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赏析句解-唐代七言乐府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5 20:22

丽人行原文

丽人行

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为㔩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赏析句解-唐代七言乐府古诗

丽人行赏析

这首诗应当是写于天宝十二年(753)春,杨国忠在天宝十一年十一月担任右丞相,这首诗就是用来讽刺杨国忠兄妹的骄奢淫逸。玄宗晚年宠幸杨贵妃,生活奢侈,荒淫糜烂。而杨国忠凭借杨氏姐妹的裙带关系迅速飞黄腾达,为相之后更是权倾朝野,气焰嚣张。而当时的唐王朝也正处于政治腐败、风雨飘摇之际,这首新题乐府就是由此写下的。

写丽人意态之美、服饰之华、饮馔之精、势焰之炽,不动声色而讽意自见。明陆时雍曰:“诗,言穷则尽,意亵则丑,韵软则庳。杜少陵《丽人行》、李太白《杨叛儿》,一以雅道行之,故君子言有则也。”清钱谦益曰:“此诗语极铺扬,而意含讽刺,故富丽中特有清刚之气。”二说确是的论。

外戚是中国封建皇权的真正“禄蠹”,也是冷酷的宫闱生活的必然产物,他们凭借皇帝的得宠后妃而高踞要津,过着奢淫的寄生生活;后妃们则又以外戚为最可靠的亲信,从而巩固她们自己在皇家的地位。但是,民间对外戚的态度也是十分明显的,只要一提起“皇亲国戚”,就有鄙薄之色。

以唐代而论,前有武氏,后有杨氏,就都是这样,形成了一种以家族为中心的特权集团。本诗所写的只是他们丑恶生活的一个侧面,然而,“慎莫近前丞相嗔”这七个字就刻画出了这位国舅的气焰,正如沈德潜所说:“微指椒房,直言丞相,大意本《君子偕老》(旧说以为刺卫君夫人之淫乱)之诗,而讽刺意较显。”浦起龙也说:“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因而也发挥了讽刺艺术的最大效果。

诗当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可是隔了两年,马嵬的“六军不发”,杨家也终于落得覆灭的下场了。

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赏析句解-唐代七言乐府古诗

丽人行句解

1、三月三日,这是上巳日,开元年间,长安城当中的女子大多在这一天外出游赏于曲江之上。

2、态浓,姿态浓艳。意远,指神气高远。淑且真,形容极为端庄,贤淑而不做作,这里是反语。

3、肌理细腻,即《诗经》当中的所说的“肤如凝脂”。匀,匀称。骨肉匀,指身材十分匀称。

4、绣罗衣裳,指衣服上以金银线绣上孔雀与麒麟。这里指穿着的服装颜色非常艳丽。

5、翠,翡翠。叶,指女人的首饰。鬓唇,鬓边。这里指头上戴的首饰的华丽。

6、腰衱,裙带,因为怕被风掀起来,所以将宝珠点缀其上,使其受压下垂。

7、就中,其中、从中,是唐代人惯用的口语。也便是从很多的丽人当中,专门挑出的几个人来说。云幕,云雾般的帐幕。椒房,指汉代皇后的居室,由于其宫室的墙壁是用椒与泥所涂成的,因此后世将皇后称为椒房,称皇后的亲属为椒房亲。

8、这句话是指杨贵妃共有姐妹三人,都是美人。天宝七年(748),唐玄宗赐杨贵妃的大姐为韩国夫人,三姐为虢国夫人,八姐为秦国夫人,共同接受恩宠,可以随意出入宫廷,杨家权倾天下。

9、驼,橐驼,一种非常珍贵的食物。唐代贵族的食品当中常有驼峰炙。

10、水精,水晶。素鳞,指白色鳞鱼。这里是指以水晶盘盛装白色的鱼。

11、犀箸,用犀牛角做成的筷子。厌饫,吃腻了。久未下,是说这些东西在他们看来都不好吃,所以说“无下箸处”。这三个字道尽了他们的骄奢淫逸。

12、鸾刀,装饰有银铃的刀。缕切,细切。空纷纶,指厨师忙碌了很久,是因为贵妇们吃腻了各类美味,这些食品都没吃,这些厨师算是白忙碌了。

13、黄门,指代宦官。鞚,马勒头。飞鞚,飞马。

14、御厨,这里指宫中的厨房。

15、杂遝,众多。要津,本意是重要的路口,此处指重要的职位。实,占据。

16、后来鞍马,指丞相杨国忠。逡巡,缓慢前行的样子,有趾高气扬的意味。这句话是说直到最后,杨国忠才傲慢地缓缓纵辔而来。

17、轩,指门户。锦茵,用锦编织成的地毯,即杨氏兄妹的游宴处。

18、这一句与下一句全都采用隐语,即微词,结合眼前的“杨花雪落”的景致来揭示杨国忠及其妹虢国夫人淫乱通奸的各种丑恶行径。杜甫采用南朝民歌当中双关语的用法,以杨花来作为双关语暗指杨氏兄妹。杨花、萍和苹尽管名义上是三种物体,但实际上却是同出一体,因此杜甫在此处以杨花之覆苹,来影射传闻当中杨氏兄妹的乱伦行为。据《旧唐书》记载,杨国忠向来与虢国夫人乱伦,此丑事很多人都知道,但他们都肆无忌惮,不以为耻,经常行苟且之事,且不避人,时人都称之为“雄狐”。

