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望余雪》原文翻译赏析-祖咏-五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作品体裁:五言绝句 时间:2024-02-06 08:07

唐诗三百首第223首祖咏的《终南望余雪》,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八卷五言绝句。《唐诗纪事》中记此诗为祖咏应试时的作品。按唐代当时科考规定,作诗必须为五言六韵十二句,而此诗仅为四句。人问何故,他回答:“意尽。”而此诗也因此成为上乘的绝句。写景伟中见秀,咏高山积雪,由侧面切入,句句咏雪,言城中雪后增寒,更见巧思。

终南望余雪作品原文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终南望余雪》原文翻译赏析-祖咏-五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终南望余雪译文注释

译文一

终南山的北岭特别秀美,山顶积雪高高浮在云端。

初晴的日光照在树梢上,傍晚长安城中更增冬寒。

译文二

终南山的北侧是如此秀丽啊,积雪在云端飘浮。林外的天空已然放晴,但暮色中的长安城内,却更增添寒意。

注释

阴岭:背向太阳的山岭,即山的北面。

霁色:雨、雪之后的出现的晴光。

《终南望余雪》原文翻译赏析-祖咏-五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终南望余雪作品鉴赏

赏析一

据《唐诗纪事》卷二记载,此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之作。按要求,应是五言六韵十二句,但祖咏只写了二韵四句便交卷。有人问他原因,回答是“意尽”。可见,此诗力求精练,避免了敷衍。从内容看,题意是望终南余雪,诗一二句写终南山雪景颇为鲜明;三四句写雪晴日出,阳光辉映山林外表,但雪后长安城的晚上将更加寒冷。把视线从终南山引向长安城,把人的注意力从观景引向实际,突然转折,造出新意,这就避免了肤浅而蕴含了深意了。

据《唐诗纪事》记载,此诗为祖咏在长安应进士试而作。当时应试应作律体五言六韵十二句,祖咏只作四句便交卷,问其为何不写完,他说“意尽”。祖咏因此而被教官称赞,考取进士。

赏析二

根据《唐诗纪事》所载:“有司试《终南山望余雪》诗,(祖)咏赋云:‘终南阴岭秀……’四句即纳于有司。或诘之,咏曰:‘意尽’。”也就是说,这是一首“试帖诗”,也即科举考试时,考官以《终南山望余雪》为题,要求考生作诗。唐代的“试帖诗”,一般情况下都是五言六韵或八韵,也就是说,首句不押韵,要求写六联十二句或八联十六句,属于排律。可是祖咏才写了四句就交卷了,还回答考官的诘问,说:“意尽。”我的诗意已尽,再写下去则徒自画蛇添足,毫无意义了。

诗意这东西非常虚泛,该长该短,谁都说不清楚,总要根据实际内容来判定。即以此题来论,远望终南,余雪层层,倘若从而起家国之思,起怀古之想,起隐逸之心,诗意就可能比较长,六韵、八韵,绝对凑得起来,但祖咏所写,却纯是写景,状北地山川之雄秀,四句尽够,要是再添个尾巴,要么更附以别的用意,要么就是蛇足了,所以他诗意尽即停笔,他是在用心地作诗,不是在应付考试。

此诗从长安城中远望终南山,所以所见只有山的北侧,开篇即出“秀”字,但北地山川之秀,与别处不同,雄伟奇拔,都在“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两句当中。因山岭峻高,所以岭上积雪似在云上,层林密生,所以晴色浮于林表,摹景非常准确、鲜明。结句再归之于长安城内,与首句相呼应,知是暮晴,知雪后更寒,并生理趣。到此而终,确实也再添不上别的词句了。所以说前三句写景,结句画龙点睛,将景物和人事相关联起来,余味隽永。至于说“增暮寒”有关心民瘼之意云云,就属于读者的联想力太过丰富了。

赏析三

这是一首眺望终南积雪的小诗。诗虽短,却朴茂奇崛,剪刻蕴藉。本诗是诗人在长安应进士试的诗作,按要求应试诗为五言六韵十二句,但他只作了四句便交卷。旁人问其原因,他回答说:“意尽。”诗人力求简练,短短四句,表现了雪后景色的秀美。结句含意深婉,透出关心民瘼之旨。终南,山名,在今陕西。

首句写终南山峰高谷深,林木流翠。开篇应题,也突出“积雪”的特色。终南山在长安之南,因此从长安望终南山,所见为北面即“阴岭”。远眺终南山,其山岭秀色,尽收眼底,但诗人仅以一个“秀”字概过,着重写出山上“积雪”。

随后,便有了第二句“积雪浮云端”的深入描述。积雪本不能浮,但终南“积雪”高耸,朵朵白云夹山流过,山峰隐没在云海之中,只有“积雪”穿出云端,远远望去,就好像“浮”在“云端”一般。

第三句接着描写雪景。一个“明”字,写尽雪景之意。有了“明”,“望”顿时生色。“明”字自然用得妙,然而“霁”字用得更重要。诗人描写的是从长安远望终南余雪的景致。终南山距离长安城南大约有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远望终南山,阴天自然看不清楚,只有在雨雪停止、天放晴的时候,才能看清其真面目。贾岛在《〈望终南山〉》一诗中写道:“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唐代是这样,如今依然是这样。因此,一个“霁”字,将真实地理环境勾勒得细致入微。

诗人不但用了“霁”字,且选取的是日暮时的景色。“林表”二字是上承“终南阴岭”写的,“林”自然是在终南山的高处。仅有终南山高处的树林表面才能“明霁色”,说明太阳已经落下半边。夕阳的余晖照射过来,将树林表面都照红了,自然也将“浮于云端”的余雪照亮了。尾句的一个“暮”字,也随之跃然纸上了。

前三句都是写“望”中所见;末句写“望”中所感。积雪消融,又是日暮时刻,再望终南余雪,寒意倍增。一个“增”字,真实而贴切地写出了当时的气候特点及人的感受,景足意尽,神完韵远。因此,在《渔洋诗话》卷上中,王士稹将本诗与陶渊明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称为吟咏雪景的“最佳”诗作。

《终南望余雪》原文翻译赏析-祖咏-五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终南望余雪作者简介

祖咏(699-约746)

籍贯:洛阳(今属河南)

作品风格:凝炼精致

诗人小传:

祖咏(699年~约746年),字和生,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是开元十二年(724年)进士,曾因张说推荐,担任过短时期的驾部员外郎,后因政治上不得意,移家汝水,隐居终身。祖咏的诗歌多状景咏物,宣扬隐逸生活,讲究对仗,亦带有诗中有画之色彩,故与王维友善。《全唐诗》存录其诗一卷,共三十六首。

【相关阅读】

更多祖咏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