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洗兵马》中兴诸将收山东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09 13:23

洗兵马原文

洗兵马

杜甫

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

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

只残邺城不日得,独任朔方无限功。

京师皆骑汗血马,回纥餧肉葡萄宫。

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仗过崆峒。

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

成王功大心转小,郭相谋深古来少。

司徒清鉴悬明镜,尚书气与秋天杳。

二三豪俊为时出,整顿乾坤济时了。

东走无复忆鲈鱼,南飞觉有安巢鸟。

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

鹤驾通宵凤辇备,鸡鸣问寝龙楼晓。

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

汝等岂知蒙帝力?时来不得夸身强!关中既留萧丞相,幕下复用张子房。

张公一生江海客,身长九尺须眉苍;征起适遇风云会,扶颠始知筹策良。

青袍白马更何有?后汉今周喜再昌。

寸地尺天皆入贡,奇祥异瑞争来送:不知何国致白环,复道诸山得银瓮。

隐士休歌紫芝曲,词人解撰清河颂。

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

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

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杜甫《洗兵马》中兴诸将收山东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洗兵马赏析

这首诗约写于乾元二年(759)春二月,杜甫在洛阳时所作,表现出杜甫在国家形势好转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此时杜甫的心情是很矛盾的,“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所以杜甫在这首诗当中,一面对国家正在逐步复兴,中兴有望,展现出极度的喜悦及欣喜;另一方面为了能够获取彻底的胜利,以便让战争尽早结束,就用寓讽刺于颂祷当中的手法对朝廷存在的各种弊端提出指斥及警告,具有鼓舞人心以及警惕隐患的双重作用与含义。洗兵马,出自左思《魏都赋》中的“洗兵海岛,刷马江洲”。此处是指洗净兵器,即盼望战乱及早结束,这些兵器再也无须运用。诗题下原本有注“收京后作”。

全诗总体上可以分作四段,每段用一韵,每韵为十二句,平韵与仄韵轮番使用,诗句也非常整齐华丽,不同于普通的七古,是杜甫的精华之作。宋代王安石选择杜诗时,把这首诗作为杜诗的“压卷”力作。

辞旨宏放,音韵流转,有石钟山窾坎镗鞳之声也。老杜以为,邺城一战,可以定乾坤,故以“洗兵”之词为祝,取武王伐纣之吉也。武王伐纣遇雨,武王称之为“天洗兵”(或作“洒兵”),此自然是洗兵利战之意;武王马到功成,战无不胜,正应“洗兵”之说。故“洗兵”又有一战而捷,一战而罢意,此正老杜之所取。然自“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诗语一出,“洗兵”竟成了罢战息兵的代用语。老杜之纵横老笔,确有令人啧啧称奇处。

杜甫《洗兵马》中兴诸将收山东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洗兵马句解

1、中兴诸将,即此后提到的成王、郭相等人。山东,唐时代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包括河北等地。

2、清昼同,捷报不分昼夜地频繁传来,由此看出捷报完全可信,王师必然获胜。

3、河,指黄河。

4、胡,指安庆绪、史思明。命在破竹中,指叛军的灭亡已近在眼前。

5、只残,只剩下。邺城,指相州,即今河南省安阳县,此时安庆绪被困在邺城。不日得,很快就可以克复失地。

6、朔方,指朔方军及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独任,专任与信任。指出胜利的根源,取决于本国军队,还有君主对将帅的极大信任。

7、京师,指长安。汗血马,胡地出产的一种好马,这里泛指胡地的马。

8、餧,同“喂”,饲养。这句是说在胜利后,回纥的将士们也都居住在蒲(葡)萄宫当中大肆吃喝。汉元帝曾在葡萄宫设宴款待匈奴单于,这里是借用汉代的旧事来叙述肃宗对回纥人的优待,而杜甫从始至终都是反对向回纥借兵的,此句在铺张当中暗含讽刺之意。

9、海岱,东海与泰山。

10、这句在于提醒肃宗不要被暂时性的胜利给冲昏头脑,应当居安思危,时常想到昔日所遭受的狼狈境遇。仙仗,天子的仪仗。崆峒,山名,古代有四个崆峒,这里指的是位于甘肃平凉县的崆峒山。肃宗在灵武、凤翔居住时,时常经过这一崆峒山。

11、这句是在提醒肃宗,不要忘记始终在苦战的将士们。三年,是说战争持续的时间非常久。安禄山于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造反,至乾元二年(759)春二月,共三年零三个月。关山月,汉乐府横吹曲当中的一首,是伤离别之曲。横吹曲,一种军乐、战歌。这一句是说三年来军乐始终没有停止过,即战争始终没有停止。

