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成熟的基本形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2 01:39

这时期词的体性相对固定,从时间上看很难把握。相对地说,从词进入北宋到周邦彦,为第三个阶段,但不能划得太死。

在封建社会,宋代是有特色的。城市相当繁荣,灯红酒绿的社会风尚是统治者提倡的,从而形成广大市民阶层,歌楼舞榭,盛极一时。这些都是宋词发展的重要条件。前面讲到写世情,尤其是李煜写的世情,很难在北宋初期引起共鸣。

唐宋词成熟的基本形态

这时在雅俗共赏的追求中仍然有不同的倾侧。如晏殊之词,是偏于雅的。他身为“太平宰相”,词中富贵气很浓,显得雍容闲雅,如名篇《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词所写的就是贵族士大夫的诗酒生活以及由精神空虚带来的寂寞惆怅之情。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晏殊自己也很喜欢,一见于词,再见于诗(七律《假中示张寺丞王校勘》)。明代杨慎《词品》认为“‘无可奈何’两语工丽,天然奇偶”。欧阳修的词,有雅,也有俗。

柳永(980—1053)是风流浪子,在他的词里我们发现有一种在晏、欧词中看不到的东西。他把秦楼楚馆的生活和场面引入词作里面,在这些词里以女子作为主角,且大多为青楼女子。我们知道,温庭筠的词也多以女子为主角,但它很少有人物心情的直接流露,而是暗露,它的布景中带有诱情性,这就带有暗示性。把主观感情和景物对立,成为一种固定的思路,这就是板滞的反映,使之失去生命力。而柳永则不同,他把人的感情直率地表露出来。无论从表达形式来说还是从感情来说,都偏于俗。如《迷仙引》:

才过笄年,初绾云鬟,便学歌舞。席上尊前,王孙随分相许。算等闲、酬一笑,使千金慵觑。常只恐、容易蕣华偷换,光阴虚度。

已受君恩顾,好与花为主。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

这是柳永歌伎词中的一首,是偏于俗的,上海辞书出版社《唐宋词鉴赏辞典》选了这首词。在现存两百多首柳词中,歌伎词不仅数量最多,而且是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最能代表柳词的特点。不仅如此,他在语言上用的还是市井俚语。

与柳永同时的张先,和比他晚的黄庭坚、秦观,也有这样的词。

唐宋词成熟的基本形态

柳永还有一些词,力求做到雅俗共赏,做到俗而不伤雅。这类作品,能得到文人的赞赏。如《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可以说是俗语,到“杨柳岸、晓风残月”,又很有风致。其中“无语凝噎”句,把人物的心态把握得比较准。还有《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也是如此,“想佳人妆楼颙望”很俗,但与上片深秋的景色融合,故“不减唐人高处”。

雅俗共赏的成熟典范,总体上是雅,或者说偏于雅,与柳永雅俗共赏偏于俗不同。

在这一点上,周邦彦(1057—1121)是典范,人称“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南宋.陈郁《藏一话腴》),是北宋词的“集大成者”。他的词,在描摹人情物态上很下工夫。如他的名篇《兰陵王》写得就很出色: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唐宋词成熟的基本形态

此词凡三换头,谓之“渭城三叠”,是周邦彦代表作之一,写得情景交融,词风沉郁顿挫。

我们知道,社会中的人是戴面具的,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让别人知道,有些感情是不能明言的。文人之所以运用词这块小天地,是因为这块天地比较明净,这里没有诗教、道统,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表现帷幕后面的生活和感情。在这方面,写得最好,最符合词的体性,也最符合文人口味的,是周邦彦。

周邦彦的词是很精美、缜密的。词到他手里,真正做到了能“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拈出“沉郁”二字评词,也提到周邦彦。他继柳永、秦观诸人之后,使词在形式上更加规范化,尤其在格律方面,使之更加严整,趋向完美。如果讲到词法,应该以周邦彦为典范,以此为审美定势。等到审美定势形成,词也就达到高境了。到这时,词体范式已为创作群体所遵循,于是形成一种观念,这就是:诗庄、词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