乎想要保持一点军人的威严,除去手套,看也没看投降书就俯下身草草签了名。

投降仪式结束正是9时18分。

签完字以后,麦克阿瑟起身回到麦克风前:“现在请美利坚合众国代表签字。”随后,中国军令部长徐永昌上将在商震将军陪同下代表中国在投降书上签字。接着,英、苏、法等国签字。麦克阿瑟最后致辞:“我们共同祝愿,世界从此恢复和平,愿上帝保佑和平永存!现在仪式结束。”此时正是9时18分,14年前的九一八,日军占领沈阳。而1933年在日军威逼下,从伪满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是9时18分!这正可谓天意,用这样的天作之巧,尽洗前耻!

《落日》:定格日本投降的历史时刻

对比一下,就知道这一篇全部是用事实说话,而《落日》具有更强的、主观的文学性,文章里有许多作者主观的感受,并不是当时的事实,而是对事实意义的概括。前两段有主观感受,有议论:“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

这里选择的事实跟前面提供的文章里不一样,选择了一些看起来并不重要,有些像鸡毛蒜皮的事,写到水兵穿的衣服“军衣洁白、折痕犹在”,穿的衣服本来不重要,但在特写中,“新衣服”“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等渲染了当时节日性质的气氛。“签字场所”在军舰上,摆设也写得很细致,“临时换用本舰士官室一张吃饭用的长方桌子,上面铺着绿呢台布。桌子横放在甲板中心偏右下角,每边放一把椅子,桌旁设有四五个扩音器,播音时可直通美国。将领指挥室外门的玻璃柜内,如同装饰着织锦画一般,装着一面有着十三花条、三十一颗星、长六十五英寸、阔六十二英寸的美国国旗。这面旗还是九十二年前,首次来日通商的美将佩里携至日本,在日本上空飘扬过”。这是用流水账的写法来写,本是新闻乃至文学作品的大忌,但在这里,却再现了历史时刻的真实气氛,在这个历史场合,一切细节都变得重要了。因为琐碎的细节,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白马的故事”一节并不是在现场发生的事实,是听来的过去的谈话。但是这个回忆,反映了当时战胜日本后人们的心情。新闻特写和一般新闻性作品不太相同,不仅写现场看到的,也写作者想到的。特写有一定的文学性,可以有些文学笔法,不但选择的是有趣的事实,而且选择有趣的传闻,能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深思就好。当然,如果传闻缺乏深意,就是哗众取宠,但这个传说不是,它有利于表达胜利的快乐、欣慰。

“代表到来”一节。“这时,全舰静悄悄一无声息,只有高悬的旗帜传来被海风吹拂的微微的猎猎声”,这一句是文学笔法,以声音来衬托宁静,电影中常用这种表现手法,古诗里这种写法很多,如王维的诗“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落日》:定格日本投降的历史时刻

正式写到“仪式开始”。当时中国地位非常高,第一个是美国签,第二个是中国签,第三个才是英国,法国还是临时政府,他只能往后靠。在历史的关键处,每一个细节都是重要的,都有象征含义。开头提供的文章中,写到重光葵的手杖掉到地上,还不知道往哪里写字,虽戴大礼帽,穿礼服,外表镇静,但内心的恐惧却掩饰不住。这篇文章没写到,可能是从记者当时的角度没观察到,这是个很大的缺陷。作为一个职业性的写手,抓住了那么多的鸡毛蒜皮,把其中的深邃含义揭示了出来,恰恰对这个更为精彩的细节视而不见。

麦克阿瑟用了六只笔来签字,是因为他在菲律宾曾被日本人打败过,不得已从战场上撤退,把自己的部队留在岛上,结果好几万人当了俘虏。现在他把接受日本投降的签字笔送给将军们,其中有一个好像是也当过俘虏的,作为纪念。这个背景要给学生讲清楚。其中的象征意义,是很深刻的。这些今天的孩子乃至老师都不知道了,但在当时,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

写到“九一八”时虽然是巧合,也要大书特书。这里有个联想,“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现在十四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前边都用白话文,这里突然用了三句文言文,显示汉语古雅、含蓄、庄重的意味。“天网恢恢”,是用《老子》的典故;“天理昭彰”,表现胜利的欣慰,用白话不足以表达,用古代汉语讲更过瘾,很有文化含量。当时报纸的读者都是有一定文化的,工人、农民买不起报纸,国民党的文书基本是文言文,高中的语文课本也全是文言文,所以不存在理解的障碍。

下边有一个小插曲,“投降书脏了”。记者发的议论“倒霉的日本人,连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表示了一种心情。这是新闻的趣味性,又有象征意味。

《落日》:定格日本投降的历史时刻

最后又有一段文学性描述。一个不到二十岁水手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这是讲历史意义,未来会讲到这些故事,这就很生动,抒情性强。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