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西施的古诗故事,(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1 18:37

关于美女西施宋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美女西施的古诗故事,(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诗歌赏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

这首诗起笔即通过“水光潋滟晴方好”描绘明媚晴空下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的美景。“潋滟”一词为波光闪动之意,与“初晴”二字相扣合照应,是江南水景从容闲适的写照。“晴方好”中的“方好”为“正好”“恰好”之意,给人以一种其美恰到好处,无须增减之感,为下文中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作铺垫。

首句描写了西湖“初晴”之时潋滟的湖光,次句则以“山色空蒙雨亦奇”来描写雨中西湖的山色。如果说晴空之下的西湖之景美得恰到好处,那么西湖边的群山在江南细雨的掩映之下,又换成了迷迷茫茫、若有若无的景象。诗人称西湖雨景“亦奇”,奇在何处?既奇在雨中西湖岸边的群山朦胧梦幻之美,也奇在西湖一日之中晴雨变化之速,更奇在西湖之景在晴雨之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奇妙美感。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中,诗人把西湖比喻成美人西施,这一比喻历来为人们所激赏。诗人扣住一个“西”字巧妙联想,将自然风物比喻成美人,令读者在初读之时顿生意外、有趣、巧妙之感。细细一品,又发现西湖与西施的确都是江南之美的典型代表和集中体现,都具有婀娜多姿的女性化的柔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蛾眉,总是风姿动人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令人陶醉。故而,这个比喻也是极为贴切传神的。这两句在艺术上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除了其巧妙的联想和贴切的比喻外,也在于作者在艺术创作的构思上没有落入为描写而描写的俗套,仅仅借比喻的手法就收取了写景“更形象化”“画面感更强”的效果。这两句以更高的艺术眼光遗貌取神,直取西湖之美的空灵神韵。

尽管这首诗篇幅短小,但其表现的却是西湖在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不同层次的美景,完成了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和概括评价。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原作有两首,另一首为: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美女西施的古诗故事,(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眉州眉山人。其父为苏洵,其弟为苏辙,世人合称为“三苏”。

苏轼于嘉祐二年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期,苏轼曾先后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二年,因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有关政策措施,力推变法的所谓新党借苏轼诗文中有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的罪名将苏轼下狱查问。因为主管此案的御史台多有乌鸦聚集,被人称为“乌台”,所以这一著名的历史事件就被称为“乌台诗案”。

苏轼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又改任汝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后,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执政,曾经反对新党的苏轼此时再次登上政治舞台,历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任侍读。然而不久后,苏轼又因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主动请求外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后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元祐八年,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苏轼又被贬为惠州安置,再被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朝廷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却在北归途中因病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成就最高的代表人之一,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美女西施的古诗故事,(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美女西施”的故事

相传西施,本名夷光,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苎萝有东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西施父亲卖柴,母亲浣纱,西施也常浣纱于溪,故其溪又称浣纱溪。

相传西施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着西施的美貌,使得西施更显妩媚动人,甚至水中的游鱼看到浣纱的西施都忘记了游水,在呆呆地凝望中渐渐沉到河底。从此,西施“沉鱼”的代称就流传开来。唐代宋之问有《浣纱篇赠陆上人》一诗歌咏西施,其中有写道:“鸟惊入松网,鱼畏沉荷花。始觉冶容妄,方悟群心邪。”既通过“沉鱼”从侧面表现了西施的容貌之美,也借此表现了西施内心的纯净美好。

相传西施时有皱眉抚胸的病态,但这也被时人认为是美丽动人的。东村丑女也效仿西施皱眉抚胸的样子,结果丑态百出,故有“东施效颦”的典故。

西施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外在的容颜,也在于她以身许国、忍辱负重的爱国之心和她身后留下的许多不解之谜。

当时越国向吴国称臣,越王勾践被吴王囚禁,卧薪尝胆,谋求复国。归国后,勾践为了使吴王痴迷享乐,无心国事,放松对越国的警惕以便越国东山再起,针对吴王好色的弱点,采用“美人计”,将西施与郑旦一起献给吴王夫差。

凭借倾国倾城的美貌,西施很快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吴王在姑苏为西施建造春宵宫,并建造大池,在池中设青龙舟,每天与西施嬉戏其间。吴王还为西施建造了馆娃阁、灵馆等表演歌舞和欢宴的场所。因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吴王夫差就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称其为“响屐廊”。西施裙系小铃、脚着木屐起舞,铃声和大缸“铮铮嗒嗒”的回响交织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不理朝政,逐渐走向了亡国丧身的道路。唐诗人李白在《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中写道:“西施越溪女,明艳光云海。未入吴王宫殿时,浣纱古石今犹在。”表现的就是此事。明代西施祠有楹联云:“越锦何须衣义士,黄金祗合铸娇姿。”肯定了西施在越国灭吴中的功劳。唐代罗隐有诗《西施》云:“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一方面肯定了西施的功业,另一方面又批判了红颜祸水的观点,比较公允。

相传在吴被灭后,西施与当时越国著名的谋臣范蠡泛舟于五湖,之后便消失在历史之中,留下了许多谜题与传说。

西施因为其动人的外貌,与杨贵妃、王昭君、貂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