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北征》皇帝二载秋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5 20:36

北征原文

北征

杜甫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

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

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荜。

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

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

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

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

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

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

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

邠郊入地底,泾水中荡潏。

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

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

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

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

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鸱鸮鸣黄桑,野鼠拱乱穴。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

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

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

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

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慄?

粉黛亦解包,衾裯稍罗列。

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

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

问事竟挽须,谁能即嗔喝?

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

新归且慰意,生理焉得说?

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

仰观天色改,坐觉妖氛豁。

阴风西北来,惨澹随回纥。

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

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

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

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

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

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

官军请深入,蓄锐伺俱发。

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

吴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

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

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

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

奸臣竟菹醢,同恶随荡析。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

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

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

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

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

都人望翠华,佳气向金阙。

园陵固有神,扫洒数不缺。

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杜甫《北征》皇帝二载秋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北征赏析

正襟危坐,曲折用笔,妙在有照应与无照应、似穿插而非穿插之间。或以为直是太史公记传笔法,或以为自可作谏章读诵,或以为“当于潦倒淋漓、忽正忽反、若整若乱、时断时续处得其篇法之妙”(明锺惺语)。细细观之,篇中叙事、论议,笔法多所不同。写山树果实“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体物细腻;写家中苦况“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语调幽默;写小女学母施妆一段,情状毕现,最是可人:“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此或由晋左思《娇女诗》“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浓朱衍丹唇,黄吻澜漫赤”之句生发而出,但确可见出老杜之真性情。然诗中把肃宗打发他探家事写成“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荜”;刚为上疏救房琯事险些掉了脑袋,如今却“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玄宗赐死杨玉环明明是出于无奈,诗中却说是“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肃宗明明是抢班夺权,乘危自立,却誉之为“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凡此种种,则无不见出老杜之愚忠,而且是愚不可及。

其愚不可及,其忠不可及,其体物之精妙与用笔之老到亦不可及,这便是老杜其人其文。所以说欲识老杜,不得不读《北征》;识得《北征》,方识真老杜也。

这首诗是至德二年秋写作的。杜甫因房琯事件惹怒肃宗后,从凤翔返回鄜州羌村探家,这首诗是杜甫返回家中后,追叙此次回家的历程与感想,还有到家后的所见所闻而写成的诗歌。由凤翔到鄜州需要从东北方向走,因此称为“北征”。

第一段,写即将归家时自己对国事的关注。

第二大段,写了路上所见到的自然景物还有当时的社会整体状况。

第三大段,写回家之后看到家人的欣喜还有见到妻子困窘处境的悲伤。

第四大段,对肃宗希望借兵回纥的举措表示忧虑。在怎样才能消灭安史叛军的问题上,提出意见与主张,而正好是“恐君有遗失”的实际表现。

第五大段,是对于全诗的总结,也是对安史之乱的概要性总结,其中有歌颂赞扬,也有口诛笔伐。目的在于希望肃宗能够成为一位好皇帝,早日结束“乾坤含疮痍”的可怕局面,使唐王朝能够中兴,让太宗皇帝开创的伟业得以传承下去。

杜甫之所以要写《北征》:一是依据自己在途中的亲身见闻,写出战乱当中百姓生活的苦况,想要以此来吸引唐肃宗的注意及关心;二是表达自己对向回纥借兵的意见,以引起唐肃宗的警惕。诗中广泛反映了当时“乾坤含疮痍”的真实现实,表明自己的政治见解及看法,这首诗也是他作为谏官的谏书,诗的格式写得也近似于奏议。

这首诗长达七百字,是杜甫的五言古体诗当中篇幅最长的,全诗可以大体上分为五大段,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自始至终都贯串在其中,全诗以记叙为主,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结构完整而又缜密,描写细腻而具体,表达曲折深刻,是杜甫诗集中的名篇。

“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昊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此举”字妙,犹俗言“那回”。“那回”则不止杀贼,因更荡涤中原,普天整顿,昊天肃杀,使人快睹。通篇苦诗,独此四句使人开胸吐气,踊跃快活。