19、青鸟,神话传说当中西王母的使者,后来也指为男女间传递消息的人。飞去衔红巾,指为杨氏兄妹传递信息。红巾,指妇人用的红手帕,唐时的贵族妇女大多使用红巾。这句话是借青鸟衔巾来暗示杨氏兄妹暗传私情。

20、炙手可热,指气焰极为嚣张,声势灼人。绝伦,指无人能比。

21、丞相,指杨国忠,杨国忠在天宝十一年十一月出任右丞相。嗔,发怒。这里是指气焰嚣张,权势无人可比,千万不可轻易前去,以免惹得丞相发怒。

丽人行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出生巩县(今属河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自吴越漫游归来,赴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取。天宝三载(744),初次遇李白于东都。后又赴长安应征召,因李林甫的把持,与元结一同落第,所以终身未成进士。后曾向玄宗三次献赋,以文干禄,这些赋自然难以写得好。天宝十四载,拒受河西尉,后改任率府参军。幼子即在这一年饿死。安史乱起,辗转兵间,曾任肃宗朝左拾遗,后因营救房琯得罪肃宗,贬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而去。经秦州而入蜀,构草堂于成都,从此草堂就和杜甫结合在一起,一同经受怒号的秋风。但他在草堂实际生活的时间不过一年多,因中间曾避居梓州。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时,曾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世因称杜工部。代宗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打算到郴州去依靠舅父崔伟,不料途中阻水,风痹加剧,病倒船中,不久就死了。他的绝笔为《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指京都)深。”对于当时的军阀混战,危及京都的动荡局面,他还是十分耽心,最后两句的“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则又写出贫病中已乏炼金之术,无法妥筹家事,善处身后了。

杜甫祖父审言病危时,曾对问病的宋之问等说:“但恨不见替人!”(《新唐书》本传)可是杜甫不但做了他祖父的替人,还自豪地对他儿子宗武说过:“诗是吾家事。”

他死后,家属因无力营葬,只好旅殡于岳州。儿子宗武,后也流落湖湘而死。临终,曾命其子嗣业给杜甫迁葬,也因家贫而未成。直到元和中,才移葬于首阳山下杜审言墓旁。李杜两大诗人的身后,竟凄惨到这样地步。宋人徐介《耒阳杜工部祠堂》诗云:“故教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有了杰出的人才而不知道爱护纪念,这就说明当时的时代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

杜甫是一个严肃的人,一个具有高度政治热情的诗人,虽然他参加实际的政治生活时间,总起来不过三年,但关心国事,同情人民却是贯串始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这些都是他三十岁前作品,却已表现出他的政治抱负和创作锋芒。相对说来,李白的出世思想多些,杜甫的入世思想多些,也比较现实些。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使百姓温饱,风俗淳厚;希望有广厦万间来大庇寒士,免得雨漏床头,彻夜不眠。所以他也不大讲究虚幻缥缈的神仙佛道。而他的政治热情和生活态度又较为一致,很少有轻薄的绮艳语句,对妻儿弟妹也有着深挚之爱。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毋宁说,积极的一面多于消极的一面。缺点是拘谨,不像李白那样敢于突破。

历来封建士大夫中,也有不少描写民间疾苦的诗文,除了其中装腔作势、自表“仁爱”外,某些较好的作品,读起来总觉得和人民的痛痒隔了一层,多少有些像旁观者似的,杜甫就不同,和人民的距离就少些,好多作品,使人真有相濡以沫、相呴以湿之感。这原因,固然由于他自己也饱经忧患,因而对人民的苦乐也有更深刻敏锐的了解与体会,所谓己饥己溺,也促使他逐渐确立了对人民的态度。然而自安史之乱至唐朝灭亡,类似杜甫那样的出身学养、那样流离困顿的封建士大夫不止一个,为什么他们在创作上不能达到杜甫那样的成就,他们的作品为什么不能使后世的读者那样感动?万方多难、千家野哭的客观历史是人人心中共同感受的,但倾诸纸墨,使读者感到如泣如诉,引起强烈共鸣的却不是人人笔下所有。从这一意义上说,就不能不感到杜甫之难能可贵了。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