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秋兴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5 20:50

秋兴八首原文

秋兴八首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杜甫《秋兴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秋兴八首赏析

【赏析】

此“秋兴”者,因秋而遣兴也。触夔州秋景,兴故国之思,身居巫峡,心望帝京。八首为组律,首尾相衔,一气贯注,富丽雄浑,沉着痛快。追忆京华盛日,则色彩缤纷;感叹西南漂泊,则情调低沉。总而观之,其气象如云蒸霞蔚,其思绪如天风海涛。各章由眼前景而思往日事:一忆长安故园,二怀京华奉使,三念匡衡抗疏,四忧京都战乱,五思朝圣恩荣,六叹胡尘犯阙,七记汉唐之盛,八想文才气象。每章皆怀昔伤今,感情起伏跌宕,波澜壮阔,故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明郝经评曰:“力扛九鼎,勇夺三军,真大方家如椽之笔。王元美谓其藻绣太过,肌肤太肥,造语牵率而情不接,结响奏合而意未调,如此诸篇,往往有之。由其材大而气厚,格高而声弘,如万石之钟,不能为喁喁细响;河流万里,那得不千里一曲?子美之于诗,兼综条贯,非单丝独竹,一戛一击,可以论宫商者也。”

此诗八首凡十六解。才真是才,法真是法,哭真是哭,笑真是笑。道他是连,却每首断;道他是断,却每首连。倒置一首不得,增减一首不得,固已。然总以第一首为提纲。盖先生尔时所处,实实是夔府西阁之秋,因秋而起兴。下七篇话头,一一从此生出,如裘之有领,如花之有蒂,如十万师之号令,出于中权也。此岂律家之能事已耶?〇尝读《庄子》内篇七,以三字标题。及观题字之次第,必以《逍遥游》为首。何以故?游是圣人极则字。逍有逍之义,遥有遥之义,于游而极。《鲁论》“游于艺”是也。余尝为之说曰:人不尽心竭力一番,做不成圣人,故有“志”“据”字。人不镜花水月一样,赶不及天地,故有“依”“游”字。若《齐物论》至《应帝王》,皆从极则字渐次说下来,与首篇不同。如齐而后物,物而后论,至于论,则是非可否,纷然不齐矣。应帝王之“应”,即《法华》“三十二应”“应”字,如先师“老安少怀”是也。帝之谛当,王之归往,抑末矣。故曰皇有气而无理,帝有理而无情,王有情而无事。其事则齐桓、晋文,此之谓糟粕而已。举此二篇,可概余四。况《南华》见道之书,极重“南”“北”字,首篇从“北溟”说到南,次则直提“南”字,其义了然,岂得混首篇于下六篇耶?大抵圣贤立言有体,起有起法,承有承法,转合有转合之法。大篇如是,小篇亦复如是。非如后世涂抹小生,视为偶然而已。吾不信天下事,有此偶然又偶然也。〇分明八首诗,直可作一首诗读。盖其前一首结句,与后一首起句相通。后来董解元《西厢》,善用此法。〇矍斋云:唱经批《秋兴》诗,只存五首,中多脱落处,酌取而庵说补之。而庵,唱经畏友也。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前解从秋显出境来,后解从境转出人来,此所谓“秋兴”也。〇“露凋伤”“气萧森”六字,写秋意满纸。秋者揫也,言天地之气,正当揫敛之时也。故怨女怀春,志士悲秋,皆因气之感而然。时先生流寓夔州西阁。夔州,旧楚地,最多枫树。巫山在夔州,有十二峰,巫峡为三峡之一。白帝城在夔州之东,公孙述于此僭号者。先生虽心在京华而身寓夔州,故即景起兴,不及他处。后来无数笔墨,一起一伏,若断若连,从夔州望京华,以至京华之同学,京华之盛衰,如曲江,如昆明池,如昆吾、御宿、渼陂,凡为京华所有者,感兴非一,总不出尔日夔府之秋。故下七首诗,实以此首为提纲也。“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兼天涌”者,自下而上一片秋也。“风云接地阴”者,自上而下一片秋也。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先生寓夔,已两次见菊。故曰“丛菊两开”。“泪”言他日不言今日者,目前倒也相忘,他日痛定思痛,则此丛菊亦堪下泪也。此身莫定,不系在一处,故曰“孤舟一系”。身虽系此而心不系此者,故园刻刻在念。有日兵戈休息,去此孤舟,始得遂心也。呜呼,岂易言哉!因用“丛菊”“故园”,转到寒衣上去。意谓我今客中,百事且暂放下,时方高秋,江山早寒,身上那可无衣?听此砧声,百端交集,我独何为系于此也?盖老年作客之人,衣食最为苦事,无食则橡栗尚可充饥,无衣则草叶岂能御寒哉?“催刀尺”“催”字,“急暮砧”“急”字,甚是不堪。乃从先生见闻中写出二字来,更觉不堪也!

