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古诗译文及赏析及床为何物,又设在何处?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05 08:44

静夜思》古诗原文

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翻译译文

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的地上,猛的一看还以为是地上起的一层霜呢。

抬头看看天空中明亮的月亮,哎,不禁的低下头思念起那远方的家乡。

《静夜思》古诗译文及赏析及床为何物,又设在何处?

《静夜思》古诗赏析

这是诗人羁泊异地的思乡之作。寂静的秋夜,月华如水,穿过窗口斜斜地铺洒到床前的地面,白皑皑仿佛象凝霜一样。此时难以入眠的诗人抬头望着明朗皎洁的秋月出神,慢慢地又低下头去,陷入了深深的思乡愁绪之中。

第二句诗中的“”字,一般理解为“怀疑”,即看到月光疑为凝霜。字面上仍可说得通,但从诗的整体意境来理解,却有些不妥。首先诗人此时并未入睡,也并未上床,(不然躺在床上就不可能有“举头”和“低头”的动作了)人在清醒时,是难以产生把月光当作霜的错觉的。

《静夜思》古诗译文及赏析及床为何物,又设在何处?

其次,诗人在清醒时,看见的又是屋内“床前”的月光,这种错觉尤为不可能产生。我们认为,“”在这里解释为“”更为合理。《增韵》云:“疑,似也。”《汉书·司马相如传》:“过虞舜于九疑”,师古注云:“疑,似也。山有九峰,其形相似,故曰九疑”。诗中的“疑是”意为 “似是”“好象是”,这是一种比喻,一种自觉的修辞方式,而不是心理上的错觉。李白《望庐山瀑布》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疑是”同样也是一种夸张性的比喻。

望月兴怀,是古典诗歌的传统题材。月亮普照大地,客子们由于与亲人“隔千里兮共明月”,所以睹月容易产生思乡怀人之感。《古诗》云:“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子夜四时歌·秋歌》云:“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我们不难看出,李白的《静夜思》在艺术的构思和表达上都受到汉代古诗和南朝乐府的启发,但他能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再创作,写得更为凝炼含蓄,也更为婉曲动人。

《静夜思》是用乐府诗体写的绝句,它不讲究平仄粘对,很象一首朴素的民歌。胡应麟称赞 “太白诸绝句,信口天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确为的评。这首诗写得清新自然,浑然天成,没有奇特的想象,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用口头语把眼前景平易地叙述出来。然而,其内容是单纯的。其意蕴却是丰富的;其形式是朴素的,给人的美感却是体味不尽的。

《静夜思》古诗译文及赏析及床为何物,又设在何处?

《静夜思》“”为何物,又设在何处?

”为何物,又设在何处?我查阅了相关古籍辞书,加以对照验证。大约有以下几种:

首先古代的床就是“胡床”,也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为坐卧之具。《说文解字注》释“”:“( 床 ) 安身之几坐也。铉本作安身之坐者五字。非是。床之制略同几而庳于几。可坐。故曰安身之几坐。床制同几。故有足有桄。床可坐。”可见床是有床脚的,而且和床连接成一体的还有由竹子制成的可以绕线的器具。也就是可以穿上或者缠绕上线绳,布等,成为可以折叠的“绳床”。《释名·释床帐》:“人所坐卧日床,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从前句也可以看出床在古时是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具有马扎子的功能,类似现在的小板凳,不过其后靠的长度或者说高度应该是坐卧适宜的。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编织的绳织物,两边腿可合起来,便于搬动和携带。白居易《咏兴》:池上有小舟,舟中有胡床。床前有新酒,独酌还独尝。此诗中将胡床简写为“”。《辞海》释“”:除注“供人睡的用具”外,还说“古时亦指坐榻。如:胡床。古乐府《孔雀东南飞》:‘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阿母所槌之“”就是“胡床”,也就是坐榻。

《静夜思》古诗译文及赏析及床为何物,又设在何处?

其次床是指是井干或井栏。古代的井栏专门用一个字来指称,即“”字。《说文》释“”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段注为“井上栏也,其形四角或八角,又谓之银床”。有人从考古分析,水井四壁用“”字形木架从下而上垒成,用来保护井壁使其不塌陷,而凸出地表的则是井栏。”古乐府《淮南王篇》中有“后园凿井银作床”为证,诗词中多作“银床”或“玉床”。李白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中,床就是井墙之意。

再次床如《中华大字典》所言:“凡安置器物者,多名曰床。如笔床、琴床、茶床、印床”,是指能放置物品的一种象床的器具。或放置书卷,或放置笔砚,或放置食物茶具,亦皆几案。如放置古琴的琴案、琴几,就是琴床。南朝诗人徐陵在《玉台新咏序》中说“琉璃砚盒,终日随身;翡翠笔床,无时离手。”中“笔床”就是指放置笔的器具。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和裴令公新成午桥庄》:“游丝飘酒席,瀑布溅琴牀。”以及元朝萨都剌的《吉安道中》诗:“度峡冷风欹客帽,卷帘凉月落琴牀。”这两首诗中的“琴床”都是指能安置古琴的几案,习惯的称为床。

四是《中华大字典》中“凡荐居物下者,多谓之床,如乘齿牙之骨日牙床,产朱砂之白石曰牙床”,这个解释在新版《辞源》中改训为“底部”,另外增补“河床”“矿床”二个例子来加以说明。《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1991 年北京版)解释为“某些象床的地面:苗床,河床”。

由以上几方面看无论是“几坐”还是“坐榻”,或是“井栏”,均非室内供人睡觉的床,而是坐具。既然是坐具,前两者它可以放在室内,更多的则是根据需要随时放在室外的庭院里,至于井栏也是一栏双用,既可当做井墙又可供临时之坐。既否定了李白躺在室内的床上静夜思,那么就有可能是坐在庭院里的“几坐”或谓“坐榻上”静夜思。坐在庭院里,“举头”、“低头”,乃至看到坐榻前洁白如霜的月光,感月思乡,就毫无疑义了。比如,最普通的李白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此时应该是夜晚坐在门外的胡床上,或者是井栏上来望月怀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