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玉露凋伤枫树林》古诗翻译赏析-杜甫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1 07:22

秋兴(其一)原文

秋兴(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

白露使枫树凋零衰败了,巫山巫峡萧瑟阴森。巫峡波浪滔天,巫山阴云密布。我已是第二次看到菊花盛开,往日流过的眼泪又忍不住流了下来;我的一叶孤舟系在了夔州,将我急于归乡的心紧紧地系住了。到处都在催人裁剪寒衣,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从白帝城高处传来。

《秋兴·玉露凋伤枫树林》古诗翻译赏析-杜甫作品

秋兴(其一)赏析

这是组诗《秋兴》中的第一首,作于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寓居夔州期间。当时安史之乱已基本平定,但国家局势并没有就此安定下来。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吐蕃、回纥的骚扰,战乱不断。就连偏远的蜀地也暗藏着战乱的危机。成都尹严武奉召回京后,杜甫失去了依靠,于是顺江东下,来到夔州。那时他已55岁了。体弱多病,加上壮志难酬,内心孤寂,使诗人在秋风萧瑟的季节倍感凄凉,遂触景生情,写下了八首七言律诗,题名《秋兴》。

《秋兴》八首既描写了夔州萧条凄清的秋色,又抒写了诗人晚年生活的困苦和悲愁,以及他在年迈多病之时依然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怀。整组诗情调悲凉,意境深幽。

本诗为开篇第一首,诗人通过描写悲凉萧瑟的秋景,表达了思念故土、期盼早日归乡的心情。同时,又借波浪滔天的江水联结千古,抒发了对往昔的怀念和今不如昔的感叹。

首联直接点题,交代了诗人身处的时节和地点。“玉露”,指秋天的霜露,用玉来形容其白。“凋伤”,指草木在秋风的吹拂下纷纷凋零。诗人将浓郁的伤感渗透在这萧瑟的秋景中,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颔联既描写了诗人所见之实景,又描写了诗人心中所想之虚景,虚实交错,相得益彰。经过诗人浓墨重彩的渲染,我们仿佛看到了巫峡里汹涌澎湃的惊涛骇浪和巫山上瞬息万变的滚滚乌云,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而诗人此时的心境正如同这隐晦惨淡的景色一般动荡不安。“兼”、“接”二字,用语生动,使天地连为一体,给人以浑厚苍茫之感。

颈联蕴藏全诗诗意。“开”字一语双关,既指菊花盛开,又指诗人泪随花落。这是为什么呢?永泰元年(765),诗人在离开成都之后本打算出峡归乡,后来却无奈地在云安和夔州停留。其间,菊花两次盛开,可诗人归乡的愿望却一次次落空,故才见菊落泪。一叶孤舟锁住了诗人的行踪,更系住了诗人思乡、归乡之心,这怎能不让他伤感落泪呢?

尾联借景抒情,将诗人内心的愁绪抒发了出来。“催刀尺”,指人们开始准备寒衣。“急暮砧”,指黄昏时分的捣衣声很急促。古人制衣,为使衣料平整光滑,通常先把衣料放在砧上,然后拿杵将其捣软。每年入秋之后,家家户户都要为出门在外的游子或即将远行的亲人制作御寒的衣服。而捣衣声也会让漂泊在外的游子更加思念家乡。面对着凄凉的秋景,倾听着急促的捣衣声,客居他乡的诗人更加感到寂寥哀伤。

本诗用字凝练,语带双关,“两开”、“一系”、“催”、“急”等字眼,声情并茂,忽远忽近,如同巫峡之水,时而盘旋回落,时而奔涌向前,与诗人汹涌澎湃的情感之流交汇在一起,使诗意更加哀婉动人。

《秋兴·玉露凋伤枫树林》古诗翻译赏析-杜甫作品

【诗人名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今湖北襄樊)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早年曾游历南方的吴越、北方的齐赵等地,期间举进士不第。三十五岁时,杜甫到长安求官,仕进无门,十年困顿之后,终做得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前去投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幸得脱险,潜逃至灵武,着麻鞋见天子,被任命为左拾遗。后为救房琯而上疏,结果得罪权贵,贬为华州司功参军。随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于成都浣花草堂。剑南节度使严武镇守蜀地时,杜甫任严武幕中检校工部员外郎,翌年移居夔州。后举家出蜀,漂泊于鄂湘,卒于贫病。

《秋兴·玉露凋伤枫树林》古诗翻译赏析-杜甫作品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