12、这句是提醒肃宗要想到广大百姓受到的战乱之苦。万国,战乱波及的范围之广。草木风,人心惶惶,人们草木皆兵。

13、成王,即肃宗之子李俶,即此后的唐代宗。乾元元年三月,李俶从楚王徙封为成王。在收复两京的战斗中,李俶任天下兵马元帅,因此说“功大”。这句是在歌颂当中寓含规诫之意。

14、郭相,指郭子仪,乾元元年八月,郭子仪出任中书令,所以称其为郭相。

15、司徒,指李光弼,至德二年四月,李光弼出任司徒,他御军极为严整,天下闻名,他又曾猜中史思明的投降仅仅是诈降,最终必定会再次反叛,所以说其“清鉴悬明镜”。

16、尚书,指王思礼,为高丽人,时任兵部尚书。气与秋天杳,是说气概犹如秋天般高远廓辽,形容王思礼之为人开朗。

17、为时出,应运而生。

18、据《通鉴》记载,至德二年十一月,郭子仪赶赴东京朝圣,皇上对郭子仪说“吾之家国,由卿再造”。赞许他们有“整顿乾坤”之功。济时了,渡过难关。

19、这句是反用晋代张翰的意思。《世说新语》当中记载,张翰见到秋风顿起,思念自己家乡吴中的特产莼羹鲈鱼,于是就辞官东归。张翰的本意在于避乱,而现在无须这样,可以放心当官。

20、这句是反用曹操在《短歌行》当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说普通百姓如今有家可归了。

21、青春,春光。冠冕,指代朝中的官员。入,进入紫禁城中。

22、紫禁,即皇宫,天子之宫。正耐,即正合、正要,指皇宫当中烟花缭绕的气象还有大好春光彼此相合。

23、鹤驾,指太子的车驾。凤辇,指皇帝所乘的车驾。龙楼,皇帝所居之所。这两句是说,太子鹤驾既来,肃宗的凤辇也已备好,父子间朝寝相问,一起在玄宗的居处等待天亮。

24、攀龙附凤,扬雄《法言·渊骞篇》中有:“攀龙鳞,附凤翼。”这里指攀附肃宗与张淑妃的一群小人,如宦官李辅国之流。当时李辅国等人攀附肃宗的宠妃张淑妃,堪称权倾朝野。

25、这句是批评朝廷滥赏官爵。肃宗为了能够巩固自身势力,收拢人心,大肆滥封官爵,导致王侯遍地。天下,较为夸张的写法,形容封侯数量之多。

26、汝等,指此前提到的所封王侯之辈,这里是对他们的斥骂性称呼。蒙帝力,仰仗皇帝的权势,这三个字是婉转而多讽。表面上是指斥王侯们无能,暗中是讽刺肃宗对他们的过于袒护。

27、这句同样是对王侯之辈的斥责,是说你们(王侯)只是运气好,属于因人成事之辈,不要真的觉得认为自己功劳很大。

28、这里用刘邦派萧何镇守关中,以安抚百姓的旧事,比喻房琯对肃宗的作用。

29、幕下复用,同年五月,张镐从平章事改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兼本州岛防御使,依旧身居幕府之中,所以说“幕下复用”。

30、张公,此处是以张良来比张镐。张镐曾担任谏议大夫,后又代替房琯为相。而此时房、张二人都已罢相,杜甫希望肃宗能够再度起用他们,所以专门提出加以表彰。关中既留,乾元元年六月,房琯从太子少师改任邠州刺史,而邠州在关内地区,地处关中,所以称为“关中既留”。江海客,浪迹江海之人,张镐出身布衣,同时暗示张镐“居身清廉”“不事中要”。身长,指张镐“风仪魁岸”。征起,起用。风云会,风云际会。古代把动乱时期明君与贤臣的遇合称为风云际会。扶颠,救亡。

31、青袍白马,指南朝的侯景叛乱,这里用来借指唐代的安史之乱。侯景与安禄山一样都是胡人,一度兴兵乱梁,因此以胡来比史思明、安庆绪。更何有,不足以平定。

32、这里是以历史上的中兴之主汉光武帝、周宣王来比拟肃宗,说要像光武、宣王一样做天子,才可以让国家再度繁荣。

33、寸地尺天,即“普天之下”,全国上下。这里是指当时天下各地都在争相献上贡品,争献祥瑞。

34、白环,传说在虞舜时代,西王母曾经亲自来朝见,并献上了白环与玉玦。

35、相传一旦王者开创盛世,就会有银瓮出现。白环、银瓮,全都是上面所说的各种奇祥异瑞之一。不知、复道,形容奉献祥瑞的人非常多。从中也能够看出官吏们的趋炎攀附。

36、这句反用秦末“四皓”隐居于商山,作《紫芝歌》的旧事来说明如今隐士们也无须继续隐居避乱了。

37、河清颂,南北朝宋文帝时期,黄河水变清,大家都认为这是天下太平的祥瑞征兆,所以鲍照写下《河清颂》,称赞文帝的功德。这里用此旧事来指代当时的文士们纷纷写文章给肃宗歌功颂德的事。

