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新闻的新闻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3 12:22

作为新闻记者,面对“没有什么新闻”,那还能写些什么?写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的话,就不是完全用事实来讲话的新闻性文章了。这里主要是作者主观的独特感受,这不是用事实来讲话,而是以事实来激发自己的感情。从这一点上来说,这篇文章基本上不是新闻性质的,而是文学性的散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新闻的新闻

本文主要表述的就是自己特殊的感受,主观的、个人化的东西。这里所有的事实都是旧的,然而感情是新的。看下面的细节:

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

这是强调生命和欢乐,甚至是挡不住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新闻的新闻

在布热津卡,德国人撤退时破坏了的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已长满了雏菊。

这是提示新生命的诞生,说明生命是不可战胜的。

要注意文章善于用细节说话,光说四百万人死在这里,如果只有这样的数字,就不会动人,有了“堆积得像小山似的头发,看到一堆堆婴孩的小鞋,看到一排排放着被窒息而死的人的尸体的砖房”,就让人毛骨悚然了。

在一座建筑物前,“导游推了推门,门锁上了。记者实在感激,不必入内了,但马上臊红了脸”,这里是文学手法。因为进去后面对的场景惨不忍睹,想逃避,这是人的表层思维。但因此而感到害羞,是人的深层思维,连目睹惨状的勇气都没有,这样一想就害羞了。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新闻的新闻

为什么在那么多惨状中,要突出一个女孩子的照片?“一个年轻姑娘,大约只有22岁,丰满可爱,满头金发。她温柔地微笑着,好像想起了什么甜蜜美妙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念头在这个姑娘的脑海中闪过呢?她的形象在奥斯维辛挂满死难者照片的墙上留下的纪念又意味着什么呢?”在充满死亡的残酷景象的背景上,强调一个美丽的、可爱的、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生命被摧残,这是一种强烈对比,这是惨痛的悲剧,更显出生命的光彩、死亡的残忍。

这种手法在本文中反复运用。只有心灵敏感的人,在奥斯维辛看到儿童嬉戏、阳光灿烂、树木青青才会感到沉重。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非常有文学修养和道德修养的人。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