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原文翻译赏析-李白-七言古诗-唐诗三百首

作品体裁:七言古诗 时间:2024-02-06 03:50

唐诗三百首第48首李白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三卷七言古诗。此诗为诗人晚年流放夜郎获释后所作,直赋庐山的幽奇景色,并寄托复杂的思想于其中,既有对儒家孔子的嘲弄,亦有对道家求仙的崇信;既留恋现实,寄情于山水,也望超尘脱俗,寻仙归隐。全篇开阔雄旷,音节宏亮,跌宕多姿,可谓“天马行空,不可羁绁”(《唐宋诗醇》)。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作品原文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原文翻译赏析-李白-七言古诗-唐诗三百首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译文注释

译文一

我本来是楚国的狂人接舆,高唱着凤歌嘲笑孔丘。

手拿一根绿玉棍杖,大清早辞别黄鹤楼。

攀登五岳寻仙道不畏路远,平生喜好到名山胜地遨游。

秀美的庐山耸立在南斗旁,九叠云屏张开像云霞锦绣,山色倒影映在湖中泛青光。

金阙岩前双峰高耸入云端,三叠泉像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峰瀑布与它遥遥相望,重崖叠嶂气势直逼近上苍。

翠影红霞与朝日相互辉映,鸟儿也飞不过吴天苍茫茫。

登高远望天地间壮观景象,大江滚滚东流一去不回还。

万里黄云随风势气象万千,江流波涛九道如雪山奔淌。

我喜欢为庐山歌唱,这兴致因庐山激发。

闲时观看石镜使心神清净,谢公的足迹早被盖满青苔。

我要早服仙丹去除俗世情,修习琴心三叠学道也初成。

远远看见仙人就在彩云中,手里举着芙蓉花朝拜玉京。

先约好和汗漫在九天相见,还邀请卢敖一起遨游天庭。

译文二

我本是楚狂接舆一般的人物,敢于高唱“凤兮,凤兮”来嘲笑孔丘。我手持绿玉装饰的竹杖,早晨辞别了黄鹤楼。我这一生最喜欢游览名山胜景了,甚至不辞遥远,走遍五岳去寻访仙人。

却见庐山秀丽地耸立在南斗分野之侧,那九叠云屏仿佛是张开了彩云的锦绣,身影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中,发散出青黑色的光芒。石门如同黄金宫阙一般敞开,香炉、双剑两峰直插云霄,瀑布如同银河倒挂一般垂下三道石梁。香炉峰的瀑布和它遥遥相对,山崖曲折、山峰重叠,凌驾在苍天之上。翠绿的山峰映着朝阳,散出万道红霞,直接吴地的长天,就连飞鸟也难以抵达。登高而望,这天地间的景色真是太壮观了呀,山下大江苍茫,向东流去,不再西还,万里黄云使风势更改,九派白波仿佛雪山在流淌。

我喜欢为庐山而吟唱,兴致因庐山而激昂。闲来窥看石镜以清净我的内心,得知谢灵运曾来此处,如今遗迹已被青苔所埋没。我早就已经服食还丹,对世情毫无留恋了,今见此景,琴心三叠,大道已初步修成。我远远地望见仙人出现在彩云之中,手拈着芙蓉花向玉京朝拜。我已经和汗漫约好在九霄天外相见,也愿意接引卢敖去遨游太空。

注释

谣:不合乐的歌,是一种诗体。

卢侍御虚舟:卢虚舟,字幼真,范阳人,唐肃宗时曾任殿中侍御史。

楚狂人:指春秋时楚国的隐士接舆,《论语·微子》记载:“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黄鹤楼:江南名楼,故址在今天武汉市武昌区的黄鹄矶上。

屏风九叠:指庐山五老峰东的九叠云屏,亦名屏风叠,因山丸叠如屏而得名。

青黛(dài):青黑色。

金阙:阙为皇宫门外的左右望楼,金阙即黄金门楼,这里借指庐山的石门。东晋高僧慧远的《庐山记》说:“西南有石门似双阙,壁立千余仞,而瀑布流焉。”