《北征》,先生自行在奉诏还鄜州,迎看家室也。题是北归,通篇诗,全是忧劳朝廷,一片深心至计。虽十六解至二十三解稍叙妻女,然纯是心在朝廷,恍惚如梦语。读之悲感横生,涕泪交下。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

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北征》起一解,竟如古文辞,望之不复谓是韵语。开后来卢仝、韩愈无数法门。〇年月日,杜子将北征问家室,中间只插“苍茫”二字,便将一时胸中为在为亡无数狐疑,一并写出。

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

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荜。

二解。忽作突兀之笔,言尔时于势于情于理,总不得北归。然蒙被私恩,诏既许之矣。先生北征时,初动笔便提出“诏许”二字,所谓家固臣之家也,臣恶得不念?乃身则君之身也,然则不蒙诏许,臣焉敢自去哉?作得如许诗垂示后人,不知增长几许忠义。〇《北征》诗通篇要看他忽然转笔作突兀之句,奇绝人。

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

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

上既被诏,三解便入拜辞,写得次序有法。〇上云不被诏不敢归,此云被诏已,犹不肯归。不只见其笔势之曲,且服其笔力之大。然总是一片极厚心地中流出来,若无此一片极厚心地,亦生不出如此大力曲势。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

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

四解。承上“恐君遗失”句未免过戆,因更转口作好语云:君之经纬密勿,固是中兴圣主,更无纤毫须臣补救;乃臣之临去,又若是其恋恋者,蠢兹未靖,愤切于心,遂不觉发言径直,不复自顾忌讳也。此解只作周旋上解之第四句。

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

乾坤合疮痍,忧虞何时毕?

五解。始别行在,上道北征,写得全不是归途语。“挥涕”句,是初出行在。“恍惚”句,是已在道途。措句庠序有法。“合”字言无处不然。

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

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六解。逾阡度陌,与行在渐远。“人烟”者,远望村市,其烟多者,其人亦多,少者亦少,故古字法连曰“人烟”。眇,不正视也。逾阡逾陌,眇望人烟,竟日萧瑟。丧乱之后,势必然也。居者为人烟,行者为所遇。今居者全无,行者或有,然皆被伤,问之则更泣血也。

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

七解。忽然又回顾行在,笔势突兀。〇此解只二句者,咽不成声,不复能长也。

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

邠郊入地底,泾水中荡潏。

八解。写一路所经,遂与《水经注》争奇。

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

菊垂今时花,石戴古车辙。

上解是总写一路,此九解是独写一处。世间有如此怪文,陡然写一猛虎出来,为是真一猛虎,为是实无猛虎?设使真有虎在前,是日竟如何得过苍崖也耶?先生异样眼力,上观千年,下观千年,故今日行到此处,便明明见有一虎,正立我前,振威大吼。必问虎在何处,哀哉小儒!此事至所以无备,事去又复置诸无患也。试观苍崖分裂,却是为何?昔无虎吼,何以至此?此二语,便是《留花门》《塞芦子》等诗之根。小儒无长虑深顾,今日行到此处,只见今时菊花,不见古时辙迹。夫前人之败,正是后人之戒。设使于此等处,不知惊心骇瞩,即一部十七史,明载若干兴亡事迹,于后人终成何用?看先生如此眼光,如此学力,却于一路景物上,轻轻写出来。〇此解四句,骤读茫不知所解,及至解得后,便因而悟上解“入地底”“中荡潏”等语,却是写秦中险阻,遂令“屡得饮马窟”五字,不觉读之胆寒。盖“饮马窟”云“屡得”,则知此处前人必设重兵也。急接之以“入地”“荡潏”二语者,此处有重兵则得险,无重兵即失险。得即我之险,失即他人之险也。“入地底”三字,写寒山自上临下,陡绝之势如画,又加以泾水荡潏,一陆一水,真是天险不可飞渡也。