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第一首悲身之在客,此首方及客中度日也。前以“暮”字结,此以“落日”起。唐人诗,每用“秋”字,必以“暮”字对,秋乃岁之暮,暮乃日之秋也,都作伤心字用。此“落日斜”,却装在“孤城”下,尤为惨极。宛然见先生独立孤城中,又在孤城夕阳中也。前首明说夔州流寓,却不出“夔府”字。此特揭“夔府”以冠之者,正明身在夔府,心在京华。从此至末,一气贯下也。长安名北斗城,夔府在南,故依南斗以望之。此云“望京华”,末云“白头吟望”,以“望”字起,以“望”字结,乃七首自为章法。三四,承“望京华”来。楚地多猿,蜀山向晚,猿声不住,猿三声,泪三下。此是身历苦境,故下一“实”字。前首泪在“他日”,此首泪在今日也。传称汉张骞使大夏,寻河源,八月乘槎到天河,经年而返,问严君平始知。君平蜀人,故用此入诗。乘槎尚有还期,此生杳无归日,此是心作虚想,故下一“虚”字。盖为严武再镇蜀,辟先生为参谋,而先生留蜀。一年武卒,而先生仍寓蜀也。三,应云“听猿三声实下泪”,今云然者,句法倒装,与第七首三、四一样奇妙。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城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省中以粉画壁,曰“画省”。《汉官仪》云:尚书郎入直,给侍史二人,执香炉以从。先生尝为尚书员外郎,故云“画省香炉”。“悲笳”者,笳叶卷而成声,边人以司昏晓者也。五六,转到望京华不已,月上而犹未睡,以足前解之意。言昔在省中,侍史焚香而寝,今身在西阁,则相违矣。况山城落日,笳声在粉堞之外,何其凄惨。“隐”者,痛也。当此之时,岂复放脚熟眠之时耶?先生只顾在那里望,绝不思睡。夫“违伏枕”,不欲睡也;“隐悲笳”,即睡亦不合眼也。俄然而“落日斜”,俄然又“月上”矣。“请看”二字妙,意不在月也。“已”字妙,月上山头,已穿过藤萝照此洲前久矣,我适才得见也。先生惟有望京华过日子,见此月色,方知又是一日了也!

其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此夜已过,又是明日。“山郭”,言其僻也。“千家”,言其小也。“静朝晖”,言其冷寂也。“日日”,言每日朝晖时也。“翠微”,山之浮气。当朝晖时而浮气未净,或者是江楼之偶然,乃一日坐之如是,日日坐之亦如是,虽有朝晖,不敌浮气,先生其且奈之何哉?此处翠微,不作佳字用,承以“渔人”“燕子”,即坐中所见,皆先生自况也。一夜曰宿,再宿曰信。渔人信宿,故可以息矣。“还泛泛”,是喻己之忧劳而无着落也。八月燕子将去,则竟去可矣。“故飞飞”,是喻己羁绊而不得脱然也。〇一本“日日江楼”作“百处江楼”。而庵说之曰:“百处坐,非郭中有百处楼子,一一坐遍。是一座楼子百处坐也。心头有事人,东坐不是,西坐不是,前坐不是,后坐不是,坐一处不是,坐两处不是,坐不是,不坐不是,越坐越不是:此所以有‘百处坐’也。”妙甚!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言我若不坐江楼,而抗言政治之得失,何减匡衡?而遭际不如,功名安在,故曰“薄”。是则出不成出矣。我若不坐江楼,而讲论五经于石渠,亦何减刘向?而用世心切,伏处奚堪,故曰“违”。是又处不成处矣。“功名薄”“心事违”,皆先生自谓,非谓匡衡、刘向也。末转到同学富贵上去,此非轻薄少年,亦非艳羡裘马也。若谓昔在太平之时,同学少年,致身青云,无一贫贱者,终日鲜衣怒马以为得志,孰意有今日之乱?昔日少年,今应白首。昔日富贵,今应困穷。我既如是,同学皆然,安得常如昔日轻衣肥马,在京师相驰骋哉?少壮无所建立,出处皆困,匡衡抗疏,刘向传经,总付之浩叹而已矣。