二峰:指庐山香炉峰和双剑峰。

三石梁:南北朝郦道元《水经注》引《寻阳记》载:“庐山上有三石梁,长数十丈,广不盈尺,杳然无底。”具体位置不详,一说在五老峰西,一说在简寂观侧,一说在开先寺旁,一说在紫霄峰上。

香炉瀑布:庐山上有瀑布,在香炉峰侧。

回崖沓(tà)嶂:指曲折的山崖和重叠的山峰。

吴天:吴地的天空,庐山三国时在吴国境内,故名。

白波九道:指九道泛着雪白波浪的河流。古人谓长江在浔阳(九江)附近分为九派,故称“九道”。

石镜:庐山山峰名,因峰上有圆石,平滑如镜,可见人影,故名。

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他曾游庐山,作《登庐山绝顶望诸峤》等诗。

还丹:道家炼丹,先将丹烧成水银,积久又还为丹,故称“还丹”。

琴心三叠:道家修炼术语,指达到一种心神宁静的境界。

玉京:道教称元始天尊所居之处为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gāi)上,愿接卢敖游太清:卢敖是燕国方士,秦始皇曾召为博士,使其往求神仙,卢敖逃亡不返。《淮南子·道应训》载:“卢敖游乎北海,经乎太阴,入乎玄阙,至于蒙谷之上,见一士焉,深目而玄鬓,泪注而鸢肩,丰上而杀下,轩轩然方迎风而舞……卢敖与之语……若士者齤然而笑曰:‘……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若士举臂而竦身,遂入云中。卢敖仰而视之,弗见。”九垓指九天之上,太清即太空,《楚辞·九叹·远游》有“譬若王侨之乘云兮,载赤霄而凌太清”句。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原文翻译赏析-李白-七言古诗-唐诗三百首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作品鉴赏

赏析一

本诗为写景名篇。诗人以大手笔描绘了庐山雄奇壮丽的风光,可谓描写庐山的千古绝唱。同时,这首诗也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纵情遨游、狂放不羁的情怀,流露了诗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愤世之情。全诗气势雄伟,词采壮美,逸兴飞动,奔放不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相传周武王时有匡俗兄弟七人在庐山结庐,仙去庐存,故称庐山。卢虚舟,唐肃宗时曾任殿中侍御史。

本诗是李白夜郎遇赦后从江汉来到庐山,重游庐山时所写。

诗一开始从嘲笑孔丘写起,意思是他不愿像孔子那样因从政而奔忙。他的志趣是在广阔的山水自然。诗的第二段具体描写庐山的雄伟幽奇,是本诗最精彩的部分,其表现特点是抓住庐山的主要胜景来写庐山的奇特风貌,如秀出南斗、屏风云锦等。在描写庐山景色的同时,作者豪放不羁的性格也得到进一步的表现。好像看见作者时而在九叠屏风凝视明湖落影,时而在香炉、双剑二峰欣赏瀑布,时而眺望回崖沓嶂,茫茫大江……诗人的豪情逸兴,跃然纸上。最后一段诗人驰骋幻想,写登访庐山见到了仙人,表现了自己求仙学道的心愿,在惬意中流露出悲怆。全诗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以雄奇的美的享受,诗的韵律随诗情的变化也显得跌宕多姿。

此诗艺术性颇高,高棅评此诗:“太白天仙之词,语多率然而成者,故乐府歌词咸善……《庐山谣》等作,长篇短韵,驱驾气势,殆与南山秋气并高可也。”(《唐诗品汇》)

赏析二

这首诗作于李白晚年,他被放逐夜郎,遇赦东返,再次游览庐山。青壮年时代,他曾游历过庐山,当时卢虚舟也曾同行,所以想起往事,他就写了这首诗寄给卢虚舟。

前人评此诗,多说李白因为在政治上受到重大打击而被迫向现实低头,求仙学道之心大盛,恐怕不确。李白自小便受道教影响很深,也接受过道箓,在几乎任何阶段的诗篇中都蕴含着浓郁的神仙思想,非独老年为然。此诗纵横恣狂,气概雄壮,毫无哀伤颓唐之气,若说已决定放弃黑暗的现实,全身心以求仙道,恐怕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即便隐居遁世,或者求仙访道,也有消极和积极之分。所谓消极,便是对现实的一切都失望透顶了,只要能够加以摆脱,修行的孤寂、枯燥,种种皆可忍受,心如止水,波澜不兴。但很明显,李白即便到了老年也未曾堕入这般消极境地,就在写下此诗的第二年,他便毅然决然去参加李光弼东征叛军的队伍。李白的慕道、求道,其实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为了追求超迈于现实之上的更自由、更无拘束的全新天地。因而他的诗篇中经常出现传说中的仙人形象,他仰慕那些仙人不受俗世羁绊,可以任意上天入地,饱览天上地下的美景,掌握宇宙万象的真谛。