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

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雨露之所润,甘苦齐结实。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上二解临险思害,便有英雄惟我意思。然试置青云,数幽事,则一路景物,又有别样可悦。二语结上转下,笔态曲折之甚,却不成一解。〇十解、十一解,则写幽事可悦也。山果琐细,千态万状,到处深山绝谷,无不汗漫生遍。虽曾不蒙人齿牙盼睐所及,然而红黑甘苦,莫不各自尽情极致。因思人生在世,不过亦如草木一例罗生,各自结实已耳,何苦定欲作夔、龙、伊、吕等人,必为人齿牙盼睐之所得及乃为快乎?遂不觉遥望桃源,自叹计拙矣。〇二解接前二解,笔势起落之甚。

坡陀望鄜畤,谷岩互出没。

我行已水涯,我仆犹木末。

十二解。〇前回首凤翔,是去君已远而忽然重顾。此坡陀远望,是到家将近而忽然先望,都是一样奇笔。“谷岩互出没”五字,便是一幅平远画,写得鄜州远已不远,近还未近,已是目力所及,尚非一蹴所至,妙绝!我已水涯,仆犹木末者,我心急步急,仆心宽步宽。仆本不自知其迟,然不因仆迟,我亦不自知其急也。看他用“已”字、“犹”字,都是心急中写出。

鸱鸟鸣黄桑,野鼠拱乱穴。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十三解。重写一番景物者,从来千里还家,最是九百里后将欲到之百余里,极是心头闪闪忽忽。于是克时袖占,即物取谶,无数忧疑,一时毕集。今鸱鸟鸣桑,野鼠拱穴,何其气色不祥之至也?未知家人在耶,否耶?正复委决不得。接下“夜深”“月照”“战场”“白骨”,便十分中九分已不复在。写将到家人闪闪忽忽心头,真乃鬼工矣!

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

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

十四解。〇上解本为将到家,心头疑忌,故说到白骨。此解却因白骨陡然直追恨到哥舒翰事。一提起朝廷大计,便全然忘却家中矣。看他笔势如此来,却如此去,真如龙行夭矫,使人不可捉搦。〇哥舒翰师败而降也,此只云“散”者,为贤者讳也。百万雄师,卒然便散,此系何人?果系何故?问得严切。遂令秦民半为异物,“遂令”字,此罪真不可不寸磔也。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

十五解。承上言只因潼关一败,秦民便半为白骨。贼臣之祸,其烈至是!何况于我之陷在贼中,间关难归,又其小者,乃以为恨耶!方说不足恨,却已咽住,不能成一解,盖恨极矣。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十六解。始到家。〇生还骤见,不觉失声一恸。却又因生还骤见,即时收泪忍住。“松声回”,写一恸。“悲泉咽”,写忍住。生还骤见,真有此事也。

平生所骄儿,颜色白胜雪。

见爷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十七解。自此以下,细写家中苦事。〇儿上写“平生所骄”,正与今日“见爷背面”,映出久别苦境也。平生骄儿,其颜胜雪,下若云今日还看,其黑如铁,便是张打油恶诗。看他只用“背面”二字,轻避过今昔黑白不同丑语,却别以脚上垢腻,似对不对,反形之。刘会孟奴才,每憎杜诗丑,试看杜诗如此避丑。

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

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

十八解。过膝短褐,约是前岁称身之物。经年以来,绽裂补缀,既已多次,花纹绣样,七颠八倒,写得奇绝人。

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

那无囊中钱,救汝寒凛栗。

十九解。“那”字即“奈”字,承上儿女褴褛如此,若使囊中有少帛,便可每人略作周旋。今则忝为人父,而索手无策。心事烦恶,呕泄兼发,赖得此病,坚卧数日,自云节劳,实惟避羞矣。

