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贫穷母亲的尊严和大爱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3 11:22

《慈母情深》表现的生活和当代许多贫穷孩子的生活比较接近。一开头就用房子、胡同、零钱一系列细节来强调贫穷,但是穷而不苦,并不突出有多么苦恼。孩子对生活要求很低,积攒几分、几毛钱,买得起本小人书就够满足了。一方面细致地说明小人书便宜,可是另一方面又强调,当他的小人书被一个警察没收了以后,他的心理反应是十分强烈的。

《慈母情深》:贫穷母亲的尊严和大爱

这里有几个关键词,要特别注意:先是“号啕大哭”“用头撞墙”,这是用行动效果来表现小人书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接着是心理描写:小人书是“巨大的财富”,失去它就觉得“破产了”“从绰绰富翁变成了一贫如洗的穷光蛋”“绝望得不想活”“想死”。这里的用词,与字典意义有很大的错位。失去几本小人书,怎么会造成这么大的痛苦?从客观的角度来说,不至于如此。但这里写的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孩子的心灵。这就是童心,一个穷孩子穷得吃饭都困难,却把能接触到的不是什么高级的文化,当成比生命还要重要的东西。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孩子的内心深处、心灵底层的价值观。从这里,是不是令人想到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头的“乐园”和“无限的趣味”?还有在《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伟大的神力”和“空前的敬意”?

这还只是写母爱的前奏,小人书在孩子心目中的重要,就是为了增强母亲来解决这个难题的迫切性。如果在孩子心目中没有这么重要,母亲完全可以心不在焉,不当一回事。作者的匠心在于把母亲推到一个没有退路的极端上去。

用还原法,在一般情况下,母亲为了孩子义无反顾地斗争,大叫大嚷,声嘶力竭,都是可能的。如果这样写的话,不能说没有一点特色,却很难有新意。作者笔下的母亲之所以给读者强烈的冲击,恰恰是一方面非常英勇坚定,一方面又非常平静,既没有和警察口头顶撞,也没有正面的行为冲突。她选择的只有一个动作,就是静静地坐在警察局门口。任凭警察来来往往,对她表示不屑(“葛里高利”冷笑着),她既不在意,更不着急,她就是不动声色地坚持静坐。

在这中间插入了作者的感觉,是一种对比和反衬,孩子没有信心,却又不敢劝母亲回家。原因很重要:

那意味着我失去的是三十几本小人书,而母亲失去的是被极端轻蔑了的尊严。一个自尊的女人的尊严。

两个“尊严”不是重复,而是为了强调。对于孩子来说,小人书已经是他的生命了,可是在和警察的对抗下,孩子觉得可能不能不认输了。然而,并没有把小人书当作生命来看待的母亲却比孩子坚定。固然是因为小人书在自己孩子的心目中重要,才在她的心目中重要,然而一旦进入当下的情境,小人书对于母亲来说,又多了一份含义,那就是做人的尊严。这一句写得很深刻。深刻之处不仅在于写出了小人书在儿童心目中的价值,而且在于写出了母亲的人格与个性。这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女人,很疼爱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挺身而出,代替孩子说了好多好话。没有生效后,她就不再啰嗦,不再说任何话。这表现了她的自尊,她不再求人,不因为疼爱孩子就委屈自己作可怜相。她唯一的抗争姿态就是坚定地静坐,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抓住“自尊”两个字,就抓住了母亲人格的核心。忽略了这两个字,对文章的理解,无非就是一个非常爱孩子的母亲而已。懂得了这两个字,才能深深地透视到这个贫穷的、没有多少文化的女人的高贵和坚强。正是这种坚强,让这个弱势、贫穷的女人的抗争取得了胜利。这是意志的胜利,自尊的胜利。

抗争坚持了四个小时,这个过程写得挺生动。时间的推移,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作者通过灯光的影子,在特定地点的特殊细节,让读者有了形象的感觉。

《慈母情深》:贫穷母亲的尊严和大爱

这种坚强,还因为警察前后表现的截然不同而得到突出。文中的“葛里高利”起初很是蛮横,作者描写他用了不多的细节。开头是大檐帽歪戴着,动作粗暴,把母亲和我推出来。后来却顶不住了,把小人书“扔”在孩子的怀里。警察的行为有鲜明的对比,然而母亲的行为却一如既往,一点变化也没有。