所以诗的开篇便与寻常隐遁之作不同,自比“楚狂”接舆。接舆并非普通的隐士,他“佯狂不仕”,故此人称“楚狂”,他表面上歌唱“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似乎在恶意地嘲笑孔丘,其实是善意地提醒孔丘,人世混浊,你的理想是很难达成的啊。换而言之,接舆对待孔丘,并没有我醒尔醉的优越感,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很敬重孔丘的执着。李白以此为开篇,正说明他和那些遭受挫折便求隐逸、自欺欺人之辈不同。

接着,李白说自己到处游览名山大川,访求仙人,其中最让他惊艳的却在五岳之外,是那美丽的庐山。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乃有“分野”一说,其中南斗分野正在浔阳一带,庐山位于其中,故言“秀出南斗傍”。由此发端,诗人开始了对山胜景的备悉描写,用语雄奇,笔力苍劲,奇峰怪石不仅如图画般展现在读者面前,更使人感觉似乎天地之间别无它物,所柱唯有此峰,所垂唯有此瀑,所回环汹涌唯有山下滚滚长江而已。同样描写景物,有人写来素淡,有人写来秾丽,有人写来秀雅,但论起并兼飞逸、雄浑、昂扬、博大风味的,无人可及李白!

奇岩飞瀑、黄云白波写完,诗人突然将笔锋一收,原本飞扬恣意的格调陡然一变,转为清幽,始出修道之意。他特意点出“谢公宿处青苔没”,似有追慕先贤以隐遁之心,但是一收以后,却又突然扬起,自称自己已得大道,竟能得见仙人身影。“九垓”、“太清”等词一出,将视野几乎是无限制地放大,从庐山直至天地,从天地再到宇宙,飘逸绝伦,显出无比浑厚的底蕴。有人写诗能出隐士味,有人写诗能出道士味,但若论诗中能出神仙况味者,舍李白而再无第二人也!其眼界之开阔,思想之纵放,更无他人可比。

李白诗中好引神仙故事,结句即引用卢敖遇仙的典故,他自比为得道仙人,说要接引卢虚舟同登仙界(即将卢敖以拟卢虚舟),简单地认为是想与卢虚舟一起去隐居,恐怕太小看李白了。细品诗中意味,李白的精神还是激昂的,头颅还是昂起的,他似乎是在表示,自己永远也不会向现实低头,他永远都飘逸在俗世之上,是无事可以挫折,无人可以压抑的“谪仙人”。

赏析三

李白曾受永王李璘的牵涉,被流放夜郎,在流放途中遇赦,次年,李白从江夏来庐山写了这首诗。这首诗描写了庐山雄美秀丽的景色,诗中表达了诗人心怀旷达,对政治淡漠,一心归隐求仙的心情。

这首诗可以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六句,主要自述了自己的不求仕途,心向山水。开篇“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诗人以楚狂接舆自比,表达他对政治前途的失望,表示自己要像楚狂那样游历名山大山,过隐居生活。诗人用“凤歌”这个典故,深刻精确地表现了此时诗人内心的悲凉。“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诗人自己拿着仙人用的绿玉手杖,在朝阳初升的时候离开黄鹤楼。不辞长途跋涉去五岳寻仙,生平就好游历名山。诗人以很有神奇色彩的笔调,写了诗人的行程和寻仙隐居的志向,意境飘渺脱俗,很有诗意。诗人在这一部分用概括性语言为整首诗拉开了序幕,接着诗人开始写游历庐山时看到的景象。