粉黛亦解包,衾裯稍罗列。

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

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二十解。二十一解。只用“自伯之东”四句诗翻写出来。却因巧插“痴女”一段,便认不得。〇“痴女自栉”,不知者谓是写女,殊不知乃是写母。试思何至任其随手朱铅,画眉狼藉?只因此时母方加意梳掠,故全不知娇女在侧翻盆倒箧也。况明有“学母无不为”句,看他本意写母,却旁借痴女影衬,便令笔墨轻茜清空之至。〇女子只须丈夫回家,便一天大事都毕,因而粉黛衾裯,一时罗列,自是人情物理,自然必至之极致。岂知先生乃念念不忘朝廷,如下文转笔,一去更不复来,真正异样奇文也。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

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

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

新归且慰意,生理焉得说。

二十二解。二十三解。〇“问事挽须”四句是一解,“生还”二句合“新归”二句是一解。先生每有将一解割开,横插一解于中间者,皆有故。即如此诗,是本欲于“生还”已后,计算生理;却又自念,既得生还,又见童稚,只此二事,足忘饥渴。然则只好且自慰意,安能连夜便觅生理?此皆辗转反侧,无法可处语。却正当先生低头计算,如是云云之时,彼童稚不知老人心曲,但见兄妹争先,杂乱问事,稍迟应答,竞上挽须,初欲嗔喝,既又甘受。一解在先生心头,一解在先生膝上,乃是一时齐有之事,不得不作夹叙法,割开前解,横插后解也。〇写贫士饥寒,儿女并作一块,苦事如画。

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

仰看天色改,旁觉妖氛豁。

二十四解。陡然转出至尊,笔势突兀之至。〇此解写得不惟不顾救饥生理,且并不顾挽须儿女。陡然念及至尊,陡然仰看天色,妙绝!

阴风西北来,惨淡随回纥。

其王愿助顺,其俗喜驰突。

二十五解。言近闻回纥送兵,虽系其王助顺,亦是俗喜驰突。二者实惟兼而有之。下解“圣心虚伫”,只为其助顺;“时议”不决,亦为其驰突也。

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

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

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

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

二十六解。回纥以驰突之俗,今来助顺。送兵五千,驱马一万,来即易来,去或难去。盈廷大臣,共议拒虎进狼,不如以少为贵,诚乃老成深忧至计。然四方所服,亦在勇决。勇有真勇,决有真决。勇决既定,又何复忧?不但今日全副仰托固非,彼一味忧畏亦非。二十七解。便承“勇决”二字畅筹之也。回纥既是驰突之俗,便皆鹰腾之士。兵法“一鼓作气”,又云“用其朝气”。彼既以助顺入来,便当乘其盛怒,用其至锐,疾命破敌,逾于射箭,此为真勇,四方之所服也。今圣心乃颇虚伫,而时议筑室,累日不决。彼兵临境候旨,拒纳两无所出,迁延久之,朝气夺矣,是为可惜之至!真恨前日北归,不得在彼中力持勇决之论也。〇右二解,若以后解之结结前解,而以前解之结结后解,便畅。然而先生欲如此,此解只写上文“勇”字,“决”字且藏过不提起。何谓“决”?疾用之,疾遣之,其来也不必疑,其去也不必惑,优以金帛,封以名王,封关绝之,无少留恋,此处亦是少迟即不可之事。细思一“勇”一“决”,窥先生之雄略盖世,诚使得用,诸葛公不足二也。〇读“破敌过箭疾”语,便觉“此辈少为贵”语,真是老生常谈。〇已上三解,筹用回纥之法。只十二句,凡有无数筹画。

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

官军请深入,蓄锐伺俱发。

二十八解。承上“勇决”言,诚得箭疾破敌而下,则伊、洛、西京,破竹便收。向来首鼠官军,亦复闻风雀举,莫不蓄锐俱发,效死深入。盖“勇决”之效,其疾如此。〇读“官军”二语,知世间有上将,无上兵;有神医,无神药。向使官军真已蓄锐,即又何烦回纥?故知效死深入,一段锐气,只在一刻风信中蓄出来。故知此二句十个字,正与上“指掌”字、“不足”字一样用法,此先生所以深望“勇决”也。若如时议畏缩,官军岂复有此哉?试看先生盖世雄略!

