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隐与显艺术手法探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2 01:36

“隐”与“显”,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王国维说的“隔”与“不隔”。不过,王国维太偏重“不隔”(显)了。他说隔“如雾里看花”,不隔为“语语都在目前”。(《人间词话》)实际上,“隔”与“不隔”是矛盾的统一,前者形象朦胧,后者形象鲜明,二者都是美。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选一)诗云:

诗词曲隐与显艺术手法探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我们不妨借苏轼这首诗来比隐与显。“水光潋滟”是鲜明美的模样,为“显”;“山色空蒙”是迷蒙美的模样,为“隐”。

诗词曲隐与显艺术手法探析

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偏重于“显”,有的偏重于“隐”,前者如白居易的诗,后者如李商隐的某些“无题诗”。就多数作品来说,往往是隐中有显、显中有隐、隐显结合的,如聂夷中的《咏田家》: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诗的前半部分直言不讳地揭露了官府的残酷剥削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而后半部分则比较含蓄,作者把解决矛盾的幻想,寄托于朝廷的俯察民情、施行仁政上,但希望之中又寓有对君王的批判乃至讽刺。使全诗显而有隐,如果一路直下去,让人一览无余,那就有失含蓄之美了。

从宋词来看,豪放派之词“显”,但豪放中也有婉约,显中有隐;婉约派之词“隐”,但隐中也有显,如吴文英的词,有的也清楚,不模糊。

诗词曲隐与显艺术手法探析

总之,“隐”不能隐到晦涩,“显”不能显到没有隐。否则,就不能引人入胜,就不能算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