38、这句话是说在官吏们只是忙着呈献祥瑞、文士们忙着编写颂歌时,广大的百姓却正陷入水深火热中,生活非常困苦。望望,望了又望,形容盼望的殷切。乾元二年春,发生大旱,百姓们日夜盼雨。可是当时的官员全都报喜不报忧,无人向上反映灾情。

39、布谷,即布谷鸟,属于催耕之鸟,声如“布谷”。

40、淇上健儿,指围攻邺城的士兵。淇,淇水,位于邺城的周边。

41、城南思妇,这里泛指从军战士的妻子。

42、挽天河,引来天河水。甲兵,盔甲与兵器。

洗兵马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出生巩县(今属河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自吴越漫游归来,赴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取。天宝三载(744),初次遇李白于东都。后又赴长安应征召,因李林甫的把持,与元结一同落第,所以终身未成进士。后曾向玄宗三次献赋,以文干禄,这些赋自然难以写得好。天宝十四载,拒受河西尉,后改任率府参军。幼子即在这一年饿死。安史乱起,辗转兵间,曾任肃宗朝左拾遗,后因营救房琯得罪肃宗,贬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而去。经秦州而入蜀,构草堂于成都,从此草堂就和杜甫结合在一起,一同经受怒号的秋风。但他在草堂实际生活的时间不过一年多,因中间曾避居梓州。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时,曾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世因称杜工部。代宗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打算到郴州去依靠舅父崔伟,不料途中阻水,风痹加剧,病倒船中,不久就死了。他的绝笔为《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指京都)深。”对于当时的军阀混战,危及京都的动荡局面,他还是十分耽心,最后两句的“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则又写出贫病中已乏炼金之术,无法妥筹家事,善处身后了。

杜甫祖父审言病危时,曾对问病的宋之问等说:“但恨不见替人!”(《新唐书》本传)可是杜甫不但做了他祖父的替人,还自豪地对他儿子宗武说过:“诗是吾家事。”

他死后,家属因无力营葬,只好旅殡于岳州。儿子宗武,后也流落湖湘而死。临终,曾命其子嗣业给杜甫迁葬,也因家贫而未成。直到元和中,才移葬于首阳山下杜审言墓旁。李杜两大诗人的身后,竟凄惨到这样地步。宋人徐介《耒阳杜工部祠堂》诗云:“故教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有了杰出的人才而不知道爱护纪念,这就说明当时的时代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

杜甫是一个严肃的人,一个具有高度政治热情的诗人,虽然他参加实际的政治生活时间,总起来不过三年,但关心国事,同情人民却是贯串始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这些都是他三十岁前作品,却已表现出他的政治抱负和创作锋芒。相对说来,李白的出世思想多些,杜甫的入世思想多些,也比较现实些。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使百姓温饱,风俗淳厚;希望有广厦万间来大庇寒士,免得雨漏床头,彻夜不眠。所以他也不大讲究虚幻缥缈的神仙佛道。而他的政治热情和生活态度又较为一致,很少有轻薄的绮艳语句,对妻儿弟妹也有着深挚之爱。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毋宁说,积极的一面多于消极的一面。缺点是拘谨,不像李白那样敢于突破。

历来封建士大夫中,也有不少描写民间疾苦的诗文,除了其中装腔作势、自表“仁爱”外,某些较好的作品,读起来总觉得和人民的痛痒隔了一层,多少有些像旁观者似的,杜甫就不同,和人民的距离就少些,好多作品,使人真有相濡以沫、相呴以湿之感。这原因,固然由于他自己也饱经忧患,因而对人民的苦乐也有更深刻敏锐的了解与体会,所谓己饥己溺,也促使他逐渐确立了对人民的态度。然而自安史之乱至唐朝灭亡,类似杜甫那样的出身学养、那样流离困顿的封建士大夫不止一个,为什么他们在创作上不能达到杜甫那样的成就,他们的作品为什么不能使后世的读者那样感动?万方多难、千家野哭的客观历史是人人心中共同感受的,但倾诸纸墨,使读者感到如泣如诉,引起强烈共鸣的却不是人人笔下所有。从这一意义上说,就不能不感到杜甫之难能可贵了。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