其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前首结“五陵裘马”,故此以长安起。“闻道”者,一则不忍言亲见,故托之耳闻;一则去国已远,不忍实说也。“长安似弈棋”,指明皇幸蜀以后而言。“百年世事”,由今大历纪年逆追至神尧有天下之初而言。“不胜悲”者,悲国政也。而曰“世事”者,盖微辞也。百年世事,固不胜悲,然先生之悲,至此日长安而极。故承之以三四,但言“第宅”,言“衣冠”,此所谓“世事”也。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迟。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直北”,指陇右、关辅一路,为有河北群盗及回纥也。“金鼓振”,言寇警甚急。“西”指吐蕃之乱。“羽书”,插羽于书,取其速也。“羽书迟”,言捷报甚迟。如此寇盗旁午,师行未克,不知王侯第宅、文武衣冠若何底止?正志士枕戈泣血灭此朝食之时,而乃去故国,窜他乡,对此秋江,曷胜寂寞!曷胜怅恨!此所以寄兴鱼龙而曰“有所思”者,正思此身为朝廷用也。郦道元《水经注》:鱼龙以秋日为夜。鱼龙极动之物,却如此寂寞者,盖处非其时也。“故国”,犹言故乡。“平居”,是在故国之平日。见朝廷北讨西征,便思戮力效忠久矣,不待今日也。此一首望京华而叹其衰。

其五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因提故国平居,忽想到长安全盛之日,我岂不见之耶?前一首是峡中传闻,此一首是平居亲见也。长安宫阙甚多,独言蓬莱者,先生曾于蓬莱宫献《三大礼赋》,明皇奇之,故即用以起兴也。蓬莱宫,贞观间营,前对终南山。每天晴日朗,望终南如指掌。“承露金茎”,汉武之所设。汉武好神仙,造通天台,以金盘承云表之露,和玉屑服之,以求长生。此诗起句以蓬莱宫阙起,蓬莱,仙山;终南,仙窟;承露金茎,乃求仙之物。取景设色,都在神仙一边。三四遂承以“瑶池”“紫气”云云,写来极是凑手。亦见当日天子太平在御,不但宫阙壮丽,亦颇留意神仙之事,有如汉武也。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读结句“青琐朝班”字,乃知五六从蓬莱献赋转到拜左拾遗,笔墨无痕。先生先自蓬莱献赋时,方识得宫殿亲切。后自拜左拾遗时,方识得圣颜亲切也。天子临朝,御座左右,雉翣双开,若云之移。天子衮衣,上绣龙鳞,早旭照之,则光耀日。此乃亲觐天子而后见之,亦不必拟定在蓬莱宫。先生尔时,身列侍从之班,固于处处得见也。“沧江”,巫峡也。公始寓夔,故云“一卧”也。秋,岁晚也。“惊”,公献赋时,年四十;为左拾遗,年四十六;是岁代宗大历元年在夔,年五十有五,年老岁晚,故心惊也。“班”在青琐之下,先生刻刻系心朝廷,虽卧沧江,恍然若点朝班者。“几回”,是每每如此,不止一回也。此一首望京华而追其盛。

