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分类及别称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2 00:51

词,是诗歌体裁的一种。它的基本句式是五、七言或四、六言。从五、七言诗发展到词,是诗体内部规律发展的必然性。关于词的起源,过去说法很不一致,现在也未成定论。词产生于什么时候?主要有五种意见:一、导源于先秦,清代汪森、徐等人以词的长短句式、合乐而歌等特点溯流而上,认为《诗经》已开其先;二、胚胎于南朝,梁武帝萧衍所作七篇《江南弄》即具词的雏形;三、萌生于隋代,隋炀帝杨广及其臣僚王胄的《纪辽东》共四首,字句声律与后来之词已无二致;四、始于盛唐,南宋黄昇《花庵词选》认为李白为“百代词曲之祖”;五、脱胎于唐人近体诗,时间约在中唐。这五种意见所持角度不一,而词的“血缘关系”与形式特征又比较复杂,所以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虽各有其见,亦难免偏颇。

词的分类及别称

关于词的起源,可参看刘尊明《词的起源面面观》(《文史知识》1999年第3期)一文。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词的起源与燕乐有关。若说词体是产生于某人的哪一首词,则是不科学的。泛泛讲,词产生于“隋唐之际”。

下面,我们主要讲一下词的类别和别称。

词的分类及别称

1.词的类别

词的类别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

(1)按字数划分,词有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类。据清人毛先舒的说法,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这样规定显得过于机械,但人们对这个规定基本上还是认可的,尤其是在宋以后词曲失传的情况下,这种划分似乎更有意义。

(2)按段落划分,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和叠韵五类,而以双调占多数。

(3)按均拍划分,词有令、引、近、慢四类。

“令”,指的是令曲,它大多是短小的单只曲子,大概出自唐人酒席上的酒令。唐人在酒席宴上常依当时流行的小曲填词作酒令,“令”也就成为对短小的词曲的一种泛称,如《十六字令》、《浪淘沙令》等。

“引”是大曲正曲之前序曲中的一部分。词曲中的“引”基本上都采自大曲前头部分的某一段落,如《翠华引》、《梅花引》等。

“近”,又称“近拍”,它大概是大曲中“慢曲之后……在由慢渐快部分用的曲调”(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词曲中有《好事近》、《祝英台近》等。

“慢”是慢曲子的简称,是相对急曲而言的,指悠扬舒缓的曲调。词曲中有《声声慢》、《木兰花慢》、《长亭怨慢》等。

这种划分的依据主要在于音乐的节拍。词与音乐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刘熙载《艺概》中说:“词即曲之词,曲即词之曲。”曲有节拍,词有韵均,因此,若按韵均来说明令、引、近、慢,还是比较恰当的。什么是均呢?沈义父《乐府指迷》中说“词腔谓之均,均即韵也”,意思是说,词曲中称为“均”的节拍,也就是词中称为“韵”的地方。曲中的“均”与词中押韵的位置基本上相同。词曲中有几均,词中则有几韵。如《十六字令》是二均词。词调《八声甘州》就是由八韵组成一曲,为八均词;元夏庭芝《青楼集》记歌伎李定奴于勾栏中曾唱《八声甘州》,获喝彩八声。前人以韵均节拍来给词分类,还是值得考虑的。不过,自南宋末词与音乐渐渐脱离关系,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失去了其所特有的音乐特质,不能演唱,这时对词曲的这种分类也就随之失去了意义。

除上述三种外,还有其他一些分法,如按换头、韵脚、散联等,这里就不再介绍了。

词的分类及别称

2.词的别称

(1)曲子词。最初,词是配乐的,因此在唐、五代时,词的原称是曲子词,或简称为曲子、曲词或曲。

(2)诗余。因为词是由近体诗演变出来的,如《忆秦娥》、《菩萨蛮》等词,都是绝句的变格,是小令的开始,以后就发展成长短句,所以词又称诗之余。

(3)乐府。把词称为乐府,是由于词在最初是配合乐曲演唱的,其特质和当年收入乐府的诗都要配上乐曲演唱相同。宋人有不少词集名为乐府,如《东坡乐府》(苏轼)、《东山寓声乐府》(贺铸)等。

(4)长短句。这是单纯从词的形式上的特点来命名的,词的句子长短参差不齐,故曰长短句。宋人词集题为长短句的,有秦观的《淮海居士长短句》、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等。

此外,还有把词称为歌曲或乐章的,如柳永的词集名为《乐章集》,姜夔的词集为《白石道人歌曲》,等等。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