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静夜思》原文赏析-注释题解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5 13:50

静夜思作品原文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1)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2)床:历来对此的解释说法众多。或说指井栏。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或说指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或说指睡觉用的床。

(3)疑:好像。

(4)举头:抬头。

李白《静夜思》原文赏析-注释题解

静夜思题解赏析

【题解】

这首家喻户晓的五绝,关于它的写作系年与写作地点少有定论。

或认为《静夜思》当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二十六岁,其写作地点当在扬州旅舍。或认为《静夜思》

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六载(747)至天宝八载(749)秋,其时李白在金陵。无论作于何年何地,这首诗都表达的是诗人长久客居他乡而滋生的思乡之情。

【赏析】

这首五言四句的短章,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大约是最脍炙人口的了。它简短、通俗、单纯,这固然是使它广为流传的很重要的原因;但试想一下,具备这样三个因素的小诗也数量颇丰,并不稀少,为何又唯独这首小诗那样让人喜闻乐诵呢?盖因为它虽篇幅简短,但感情的容量却很深厚;它语言通俗,但格调却不平庸俗浅;它内容单纯,但却又启迪着人们无限的遐思联想。因此,这首情真语近、深入浅出的小小艺术珍品才获得了众人的喜爱。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客居异乡的诗人思念家乡的感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久居他乡,多寂寞多孤愁。思乡情切的诗人,在月光朗照的夜晚,独坐床前,不能入眠,不愿入眠,只是床前这片清亮明净的月光,泛着冷冷的清辉,在如水的秋夜,简直让人疑心是秋凉将浓霜铺洒在床前了。句末“”字,颇有双关之妙,既墓写出月辉的明亮,也暗示出秋夜霜冷的凉意。以景言情,渲染了凉薄如霜的秋夜氛围,烘托出诗人漂沦羁旅孤愁凄凉的心境。诗人简笔素描,以月光写乡思,以秋霜写乡愁,一片月光,一方秋霜,代言了异乡人最凄凉的心境,故而李白的这片月光,穿越时空,洒在了古今每一个游子蜀旅之客的床前,成为异乡客居人眼中最永恒的景色。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床前如霜的月光引发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第三句诗紧承第二句写,因为疑心地上清冷之白是寒凉的秋霜,故而抬头望向空中,天上一轮皓月遍洒银辉,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床前这片空寂的地上,哦,这哪里是秋霜啊,这是故乡上空的那轮圆月投射下的皎洁之辉啊,月圆之际,月辉笼置下的家乡人,是否也和我一样在思念远方的人?对月自然思人,月是故乡明,低眉颔首,任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亲一友,一事一物,在脑海里--呈现。”思故乡”,三个字极为简淡,然而却浓缩了诗人心中翻江倒海的思绪。静夜里,万籁无声,然而诗人心里却思绪翻滚,乡情尤切。一“举头”,一“低头”,连续的两个动作描写,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却是无声的画面,传达给读者的却是诗人内心的千言万语。思乡者的形象就此镌刻在读者心中,成为永恒的存在。

这首五言绝句从“”“”到“”到“”,用无声的一连串动作心理串起了全诗,绘制了一幅月夜思乡图,刻画了一个客居思乡者的形象,堪称经典。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大有李白绝句“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佳妙之境。

更多李白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