其六

瞿唐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前首结云“一卧沧江”“几回青琐”,则瞿唐与曲江固未隔也。明皇自秦幸蜀,中原板荡,故有“瞿唐曲江”“万里风烟”之句。瞿唐为三峡门户,最险。人到此者,但睁开两目,心数都绝,故从二目,从隹。隹者,短后鸟,喻后心不行也。唐者,唐丧。《内典》云:“福不唐捐。”睁目看去,几乎丧身失命也。以是峡险极,故名。曲江池,唐开元中疏凿,号为胜境。都人游赏,盛于中和、上巳节。“万里”,不必指定瞿唐、曲江遥遥万里。前者幅员全盛之日,控制何啻万里;今者寇盗纵横之日,一片都是风烟,故曰“万里风烟”。而瞿唐口、曲江头,正接于素秋风烟中矣。三四,总承曲江来。“花萼夹城”者,明皇性极友爱,即位后,以隆庆旧邸为兴庆宫,五王赐第宫侧。又于宫西置楼,署曰“花萼相辉”之楼。开元二十年,广花萼楼,筑夹城,至芙蓉园。园与曲江相接。名“芙蓉”者,以其水盛而芙蓉富也。天子时幸芙蓉园,必从花萼楼夹城通去,故曰“通御气”。御气,天子之气也。御气无处不通,而花萼夹城,毕竟是明皇友爱之所,故时幸曲江游乐,未为大过。芙蓉小苑,毕竟是明皇游幸之地,故同此曲江游乐,已入边愁。边愁不从花萼夹城入,偏从芙蓉小苑入,先生立言之旨,盖不苟也。又“边愁”,不但禄山陷京,既就明皇幸蜀;而先生因此徙倚素秋,怅望于瞿唐峡口,岂非边愁乎?故知“入边愁”三字,隐已承瞿唐峡口,益见先生律法之细。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当日曲江之游,天子方以为通御气,而不觉已入边愁者,岂非歌舞极盛之所致耶?五六二语,只为转出“歌舞”字来。《西京杂记》:昭阳殿织珠为帘,绣帷为柱,通绣作黄鹄文。“锦缆牙樯”,江中御舟极其华丽,故能惊起白鸥也。形容歌舞地如此,则歌舞不言可知。然才说“可怜歌舞”,忽转出“自古帝王”,言秦中毕竟是帝王州,煌煌天朝,岂盗贼可得而觊觎者哉!

其七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此因曲江而更及昆明池也,最为奇作。前诸作皆乱后追想,此作特于事前预虑。千年来,人只当平常读去,辜负先生苦心久矣,可叹也!昆明池,在长安城西南,周围四十里。汉武元狩年间,凿之以习水战者。东西岸立石,刻牵牛、织女以象天河。又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武帝治楼船,加旌旗其上,往来习战,将以伐昆明也。因昆明有滇池,故凿池以象之。夫穷兵非美事,乃极称颂之曰“汉时功”,盖谓有此池水,在今日尚可习水师以防御东南之变,岂非功乎?次句正言其习水师也。“织女”“石鲸”,承“昆明池”。“机丝”“鳞甲”,承“旌旗”。“织女机丝”,喻言防微杜渐之思不可不密。“石鲸鳞甲”,喻言强梁好逞之徒蠢蠢欲动。今日西北,或可支吾。万一东南江湖之间变起不测,则天下事不可为矣!故先生预设此一着,以讽执政也。言若不早为之图,是犹织女停梭虚此夜月,则石鲸乘势已动秋风,可奈何?今昆明池在眼中,何武帝旌旗无有为之仿佛者耶?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上解已毕,忽换笔作转。五六二句,不从昆明池来,盖为下解“江湖满地一渔翁”作转也。若谓昆明且置,吾今身在峡中,日与水相习,当此秋深之际,菰米波漂,莲房粉坠,一时衰飒如此,则江湖之上,实切隐忧。况时方战伐,蜀山鸟道,为关塞之至险,乃自上皇回銮以后,僭乱相仍,极天之险,竟无足恃。顾此江湖,滔滔皆是,将何底止耶?然而抱江湖之忧者,只一个渔翁,虽忧亦安所用之?其必在当事虑患于未然哉!“渔翁”,盖先生自谓也。