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

昊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

二十九解。承上再作畅语。“此举”字妙,犹俗言“那回”。那回则不止杀贼,因更荡涤中原,普天整顿,昊天肃杀,使人快睹。通篇苦诗,独此四句使人开胸吐气,踊跃快活。

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

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

三十解。已上三解,都是自作意外快语。

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

奸臣立菹醢,同恶随荡析。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

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

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

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

三十一、二、三解。非重述往事,乃是因上劝行在“勇决”,而忽思昨日明皇帝之亡而不亡,亦正在于“勇决”也。“奸臣”,杨国忠也。“同恶”,斥妃子也。陈将军,陈玄礼也。玄礼首建诛国忠之策,明皇不惜妃子,便杀以谢众,此等“勇决”,实是从来所无,今日中兴,不其宜乎?不尔,则人已尽非,国岂犹活?其事最近,胡可不证?〇如“褒妲”“夏殷”等字,正以参差不整为善用耳。必欲改“夏殷”为“殷周”,则又安可不正“褒妲”为“妲褒”耶?鄙儒可发一笑。

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

都人望翠华,佳气向金阙。

三十四解。从京师想望收复说来。深幸至尊,早得决计。下“凄凉”“寂寞”字妙,如此恶字,却有用得绝妙时。

园陵固有神,洒扫数不阙。

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三十五解。笔势突兀之甚。〇自劝至尊早决大计收京,其辞往返曲折已尽。至此,却陡然提出“煌煌太宗”,以昔者太宗树立甚宏达如彼,岂在天有灵,顾不式凭其后人,使亦树立宏达耶?祖宗之园陵,既神灵赫然,子孙之洒扫,又岁时无阙,然则幽冥呵护所在,勇决定计必矣。我小臣又何烦眷眷不释,唧唧不休耶?于是其诗遂止,更不重说到儿女生理,只愿朝廷收京了,便全家饿死亦足!

