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与诗、曲的比较看词的美学特质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2 00:53

从与诗、曲的比较看词的美学特质

从与诗、曲的比较看词的美学特质

唐诗、宋词、元曲艺术性都很高,但宋词似乎比唐诗的艺术性还要高。诗词与曲的区别比较容易,而诗与词的区别就比较难。傅庚生的《中国文学欣赏举隅》、钱锺书的《谈艺录》以及周振甫的《诗词例话》,这些书都很好,但对于诗词曲,只谈了它们的共同性,而很少谈到它们的特殊性。实际上,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有它的独特性。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否认各种艺术形式的个性是既不符合实际,也不利于艺术的发展和繁荣的。词、曲如果没有个性,就不能在诗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这一点,前人在诗话、词话、曲话里谈得很多。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就谈到了诗词曲的个性,而且谈得很好。他说:“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任中敏《词曲通义》说:“词静而曲动;词敛而曲放;词纵而曲横;词深而曲广;词内旋而曲外旋;词阴柔而曲阳刚……”这就指出了词与曲的不同性质和风格。

从与诗、曲的比较看词的美学特质

明代戏曲评论家王骥德在《曲律》中说:“词之异于诗也,曲之异于词也,道迥不侔也。诗人而以诗为词也,文人而以词为曲也,误矣。”这是针对人们对诗词曲的混用而言的。当代美学家蔡仪、朱光潜、李泽厚也承认诗词有别。缪钺先生在《诗词散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中反复强调诗与词的区别,谈到风格问题,认为有个性。苏轼“以诗为词”,这也说明在苏轼之前,诗与词是有区别的。对于苏轼的“以诗为词”,胡云翼在《宋词选.前言》中是完全肯定的,说是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丰富了词的艺术特色。其他如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和一些词的选注本,也有类似的观点。其实,这种看法是欠妥当的。我们认为苏轼、辛弃疾等豪放派词的所谓“以诗为词”、“以文为词”,这在内容上能扩大词的题材,用它来反映更为广阔的社会内容,是应该予以肯定的;但也因此而导致词的形象性、抒情性的削弱,就其主要倾向来说,是不利于词的艺术上的发展的。如果苏、辛一派词人在艺术上一味追求“以诗为词”、“以文为词”,而不能继承以至发展词能够运用并且善于运用形象思维,以及大量运用比、兴手法这个传统,它就不能得到发展与繁荣。就苏轼来说,无论是“大江东去”(《念奴娇》)、“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缺月挂疏桐”(《卜算子》),还是“十年生死两茫茫”(《江城子》)、“似花还似非花”(《水龙吟》)等脍炙人口的词作,都是符合“词”这种诗体的法度的,而不是什么“以诗为词”。至于那些如“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沁园春》)的直言陈述,没有比兴形象的文字,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苏轼的政治态度,但作为词来说是不合格的。李清照的《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所谓“别”,即有别于诗。显然,这是针对苏轼倡导的“词之诗化”而提出的不同意见。

从与诗、曲的比较看词的美学特质

唐诗、宋词、元曲虽都是诗,但它们各具鲜明的艺术特征,这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高度繁荣的标志。如果我们不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也就不能很好理解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歌德曾说过,艺术的最高成就是风格。清人焦循《易余籥录》认为“一代有一代之所胜”。为了进一步把握词的“本色”,我们需将词同诗、曲的不同审美特色作一简要的比较,以见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