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红豆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末一首,乃其眷恋京华之至也。前解极言长安风土之乐。昆吾,地名,有亭。御宿,川名,有苑。汉武帝宿于此,故曰御宿。渼陂,鱼甚美,因以为名,在紫阁峰之阴。游渼陂者,必从昆吾、御宿经过,“紫阁峰阴”,因渼陂而及之也。先生年老,浪迹夔州,意在归隐。因昔尝同岑参兄弟游渼陂,经昆吾、御宿,喜其风土之良,故切切念之,特挂笔端耳。三四句法奇甚。畜鹦鹉者,必以红豆饲之,先生自喻不苟食也。啄之而有余,此真丰衣足食之所矣。黄帝即位,凤集东囿,栖梧树,终身不去,先生自喻不苟栖也。栖之而至老,此又安居乐业之乡矣。可见长安盛时,且不必说到天子公侯极意游玩,乃至布衣穷居,尽足自适有如此也。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后解从上转下,转到今日大历元年丙午秋作此《秋兴》诗。以结出吟望之苦也。言当日昆吾、御宿、渼陂之间,陆有为陆,水有为水。“佳人拾翠”则于陆,“仙侣同舟”则于水,亦既穷极水陆之兴矣。佳人与美人、丽人不同,从上至下,从下至上,节节看去,无有不佳,曰佳人。巧笑美目,胡天胡帝,曰美人。彼此争妍,相去不远,曰丽人。“仙侣”,如李、郭同载,望若神仙是也。“春相问”“晚更移”,着一“春”字、“晚”字,乃反击“秋”字。“相问”“更移”,乃暗提“兴”字。五六二句,正欲转到今日作《秋兴》诗也。“彩笔昔曾干气象”,先生曾于蓬莱宫献三赋,干动龙颜。虽实有此事,然此处提出,非自夸张,不过借作转语,以反衬出“白头吟望”七字来。言此天涯穷老,望京华如在天上。既不见有拾翠之人,亦复无有同舟之侣。白头沦落,侘傺无聊,徒屈从前干气象之笔,以作此苦杀皇天之诗,即何能禁泪之淫淫下哉?“吟”,吟《秋兴》。“望”,望京华。一头吟,一头望;一头望,又一头吟。于是头低膝,泪垂至颐,其苦有不可胜言者。〇而庵诗曰:“好个好丞相,清霜两鬓寒。头垂扶不起,老眼泪难干。”〇矍斋云:近又于同学案头,见唱经批《秋兴》诗数语,与此少异,而意实相发,附识于此。其首章云:“寒衣处处催刀尺”,“处处”字悲极。口中言“处处”,意在家中一处也。“处处”实而虚,家中一处虚而实。此犹家也,以后则皆君国矣。其次章云:斜日落已晏,“落日斜”尚早。至月映洲前则夜半矣。“虚随八月槎”,言朝中相援无人也。其三章云:同学不必少年,亦不必扬扬裘马。玩“多不贱”“多”字,“自轻肥”“自”字,盖言知吾才而不与吾立,暗用“臧文仲窃位”句意讥之耳。余已见解中。

杜甫《秋兴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句解】

兴之为言兴也。美女当春而思浓,志士对秋而情至。凡山川林峦、风烟云露、草色花香,目之所睇,耳之所闻,何者不与寸心相为蕴结?其勃然触发,有自然矣。乃先生以忠挚之怀,当飘零之日,复以流寓之身,经此摇落之时。其为兴也,真兴尽之至心灰意灭,更无纤毫之兴而有此八首者也。后人拟作者,或至汗牛充栋,亦尝试于先生制题之妙一寻绎乎?〇题是《秋兴》,诗却是无兴;作诗者满肚皮无兴,而又偏要作《秋兴》。故不特诗是的的妙诗,而题亦是的的妙题;不特题是的的妙题,而先生的的妙人也。〇从来诗是几首,多一首不得,少一首不得。如此诗是八首,则七首不得,亦九首不得。某既言之屡矣,而或未能深信。试看此诗第一首纯是写秋,第八首纯是写兴,便知其八首是一首也。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露也而曰“玉露”,树林也而曰“枫树林”,只一“凋伤”之境,而白便写得白之至,红便写得红之至,此秋之所以有兴也。却接手下一“巫山巫峡”字,便觉萧森之气索然都尽。而“波浪”“风云”二句,则紧承“巫山巫峡”来。若谓玉树斯零,枫林叶映,虽志士之所增悲,亦幽人之所寄抱。奈何流滞巫山巫峡,而举目江间,但涌兼天之波浪;凝眸塞上,惟阴接地之风云。真为可痛可悲,使人心尽气绝。此一解总贯八首,直接“佳人拾翠”末一解,而叹息“白头吟望苦低垂”也。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不知者谓“两开”者是“丛菊”,岂知“两开”者皆“他日泪”乎?不知者谓“孤舟”何必“一系”,岂知“一系”者惟此“故园心”乎?“泪”字上下一“他日”字,妙绝!惟身处其境者知之。七言“处处”,正是先生系心一处。白帝城在夔府之东,言近以指远也。肚里想着家中刀尺,而耳中只闻白帝砧声,远客之苦,为之凄绝。砧声也而下一“城高”字,见得耳为遥听,眼为悬望,远客之苦,为之凄绝。〇三四承一二,五六转出七八,知余分解之言非谬。