杜甫《北征》皇帝二载秋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北征注释

1、皇帝二载,即唐肃宗至德二年(757)。载,这里是沿袭旧习俗,称年为载。

2、初吉,即朔日,即初一。这两句话写自己被遣送回家的时间,开篇就指出皇帝及年月日,是为了突出严肃与正式,因为诗中所写的全都是国家大事。

3、杜子,杜甫,子为古代男子的通称。苍茫,渺茫。此时正值乱世,时局动乱,生死难测,因此有渺茫惘然的感受。问,探望。

4、维时,当是时。

5、恩私被,恩赐唯独降临在自己一个人身上,因此自感惭愧,指肃宗专门准许杜甫探家之事,而实际上肃宗是将杜甫遣放疏远,此处说的不过是门面话。

6、诏许,下诏准许。蓬荜,蓬门荜户,即用蓬草荜柴制作的门户,是穷人居住的房屋,此处指杜甫的家。

7、诣,到。阙,宫阙,这里指朝廷。

8、怵惕,惊恐不安。

9、这两句说明之所以会出现“怵惕”的缘故。杜甫身为谏官责任重大,杜甫怕自己行事不够周密。谏诤,下对上的规劝称为“谏”,直言论事称为“诤”。遗失,指考虑不周到。

10、密勿,勤谨。经纬,古代时,织布的织机上的直线称为经,横线称为纬,一经一纬交织成布。这里借指对国家大事的计划及举措。

11、东胡,至德二年正月,安庆绪杀害其父安禄山,自己盘踞在东都洛阳称帝,因此将安庆绪称为“东胡”。已,停止。臣甫,指杜甫自己,这是奏章上的惯用之词。

12、行在,天子出行的场所,这里代指临时设立在凤翔地区的朝廷。

13、因为自己身在半途,而心存阙下,因此导致心神恍惚,泪水潸然。

14、这两句是在讲自己的心事。因为“乾坤含疮痍”,因此导致“挥涕恋行在”。疮,同“创”。痍,伤。因为举国到处都在流血,因此称为“含”。

15、靡靡,迟迟。>逾,越过。>阡陌,指田野间的道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

16、萧瑟,萧条。>眇,少。

17、回首,尽管身已远行,但依然心在朝廷,因此经常回望。>明灭,形容旌旗在日光反照下不断飘动,忽明忽灭。

18、寒山,秋山。>重,指重叠。>屡得,多次遇见。>饮马窟,可以饮马的水洼,古代在野外进行行军时,遇到地势低洼蓄有积水处,就用其饮马,称为“饮马窟”,这里是说四处都有饮马窟,说明战争依然在进行。

19、邠,指邠州,位于今陕西邠县。>郊,即郊原,此处指盆地。当时杜甫待在山上,因此看到邠郊就如入低地。>荡潏,形容水涌的样子。>中,指邠郊当中。

20、青云,因杜甫身处山头,所以看到的云是那样的颜色。>幽事,即此后看到的山中景物。

21、橡,栎实,形状犹如栗子,比栗子还小一些。

22、点漆,指黑而小的山里野果。

23、濡,即沾濡。这两句是对所看到的山中景色的总体描述。写山中的草木尚且各得其所,言外之意有人倒是不如草木的感慨。

24、缅思,遥想。>桃源,晋代陶渊明写有《桃花源记》,指幻想当中的理想社会。因为看到山中景物,所以想到桃源生活。

25、鄜畴,原本指秦文公修筑的用于祭天的坛场,这里用来代指鄜州。>望鄜畴,眺望杜甫在鄜州的家。>坡陀,形容丘陵起伏的样子。

26、犹,即尚。>木末,即树梢,泛指山上。这里是说杜甫回家的心情相当急切,不知不觉就走得非常快,反倒把仆人落在后面了。

27、拱,拱立。>拱乱穴,像人拱手那样立在乱穴中间。

28、百万师,《唐书》中有记载,哥舒翰率领二十万大军驻守潼关,由于杨国忠极力督促其出关决战,所以被安禄山击败,唐军阵亡数万,十者不存一二,这里说的便是这件事,“百万”是一种夸张性的说法,极言其多。>卒,仓促。

29、半秦民,秦地一半的百姓。为异物,即死亡。

30、堕胡尘,指陷入叛军当中。>及归,指从长安逃到凤翔。>华发,白发,是说自己因为过度悲愤,连头发都变白了。

31、经年,杜甫离开鄜州的时间为至德元年七月,直到至德二年的闰八月才返回,时隔一年。>百结,指衣服上全都是补丁。

32、这两句是借景物描写恸哭的哀切。松泉本来是无情之物,但在满心血泪的诗人眼中,仿佛也化为呜咽悲鸣之声。

33、白胜雪,指孩子此前养得很白净,和此后谈到的今日“垢腻”形成鲜明对比。

34、耶,即“爷”,古代口语当中经常把父亲称为“爷”。

35、补绽,指补缀所用的东西。

36、海图,织绣着大海景象的图障。>天吴,指水神,其神虎身人面,有八手八足八尾。由于家境贫寒,缺少布料,只好用这种东西来织补孩子的短衣,导致波纹坼裂,绣纹杂乱,所绣的天吴紫凤也全都颠倒了。

37、情怀恶,心情不好。>呕泄,吐泻。>卧,卧病在床。

38、寒凛栗,冷得打哆嗦。

39、黛,古代女子画眉所用的黑粉。>解包,解开包裹。>衾,被褥。>裯,床帐。

40、面复光,面容重新变得容光焕发。>头自栉,自己主动梳起头来。

41、无不为,无所不为,是说全都照做。>随手抹,随意胡乱涂抹。

42、移时,费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朱铅,指红粉。>画眉阔,汉代与唐代的女子画眉时都以阔眉为美。>狼藉,杂乱。

43、问事,指孩子们围绕着父亲不断问长问短,追问诸多情由。>竞,争着。>嗔喝,生气地喝止。这里是写娇女幼儿与父亲见面时的情状,非常生动逼真。

44、杂乱,指上面纷纷询问的样子。>聒,吵闹。

45、生理,生计。此时,叛军还没完全平定,国家正处于多难之际,个人家庭的生计又何以维持呢?