警察输了,母子两个赢了。母亲却没有任何变化,既没有表示感谢,也没有显示高兴,而是叫孩子清点一下小人书的数量。在这里,关键词语是“语调很平静”。这就表现出这个妇女在逆境和顺境中一样是沉着的、自尊的,面对强势者的前倨后恭无动于衷。管你什么样子,我只要达到我自己的目的,百分之百地维护我儿子的权益,保持我的尊严而已。你的表现,你的心情不管有多大的变化,都与我无关。

警察实际上是屈服了,但母亲不管他。只顾自己“昂然”走下警察局的台阶。“昂然”这两个字很传神,写透了自尊的、无声的威严。正是这种旁若无人的威严,把原来傲慢的、有点流气的警察感动了。他拦了一辆小车,让司机把母子两个送回家。弱势的母亲不但没有丧失尊严,而且赢得了强势者的尊重。文章没有明白说,母亲是一个刚强的女人,但刚强的形象却留在了读者的印象之中。

文章其实是讲了两个故事,互不相干。但是由于都是写母亲和儿子的小人书有关的,因而很自然地构成一个统一体。后一个故事,写的是孩子想要买一本小说,向极端贫困的母亲要钱。母亲已经被原来的工厂辞退,只能在一个街道小工厂上班。作者用了很多细节,写这个手工作坊劳动条件的恶劣。母亲的工资菲薄,而自己所索要的买书钱又占了工资的一大部分。文章中的对话几多重复,强调作坊里的噪音说话都听不见。写自己都没有勇气开口要钱,而母亲却毫不犹豫地拿了出来。作为陪衬的其他工人,也写得相当到位,一个工友反对母亲给钱,而母亲却说:“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啊!”这就是说,不管多么穷困,母亲的爱都是无条件的。

文章写到这里,已经把母亲的个性刻画了出来。一般地说,应该是相当不错的了。不过,这篇文章的精华却还在后面,母亲这样无私的爱感染了孩子,使得孩子在精神上长大了。下面的几段,才是全文的高潮。

写受到感动的孩子精神的顿悟,最忌直接升华,脱离了孩子的心理特点。本文的精彩,就在于写得很有层次,因而很自然。他不先写自己思想上的升华,而是先写自己对母亲的感觉的变化。不是写她精神高大,而是写自己突然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么衰老。这是暗示,母亲年轻的生命都无私地奉献给了孩子。接着,才直接表白:

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我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并因自己十五岁才意识到自己应该是个大人了而感到羞愧难当,无地自容。

如果仅仅写到这里,思想闪光是有了,文章的主题也提升了。至此结束也未尝不可,但作者的才华在于,在这一般人强弩之末的地方,又翻上了一个新的层次,让孩子用自己的行动来表现自己的觉悟。这不但是一次思想的升华,而且是一种结构的转折。孩子因为被感动,不忍心为自己买小人书,而是为母亲买了一盒水果罐头。

这个转折本来已经相当精彩,但还不是高潮的顶点。母亲又凑足了一块多钱,叫他去买他神往的书。

《慈母情深》:贫穷母亲的尊严和大爱

从情节上来说,全文两个故事,前一个故事有两个转折,第一个是警察把书还给了他们;第二个转折是警察为他们叫了小汽车。后面的故事有三个转折,一个是向母亲要到了钱;第二个是要到了钱,没有买书,给母亲买了水果罐头;最后一个转折,是母亲又给了钱让他去买书。故事的生动全在转折,但写转折的笔墨却不一样,前面的转折,用的笔墨比较多,最后的转折,用的笔墨就比较少。尤其是后面的故事,最后两个转折,只花了五六行文字。前面不管多少转折,往往没有独立的价值,大都是为了最后的转折蓄势的,情节往往比较缓慢,而最后的转折,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情节往往进展比较快,文字越是精练越是耐人寻味。

这种结尾的特点,在情节性的小说(如欧·亨利的小说)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