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言斜日落,则已是晏;“落日斜”,则尚早。紧接一“每”字,则知当此落日斜光,一年三百六十度,忽忽孤城,悬悬远望。“南斗”字,从“望”字上用来。盖大火西流,斗行南陆,举目即见,故曰“依”也。三承一句,四承二句,犹言夔孤城,听猿下泪是实;而南斗京华,乘槎可到是虚。真教人无可奈何此“落日斜”也。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城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不云“违画省香炉”而伏枕,乃云“画省香炉违”于伏枕,得诗人忠厚笃棐立言之体。“山城粉堞”隐于悲笳,尤妙!前犹日落,此则竟晚,眼看山城粉堞渐隐不见也。乃因日暮,笳作笳动,“堞隐”,一似隐于悲笳也者。身处客境,满肚无聊,只三字写出。“请看石上”,是月之初出,上照藤萝。“已映洲前”,是月之渐升,下照芦荻。自日斜底于堞隐,世人匆匆,轻易忽过者何限?若石上之月,则明明上照藤萝,何至遽映洲前,已移芦荻?胸前有无数忠君眷国心肠人,真是刻不能耐耳!有人解做月在石上,光映洲前,乃至作画者惯图此景。真是将神龙作泥鳝弄也,可为古人常叹!〇三四承一二,七八合到五六,足证分解非谬。

其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千家山郭”下加一“静”字,又加一“朝晖”字,写得何等有趣,何等可爱。“江楼坐翠微”,亦是绝妙好致。但轻轻只用得“日日”二字,便不但使江楼翠微生憎可厌,而山郭朝晖俱触目恼人。三四再承两句,不嫌自己日日坐江楼,却嫌渔人之信宿;不怪自己日日到翠微,却怪燕子之飞飞。真为绝妙之笔也!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下解。因日日之坐,不厌其烦,因而自思:欲如匡衡之抗疏,既愧功名之薄;欲如刘向之传经,又嫌心事之违。辗转反侧,因而想到少年同学,原俱不贱,但只五陵裘马,自炫轻肥。明知我之心事,而不与我以功名,以致见笑渔人,贻讥燕子耳!〇分解甚明。

其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闻道”妙,不忍直言之也,亦不敢遽信之也,二字贯全解。世事可悲,加“百年”二字妙。正见先生满肚真才实学,非腐儒呴吁腹诽迂论。盖世事因循至于今日,非一朝一夕之故,其驯而致于此者有渐矣。且世事既因循至于今日,亦非一朝一夕可以遂致太平。将来正费周折,故曰“百年”。三四,紧承世事之堪悲,然而正不必为目前第宅之新、衣冠之异而致诧也。〇读先生诗,真如闻无上甚深经典,使小儒意见都尽。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迟。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上解是传闻,尚在半信半疑。若此直北金鼓,亲闻其振;征西羽书,目睹其迟,则为更不可解也。因而自审,为鱼为龙,虽不能自决,然目前惟有寂寞秋江而已。冷既彻骨,意望何为,惟有故国平居,实不能自已其思云尔!〇“迟”字上用“羽书”字,妙。“羽书”最急,而复迟迟,想见当时世事。〇“故国”字下用“平居”字妙。我自思我之平居尔,岂敢于故国有所怨讪哉?〇分解无疑。

其五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因故国之思而想至百年之事,盖当日亦不可谓非全盛也。“对南山”,言宫阙之壮丽。“霄汉间”,言金茎之高峻。用“蓬莱”“承露”字,见晏安日久,惟愿长生,唐明、汉武,有同一辙。乃日望王母之降瑶池,岂知皇舆之幸巴蜀;日望紫气之满函关,岂知两京之化灰烬!真有所谓不胜悲者,思之可为流涕也!只因沓用“瑶池”“紫气”等字,遂将后人瞒过多少。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当此之时,先生目击时艰,何以略无谏议,而坐视其败?呜呼,兴言及此,为之浩叹!盖先生虽为右卫参军,而其层级而上,则有等矣。皇皇殿陛,可以次其列,不得升其阶,况雉扇环遮,亲臣密侍,岂得一望见天颜者耶?只因云移雉尾而暂开宫扇,稍露日色,光耀龙衮,因而一识圣颜耳。从此遂卧沧江,失惊岁晚,朝班预点,曾有几回?用是忧劳,莫能自慰,长歌当哭,神伤心怆矣!〇从“云移”“移”字中,露出日光,日映龙鳞,方识此是圣人。虽云“识圣颜”,却只遥遥摹拟,瞥见而已,真是化工之笔。〇“点”字妙,先生此时之在朝班,只如密雨中之一点耳,虽欲谏议,亦复何从?