第二部分(“庐山秀出南斗傍”到“鸟飞不到吴天长”),主要写了庐山和长江的奇美风光。“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这是诗人从远处看到的庐山概貌,挺拔秀丽的庐山伸向高耸的云中,紧挨着天上的南斗星;林木葱郁,山花芳香烂漫,九叠云屏就像五彩的云霞铺展着;清澈的湖水中,山影倒映其中,波光粼粼,明媚而美丽。接着诗人详细地描写景色,“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诗人仰视到金阙、三石梁、香炉、瀑布这四处庐山胜景。诗人看到金阙岩前两座高峰耸入云端,三石梁上的瀑布如银河倒挂,飞泻而下,与香炉峰瀑布遥遥相望,悬崖曲折陡峻,山峦层叠,直深入苍青色的天空。这是多么险峻秀拔的景色。接着,诗人又从宏观上总写全景:“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苍翠的山色和满天的红霞相映衬;庐山高耸,就连鸟也飞不到,一片辽阔无际。诗人在这里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庐山瑰丽秀美的景色,仿若人间仙境。

第三部分(“登高壮观天地间”到“谢公行处苍苔没”),诗人用雄健的力笔描绘了长江雄伟壮阔的场景:“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诗人站在庐山高峰上,放眼俯瞰天地间壮阔的景象,只见茫茫长江水汹涌而下,一去不回,万里长空黄云漂浮,天色瞬息变幻无穷;波涛汹涌的九派江水奔腾,翻涌着雪山一样的白浪。诗人看着这壮阔雄伟的江景,心情也清爽舒畅。于是诗人写道:“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外苍苔没。”意思是我喜欢咏唱庐山的歌谣,庐山的壮美激发我的诗兴。闲来去石镜峰,照照石镜,让我心情备觉清爽,谢灵运曾经走过的地方,现在已经长满青苔。人生变幻无常,盛事难再。诗人在感怀中,心中向往寻仙问道,希望超脱尘俗世事。

于是,诗人在第四部分(“早服还丹无世情”到“愿接卢敖游太清”),抒发了自己一心求仙,隐居山林的心志。“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诗人希望自己能够早服还丹,修炼成仙,了却尘俗,过上仙人自由的生活。诗人想着想着,好像“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可见诗人是多么渴望过上神仙一样自在无忧的生活啊。“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诗人仿佛在和那个仙人说:我已经和神仙约好了在九天之外相见,并愿意邀请卢敖和我共游仙境。诗人在最后用虚无缥缈的梦幻般的诗笔,结束全篇,让人不禁浮想联翩,诗文韵味无穷。

在这首七言古诗中,诗人用如椽大笔生动而又色彩斑斓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秀丽的山河景象,在这里诗人从俯仰多重角度,从宏观到局部全方位地完整地展现出了山河的雄阔。后半部分诗人由现实转到了联想,他用丰富的想象力勾勒了仙人的奇妙的环境,唯美而梦幻,同时也使意境顿然开阔,舒畅悠远,让人心驰神往。从中体现了诗人的旷达和豪迈胸怀,也掺杂了诗人因为仕途受挫而内心悲凉或抑郁不得志等复杂感情。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原文翻译赏析-李白-七言古诗-唐诗三百首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

字号: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籍贯: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秦安县陇城)

作品风格:豪迈纵逸

诗人小传: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一说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唐朝最富盛名的浪漫主义大诗人,人称“诗仙”。

李白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漫游各地,曾多次写诗干谒权贵,但未得回应。直至天宝元年(742年),他才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其文章风采名动天下,也深受唐玄宗的喜爱。但玄宗只是待其为文学弄臣,这使志向高远的李白深感痛苦,再加上权贵的谗言,他在京仅三年即弃官而去,继续漫游生涯。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投入永王李璘幕府,想要为国效力,但李璘旋因与唐肃宗争位而败死,李白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在今天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去世。

李白为人洒脱不羁,傲视权贵,他的诗歌也鲜明地反映了个性,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形式多变、种类浩繁,想象奇特、气概豪迈、情绪激昂,开创了唐诗一大高峰。从艺术成就来说,他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传统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模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意随性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其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以表达无尽情思。贺之章初见即赞其为“谪仙人”,杜甫写诗称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诗的高峰向来“李、杜(甫)、白(居易)”并称,李白占其魁首。

【相关阅读】

更多李白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