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对题材开拓和词境扩大的功绩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2 02:08

苏轼革新宋词的功绩最为重要的是体现在对题材的开拓和词境的扩大上。比之晚唐五代及北宋初期的词,苏词真有“一先万古凡马空”气象(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十六《新轩乐府引》)。他将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进而推广到词的领域,用词的形式表现诗文的传统题材,诸如咏史怀古、政治时事、山水田园、赠答伤悼等,无一不可入词,使词“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刘辰翁《须溪集.辛稼轩词序》)试看他的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冬季,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时写的。作品通过对出猎盛况的生动描写,抒发了作者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全词上片写出猎,下片写壮志,不但场面壮观,气氛热烈,格调高亢,笔力健劲,所取意象亦大异于婉约词人,与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最早把词中历来香而软的儿女柔情,换成了报国立功、同仇敌忾的英雄气,为以辛弃疾为代表的南宋爱国词开了先路。

苏轼对题材开拓和词境扩大的功绩

再看一首堪称古今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此词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时写的。当时他以被管制者的身份游长江边的赤鼻矶,因这里也曾被传作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于是浮想联翩,面对着浩瀚的大江发思古之幽情,缅怀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并借以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报国无门的苦衷。上片即地写景,为写风流人物作铺垫;下片抒写周瑜业绩和自己的感慨。词中不仅把写景、抒情、议论熔为一炉,而且把幻想和现实、过去和现在自然地结合为一体,其内容之丰富,意境之高远,气势之恢宏,在词中是空前的。

苏轼对题材开拓和词境扩大的功绩

苏轼不仅在词中写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表现出一种慷慨豪迈的精神,给人以感奋的力量,而且也喜欢去写自己所领悟的人生哲理和生活意趣,表现出一种高逸旷达的胸襟,给人以启迪。如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政治上失意,与在齐州(今山东济南市)任掌书记的胞弟苏辙分别已有七年而不得团聚。中秋之夜,对月抒怀,故作此词。词上片由中秋赏月起兴,引出“天上宫阙”、“琼楼玉宇”、“乘风归去”的奇思遐想;但又恐“高处不胜寒”,还不如就在人间“起舞弄清影”。想出世却又积极入世,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下片对月怀人。词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月的圆缺与人的离合巧妙地勾连在一起,由望月转到怨月,进而又替月开解,最后从宇宙人生之理中获得解脱,以共赏明月作为心灵的慰藉。全词构思奇丽,笔调洒脱,情理兼胜,因此千百来传诵不衰。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其他如《如梦令》三首,以及《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等,也都在日常生活小景的描绘中蕴含着哲思和理趣,表现出一种潇洒豁达的韵致,令人玩味不尽。

苏轼对题材开拓和词境扩大的功绩

除上述两类题材外,苏轼还开始描写农村的词的创作。如他在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不仅描绘了农村的景色,而且反映了农事和民风,是一幅幅淳朴自然而又清新秀丽的农村风景画和风俗画,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泥土芳香。这在五代以来的文人词中是很少见的。

另外,还有《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之咏物,《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之悼亡,《归朝欢》(我梦扁舟浮震泽)之送别,《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之写友情等,在词意词境上也有新的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