其六

瞿唐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身处万里之外,心注万里之间,便定然有此等想头。瞿唐之与曲江,则有间矣,然其相去万里,里里风烟相接,则素秋之相接可知。乃同此秋光而秦、蜀风景迥异,则岂非以其以渐递改,当之者溺玩而弗辨乎?此不特地界相接有然,即世运递更亦无不然。三四紧承:明皇当日敦尚友悌,御气与花萼交辉;晚岁偶渔声色,边愁与芙蓉并惨。当一王之朝,而前后异政,国步遂移。倘辨之早辨,几何而至如此之剧也!〇“御气”用一“通”字,何等融和。“边愁”用一“入”字,出人意外。先生字法不尚纤巧,而耀人心目如此。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珠帘绣柱,锦缆牙樯,总极豪华。“黄鹄”,即珠绣所织之文,用以衬起“白鸥”字。白鸥者,野鸟也,锦缆牙樯之下,胡为乎起哉?则其非以其全盛之日,但知珠围绣绕,以致绝汉南巡,黄鹄难寻,白鸥群起,真为可叹也!〇“白鸥”上用“锦缆牙樯”字,一图映照反射作色,一见明皇虽遭颠沛,尚不知自检也。〇同一秦中也,而谓之“歌舞地”,又谓之“帝王州”,使人毛发跼蹐,遍身不怿。当此而不斩然思奋者,殆非人君矣!〇“回首”字合“起白鸥”句。“可怜歌舞地”合“珠帘绣柱”句。“秦中自古帝王州”则总合上六首、下二首,为八首十六解束腰法,又分解之一法也。

其七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汉武穷奢极欲,贻讥后史,然而武威远震,炳焕千秋。不得已而思其次,则德盛唐虞所不可望,而功高汉代犹可比隆。奈何池水徒深,旌旗空耀,歌舞为欢,有同飞燕,旗常着绩,竟乏骠姚也耶!“在眼中”妙,汉武武功,固灿然耳目,百代一日者也。三四即承上昆明池景,而寓言所以不能比汉之意。织女机丝既虚,则杼柚已空;石鲸鳞甲方动,则强梁日炽。觉夜月空悬,秋风可畏,真是画影描风好手,不肯作唐突语磞磕时事也。

波飘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五六转到黎民阻饥,马嵬亦败,亦以不忍斥言,故为隐语。犹言菰米为波所飘,而遂沉云之黑,固所料也,亦所甘也。讵意莲房红粉,亦遽坠于冷露,岂所料哉?尚忍言哉!目今关塞极天,往来闭塞,可通惟有鸟道。江湖满地,涣然瓦解,系心只一渔翁。纵有嘉谋,又将焉展也哉?

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红豆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此解与“玉露凋伤枫树林”句命意相同,盖极写秋之可兴也。渼陂之旁,则有紫阁峰。紫阁峰之前,则有昆吾、御宿逶迤之径。值此白露既零,枫叶鲜妍之际,自昆吾、御宿,逶迤而前,漾然渼陂,峰阴澄洁,诚有令人不知兴之何自起者!况鹦鹉啄余,当此衣食丰盈之盛;凤凰栖老,又承奠安可久之基。其足之蹈、手之舞,又宁有涯量哉!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五言佳人则拾翠寻芳,女子尚有同情。六言晚移则仙侣相从,入夜还须秉烛。挥毫落纸,笔走云烟,矢口成章,上干气象,所固宜也。却悄悄下一“昔”字,便令两解七句都成鬼哭,直逼出“白头吟望苦低垂”七字来,总结如上八首十六解六十三句四百四十一字。手舞足蹈了半日,却是瓦解冰消,烟尽灰烬,更无处可出鼻孔息也!〇“白头”已是伤心,白头而“低垂”更伤心。以白头而“吟”、而“望”、而“苦”、而到底“低垂”,此伤心之所以彻骨也!〇八首十六解诗,皆从“吟望苦”三字中吟出来、望出来、苦出来。若其“低垂”,则未作此诗之前,固如此低垂;既作此诗之后,到底亦只如此低垂也。〇试看八首诗,是一首,还是八首?增得一首否?减得一首否?增得一句、减得一句否?试看八首诗,是分解的,还是不分的?是圣叹勉强穿凿否?锦心绣口才子,当共证之。

