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的词结构布置停匀,首尾圆合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2 02:24

周邦彦的词结构布置停匀,首尾圆合

周邦彦的词结构布置停匀,首尾圆合

周邦彦作词,除了上述所谓“回环往复”,极富变化之外,同时又十分注重结构上的前后呼应和重要关节的“钩勒提缀”(周济《宋四家词选》),使词的整体结构和意象归于和谐统一,有法度可寻。

清真词在这方面成功的例证是比较多的。如前面举到的《过秦楼》中,情和景的时空变化较大,意象迷离恍惚,但好在词人没有忘记用主人公的思绪来贯穿这些画面,前呼后应,互为因果,因而全篇形象完整,脉络分明。又如《花犯》借咏梅写三年中离合无常的宦迹,时空转换幅度较大,但以梅花形象前后呼应、映带,人与梅花融而为一,达到了“浑然无迹”(陈洵《海绡说词》)之境。其他如《渡江云》(晴岚低楚甸)、《应天长》(条风布暖)、《大酺》(对宿烟收)诸篇,皆错综中有条贯,变化中有统一,丰厚中见浑融,体现了创作主体自觉的法度意识。这一点,前人早已注意到了。如宋代沈义父曾说,清真“下字运意,皆有法度”(《乐府指迷》)。

为了使作品结构形态清晰可辨,旨意明朗,周邦彦还常常于某些关节之处(首、尾、换头)用明确而概括的词语加以暗示。这种结构方法,即所谓“勾勒”。此略举数例,分述于下。

周邦彦的词结构布置停匀,首尾圆合

(1)发端勾勒。如《西河》一词,开篇便以“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两句点题,笼盖全篇,读之给人以强烈的感染。有了首叠对全陵总貌的勾勒,以下两叠对崖下古树、月下城墙、檐下之燕等细部作细笔描画,也就不显得繁复破碎了。《解连环》起句“怨怀无托”,亦为开篇擒题,突兀而入,总摄全词精神。

(2)换头处勾勒。如《夜飞鹊》,陈洵《海绡说词》评曰:“‘河桥送人处’逆入,‘何意重经前地’平出。换头三句,将上阕尽化烟云,然后转出下句,事过情留,低徊无尽。”可见,换头“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三句勾勒之笔在词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贯通脉络作用,使形象清晰完整。《少年游》则写得更妙。短短一首小词写两个故事。换头只用“而今”二字转入当前,引出第二个故事:“丽日明金屋,春色在桃枝。”经这么一句勾勒,不但将前后两个故事联系起来,而且又兼作比较之用,由眼前的景象进而重温第一个故事中的情调,读来委婉动人,仿佛是在阅读唐人传奇小说。

(3)结尾处勾勒。如《庆宫春》以上片写今,下片忆昔,分别组成孤寂萧索与繁华热闹两极相互对应的图景。下片:“华堂旧日逢迎。花艳参差,香雾飘零。弦管当头,偏怜娇凤,夜深簧暖笙清。眼波传意,恨密约、匆匆未成。许多烦恼,只为当时,一饷留情。”结尾三句,将上下片勾勒、融合起来,使曲折层深的意象结构显示出清晰的脉络和鲜明的主旨来。另如《浣溪沙》结尾之“长亭无事好思量”,《浪淘沙慢》结尾之“恨春去、不与人期,弄夜色、空余满地梨花雪”等,都体现了清真词“勾勒”的高超造诣。

周邦彦的词结构布置停匀,首尾圆合

以上,我们粗略地分析了清真词在章法结构上的种种特点。综合起来,正如清人陈洵所说:“格调天成,离合顺逆,自然中度。”(《海绡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