46、至尊,封建社会当中对皇帝的称呼,这里指肃宗。>蒙尘,指皇帝流落在京城之外。

47、这句话是说何时才可以不去练兵呢?也就是渴盼着可以休战。

48、豁,开朗、澄清。

49、回纥,指回纥汗国,当时唐朝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安史之乱当中,兵力不足的唐朝为了平定叛乱,曾向回纥汗国借兵平叛。

50、助顺,指帮助朝廷。>善驰突,擅长骑射。

51、当时的骑兵一人配两马,所以兵有五千,马有一万。

52、少为贵,杜甫认为,借用回纥的兵去平定叛乱并非明智之举,借兵越多,将来就越有后患,所以指出“少为贵”。>勇决,骁勇果断。

53、鹰腾,像鹰一样飞腾往来搏击。>过箭疾,比箭射出的速度更加迅疾,形容破敌的速度之快。

54、圣心,肃宗的想法,即向回纥借兵的计策。>气夺,百官尽管不赞同这一打算(向回纥借兵),但是慑于皇帝的威严,不敢坚持自己的意见,只好附和皇帝。

55、伊洛,流经洛阳的两条河流。这里用以代指东京(即洛阳)。>指掌,很容易。>西京,长安。

56、这句话是说只需依靠官军的力量,便可以消灭叛军(无须借兵)。

57、青徐,青州与徐州,今山东南部、江苏北部一带。>恒碣,恒山与碣石山,代指河北地区。>旋瞻,眼看。>略,略取,攻占。

58、这两句是在描写自然界规律,杜甫想要借此提醒唐肃宗应当积极主动备战。

59、皇纲,代指唐朝的基业,即国运象征,相当于《述怀》诗当中的“汉运”。

60、狼狈,这是追忆去年六月唐玄宗逃往巴蜀的旧事,当时仓皇出走,路上都没有吃的,走到马嵬驿时,六军驻步不前,情形确实“狼狈”。

61、葅醢,指肉酱。>奸臣,指杨国忠。

62、同恶,指杨国忠的党羽。>荡析,即消灭干净。

63、夏殷,指夏朝的夏桀与殷朝的商纣,二人都是由于女色而导致亡国的暴君。>中自,主动。此处是用夏商两朝的旧事来代指唐玄宗将杨贵妃赐死的事情。唐玄宗赐死杨贵妃,是由于被逼无奈,而不是主动去做,但身为臣子不方便进行直接的揭露与斥责,只好从侧面进行点破。

64、宣光,指周宣王与东汉光武帝,这里是借指唐肃宗。

65、桓桓,形容勇猛威武的模样。>陈将军,即陈玄礼,称呼其官号是为了表达对其的敬意。>仗钺,保护皇帝。>忠烈,指对唐朝的忠诚。这里是在讲马嵬兵变时,陈玄礼除掉奸臣的事情。

66、这里是以《论语》孔丘称赞管仲的话来赞美陈玄礼。>微,没有。>尔,你,指代陈玄礼。>人尽非,是说百姓都将要受到安史的野蛮统治。

67、大同殿,在南苑兴庆宫当中的勤政楼之北,唐玄宗时常在此地接见群臣。>白兽闼,即白兽门,在凌烟阁的北侧,太极殿的西南。>闼,门。这两句的目的在于激起唐肃宗的故国之思。