诗本以八句为律,圣叹何得强为之分解?须知圣叹不是好肉生疮,正是对病发药。唐制八句,原只二句起,二句承,二句转,二句合,为一定之律。徒以前后二联可以不拘,而中四句必以属对工致为选。因而后人互相沿习,徒竞纤巧,无关义旨。至近代作诗,竟以中四句为身,而头上倒装两句为起,尾上再添两句为结。夫人莫不幼而闻,长而以为固然。自提笔摇头,初学吟哦,以及倨坐捻髭,自雄诗伯,无不以为此断断不易之体。抑岂知三四之专承一二,而一二用意高拔,比三四较严;五六转出七八,而七八含蓄渊深,比五六更切。宁可以起结二字抹却古人无数心血耶?圣叹所以不辞饶舌,特为分解。罪我者谓本是一诗,如何分为二解?知我者谓圣叹之分解,解分而诗合。世人之溷解,解合而诗分。解分前后,而一气混行;诗分起结,而臃肿累赘。盖有不得不蒙讥力诤者!千载而下,或能见谅也。附识于此。

秋兴八首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出生巩县(今属河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自吴越漫游归来,赴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取。天宝三载(744),初次遇李白于东都。后又赴长安应征召,因李林甫的把持,与元结一同落第,所以终身未成进士。后曾向玄宗三次献赋,以文干禄,这些赋自然难以写得好。天宝十四载,拒受河西尉,后改任率府参军。幼子即在这一年饿死。安史乱起,辗转兵间,曾任肃宗朝左拾遗,后因营救房琯得罪肃宗,贬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而去。经秦州而入蜀,构草堂于成都,从此草堂就和杜甫结合在一起,一同经受怒号的秋风。但他在草堂实际生活的时间不过一年多,因中间曾避居梓州。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时,曾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世因称杜工部。代宗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打算到郴州去依靠舅父崔伟,不料途中阻水,风痹加剧,病倒船中,不久就死了。他的绝笔为《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指京都)深。”对于当时的军阀混战,危及京都的动荡局面,他还是十分耽心,最后两句的“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则又写出贫病中已乏炼金之术,无法妥筹家事,善处身后了。

杜甫祖父审言病危时,曾对问病的宋之问等说:“但恨不见替人!”(《新唐书》本传)可是杜甫不但做了他祖父的替人,还自豪地对他儿子宗武说过:“诗是吾家事。”

他死后,家属因无力营葬,只好旅殡于岳州。儿子宗武,后也流落湖湘而死。临终,曾命其子嗣业给杜甫迁葬,也因家贫而未成。直到元和中,才移葬于首阳山下杜审言墓旁。李杜两大诗人的身后,竟凄惨到这样地步。宋人徐介《耒阳杜工部祠堂》诗云:“故教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有了杰出的人才而不知道爱护纪念,这就说明当时的时代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

杜甫是一个严肃的人,一个具有高度政治热情的诗人,虽然他参加实际的政治生活时间,总起来不过三年,但关心国事,同情人民却是贯串始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这些都是他三十岁前作品,却已表现出他的政治抱负和创作锋芒。相对说来,李白的出世思想多些,杜甫的入世思想多些,也比较现实些。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使百姓温饱,风俗淳厚;希望有广厦万间来大庇寒士,免得雨漏床头,彻夜不眠。所以他也不大讲究虚幻缥缈的神仙佛道。而他的政治热情和生活态度又较为一致,很少有轻薄的绮艳语句,对妻儿弟妹也有着深挚之爱。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毋宁说,积极的一面多于消极的一面。缺点是拘谨,不像李白那样敢于突破。

历来封建士大夫中,也有不少描写民间疾苦的诗文,除了其中装腔作势、自表“仁爱”外,某些较好的作品,读起来总觉得和人民的痛痒隔了一层,多少有些像旁观者似的,杜甫就不同,和人民的距离就少些,好多作品,使人真有相濡以沫、相呴以湿之感。这原因,固然由于他自己也饱经忧患,因而对人民的苦乐也有更深刻敏锐的了解与体会,所谓己饥己溺,也促使他逐渐确立了对人民的态度。然而自安史之乱至唐朝灭亡,类似杜甫那样的出身学养、那样流离困顿的封建士大夫不止一个,为什么他们在创作上不能达到杜甫那样的成就,他们的作品为什么不能使后世的读者那样感动?万方多难、千家野哭的客观历史是人人心中共同感受的,但倾诸纸墨,使读者感到如泣如诉,引起强烈共鸣的却不是人人笔下所有。从这一意义上说,就不能不感到杜甫之难能可贵了。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