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原文翻译赏析-李白-五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作品体裁:五言绝句 时间:2024-02-06 08:09

唐诗三百首第226首李白的《静夜思》,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八卷五言绝句。游子见清夜月光如霜,他乡此月,故乡亦此月,因而望月思归。举头望月,低头思乡,全诗皆为寻常言语,只因“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意则意真”,如不经意而得之自然,真率而有味,可谓太白传神之笔。

静夜思作品原文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原文翻译赏析-李白-五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静夜思译文注释

译文一

床前一片明亮的月光,莫非是地上铺满白霜。

抬起头仰望天上明月,低下头不禁思念故乡。

译文二

床前的明月光啊,恍惚间使人误以为是地上的寒霜。我抬起头来望着明月,低下头来思念故乡。

注释

夜思:别本作《静夜思》。

明月光:别本作“看月光”。

望明月:别本作“望山月”。

《静夜思》原文翻译赏析-李白-五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静夜思作品鉴赏

赏析一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月夜中思念家乡的情景。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写诗人作客他乡时在夜里产生的错觉。诗人一个人在外漂泊,白日里思乡之情尚能够一时忘却,但是在这个月夜朗照的夜晚里,不禁让诗人思乡心切。诗人在夜晚睡梦朦胧中恍惚看到照入屋中的月光,错以为是地上生霜了。这个“疑”字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夜里朦胧恍惚的样子。而“霜”字既表明了月光皎洁,又暗示了天气已经寒冷,所以,诗人一时有以为降霜的错觉,同时这个字也衬托了诗人在外漂泊的孤寂冷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接着诗人用一系列的动词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诗人逐渐从恍惚状态中清醒过来,看到疑似霜的东西原来是月光,他自然抬头望着明净的月亮,在这个凄冷的夜晚,明月不禁让诗人想到了家乡,想着这明月也照着家乡吧。诗人想着想着逐渐低下头陷入了思乡的沉思中。“低头”就表现了诗人处在沉思状态。“思”字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诗人此时想到了什么?想到了家乡的人和事,想到了家乡里一草一木……这个自然而恰到好处的结尾,意味悠远,余味无穷。

这首五绝,文字表达自然流畅,没有一点雕琢之色,浅显易懂而又意蕴深远。句子之间连接紧密,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因此这首诗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

赏析二

这首小诗用简单平实的叙述来抒发远客的思乡之情,虽然没有新颖神奇的想象、华美艳丽的辞藻,但却情真意切,耐人回味,成为传诵千载的佳作。

客居他乡的人,应该都会有这样的感觉:白天一切都还好说,可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会不可抑制地泛起阵阵思乡之情,尤其是在月白如霜的秋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写清秋的夜晚,月白霜清。此处用霜色来形容月光,是古典诗歌中的常见写法。“疑是地上霜”不是摹拟形象的状物之辞,而是叙述之辞,是诗人在秋夜这种特殊环境里产生的一刹那错觉。怎么会有这样的错觉产生呢?可以想见,这四句诗展现的是诗人客居他乡,深夜无法入眠、小梦乍回的情景。此刻,庭院是空寂的,从窗外透进的月光射到床前,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一层秋夜寒意。诗人睡眼惺忪地望去,在恍惚中,好像看见地上铺了一层白色的浓霜;再稍稍定神细瞧,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而是皎洁的月光。月光引领着他又抬头望去,一轮明月挂于窗前,秋夜的天空真是明净非凡!此刻,诗人清醒过来了。一个“霜”字表达出了三层含义:一方面突出了月光的明亮、皎洁,另一方面又暗示了天气的寒冷,同时也烘托出了诗人当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秋夜的月格外明亮,同时倍显清冷,特别容易勾起孤独远客的旅思情怀。所以诗人“举头望明月”,遐想无限,想起家乡的亲人,想到家乡的一切。在冥想中,头又渐渐低了下去,沉浸在沉思中。结句“低头思故乡”中的“思”字写出了诗人对故乡亲朋好友、山水草木的思念。

诗人的内心由“疑”到“举头”,由“举头”到“低头”的这一串动作,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形象逼真的月夜思乡图,使人们从中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

赏析三

此诗明白如话,所以妇孺皆知,当然更重要的是乡情的寄托,能用如此短小精悍的篇幅备悉描出,实在是李白小诗中的上品。首句言夜间见月,夜而不寐,反去望月,便见得心有愁思。见月光铺地而疑是霜,可见季节当在仲秋以后,则夜寒难眠,情思更显惆怅。下半段点明主旨,因为思乡才会望月,因望月而更思乡,这一举头、低头之间,诗人内心的绵绵忧思,便明白地展现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诗的第一个字“床”,究竟所指何物?一般都将其解为卧具,私以为不妥。床,向来有坐具、卧具、井栏三种说法,唐以前的床多为坐具,由坐具而转为卧具,是从唐代为其发端的,李白所处的时代,习惯上仍称坐具为床还是已称卧具为床,已难确考。但问题是,无论床所代坐具还是卧具,都应该在室内,既已到下霜之时,夜寒可知,为什么诗人要开着门或窗,可以直接看到明月呢?而且既在室内,又怎么会疑心月光照在地上,乃是下了霜呢?

因此,私以为此处的床当是指井栏。花蕊夫人《宫词》中即有“鸡人报晓传三唱,玉井金床转辘轳”句,床的本意是承载,所以引申出琴床、机床、车床等等词汇,井栏的含义也大抵由此而来。井在室外,诗人夜间思乡难眠,于是步入院中,于井边见月光而疑是下霜,这样解释比较恰当。

这是一首被广为传诵的名诗。前二句,以地上霜比明月光,十分真切地写出了深秋明月的特点是既明亮又寒冷,通过这一对比,烘托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和旅人的寂寞情怀。三、四句则通过写游子望月怀乡的动态,表现了长夜难眠,乡思绵邈的神情,深情挚意,尽在不言之中。

全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内容单一、集中,但又丰富、深刻;感情容易理解,但又体味不尽。构思细致而深曲,却又脱口吟成,浑然无迹。

《静夜思》原文翻译赏析-李白-五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静夜思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

字号: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籍贯: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秦安县陇城)

作品风格:豪迈纵逸

诗人小传: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一说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唐朝最富盛名的浪漫主义大诗人,人称“诗仙”。

李白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漫游各地,曾多次写诗干谒权贵,但未得回应。直至天宝元年(742年),他才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其文章风采名动天下,也深受唐玄宗的喜爱。但玄宗只是待其为文学弄臣,这使志向高远的李白深感痛苦,再加上权贵的谗言,他在京仅三年即弃官而去,继续漫游生涯。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投入永王李璘幕府,想要为国效力,但李璘旋因与唐肃宗争位而败死,李白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在今天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去世。

李白为人洒脱不羁,傲视权贵,他的诗歌也鲜明地反映了个性,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形式多变、种类浩繁,想象奇特、气概豪迈、情绪激昂,开创了唐诗一大高峰。从艺术成就来说,他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传统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模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意随性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其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以表达无尽情思。贺之章初见即赞其为“谪仙人”,杜甫写诗称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诗的高峰向来“李、杜(甫)、白(居易)”并称,李白占其魁首。

【相关阅读】

更多李白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