68、翠华,指天子仪仗当中装饰有翠绿色羽毛的旌旗。>望翠华,表达自己盼望肃宗可以早日收复京师。>都人,指长安城当中的百姓。>金阙,指以金子装饰的阙门。

69、园陵,指皇帝的陵墓。>数,礼数。

70、引用唐太宗的故事,一是为激励肃宗,二是以此来增强官军收复失地、平定叛军的信心。唐太宗身为开国功臣,开疆拓土的重要皇帝,以史为鉴,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绩,贞观四年,唐太宗被“四夷君长”尊为“天可汗”,当时唐朝国事煊赫,威震天下,四海都为之臣服,所以有“煌煌”句。

北征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出生巩县(今属河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自吴越漫游归来,赴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取。天宝三载(744),初次遇李白于东都。后又赴长安应征召,因李林甫的把持,与元结一同落第,所以终身未成进士。后曾向玄宗三次献赋,以文干禄,这些赋自然难以写得好。天宝十四载,拒受河西尉,后改任率府参军。幼子即在这一年饿死。安史乱起,辗转兵间,曾任肃宗朝左拾遗,后因营救房琯得罪肃宗,贬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而去。经秦州而入蜀,构草堂于成都,从此草堂就和杜甫结合在一起,一同经受怒号的秋风。但他在草堂实际生活的时间不过一年多,因中间曾避居梓州。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时,曾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世因称杜工部。代宗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打算到郴州去依靠舅父崔伟,不料途中阻水,风痹加剧,病倒船中,不久就死了。他的绝笔为《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指京都)深。”对于当时的军阀混战,危及京都的动荡局面,他还是十分耽心,最后两句的“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则又写出贫病中已乏炼金之术,无法妥筹家事,善处身后了。

杜甫祖父审言病危时,曾对问病的宋之问等说:“但恨不见替人!”(《新唐书》本传)可是杜甫不但做了他祖父的替人,还自豪地对他儿子宗武说过:“诗是吾家事。”

他死后,家属因无力营葬,只好旅殡于岳州。儿子宗武,后也流落湖湘而死。临终,曾命其子嗣业给杜甫迁葬,也因家贫而未成。直到元和中,才移葬于首阳山下杜审言墓旁。李杜两大诗人的身后,竟凄惨到这样地步。宋人徐介《耒阳杜工部祠堂》诗云:“故教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有了杰出的人才而不知道爱护纪念,这就说明当时的时代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

杜甫是一个严肃的人,一个具有高度政治热情的诗人,虽然他参加实际的政治生活时间,总起来不过三年,但关心国事,同情人民却是贯串始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这些都是他三十岁前作品,却已表现出他的政治抱负和创作锋芒。相对说来,李白的出世思想多些,杜甫的入世思想多些,也比较现实些。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使百姓温饱,风俗淳厚;希望有广厦万间来大庇寒士,免得雨漏床头,彻夜不眠。所以他也不大讲究虚幻缥缈的神仙佛道。而他的政治热情和生活态度又较为一致,很少有轻薄的绮艳语句,对妻儿弟妹也有着深挚之爱。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毋宁说,积极的一面多于消极的一面。缺点是拘谨,不像李白那样敢于突破。

历来封建士大夫中,也有不少描写民间疾苦的诗文,除了其中装腔作势、自表“仁爱”外,某些较好的作品,读起来总觉得和人民的痛痒隔了一层,多少有些像旁观者似的,杜甫就不同,和人民的距离就少些,好多作品,使人真有相濡以沫、相呴以湿之感。这原因,固然由于他自己也饱经忧患,因而对人民的苦乐也有更深刻敏锐的了解与体会,所谓己饥己溺,也促使他逐渐确立了对人民的态度。然而自安史之乱至唐朝灭亡,类似杜甫那样的出身学养、那样流离困顿的封建士大夫不止一个,为什么他们在创作上不能达到杜甫那样的成就,他们的作品为什么不能使后世的读者那样感动?万方多难、千家野哭的客观历史是人人心中共同感受的,但倾诸纸墨,使读者感到如泣如诉,引起强烈共鸣的却不是人人笔下所有。从这一意义上说,就不能不感到杜甫之难能可贵了。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