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严光的古诗故事,(宋)李清照《钓台》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1 18:24

关于高士严光宋诗

钓台

宋·李清照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高士严光的古诗故事,(宋)李清照《钓台》赏析

诗歌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将“巨舰”与“扁舟”进行对举。虽然“巨舰”与“扁舟”相差悬殊,然而它们都是受到名利的驱使而往来奔忙。其中“亦”字,既表示两者相似,也指出世人为名利竞相追逐,唯利是图的现象是何等普遍。

后两句“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中的“先生”指严子陵,运用了严子陵过钓台的典故,歌颂了他不图名利,在钓台隐居、淡泊不仕的高尚品德。

李清照只用短短二十八个字,就淋漓尽致地描写出了当时天下之人皆卑怯自私的情形,“特地通宵过钓台”中,实则有亡国之人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深切的道德反思。

高士严光的古诗故事,(宋)李清照《钓台》赏析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是婉约派词人的重要代表之一。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漱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家境优渥的士大夫家庭,家中藏书甚富。李清照自幼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李清照随父亲生活在繁华的汴京,对生活的好奇心和细腻的观察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当《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问世后,更是引起了轰动,“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

李清照在十八岁时嫁给了时年二十一岁的太学生赵明诚。李清照与赵明诚有着共同的文学情趣和生活雅好,在琴瑟和鸣中过着令人羡慕的二人生活。后来李清照的父亲被贬出京,夫家也回到青州的私第,李清照与赵明诚于是开始了屏居乡里的生活。虽然生活艰苦,但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生活依然平静安宁而又充满乐趣,他们一同搜集金石古玩等的生活情景后来都被记录在了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之中。

李清照四十四岁时,金人大举南侵,北宋朝廷崩溃。李清照与赵明诚在青州多年积攒的金石古玩也被付之一炬,李清照押送剩余的文物辗转流落到了南方,赵明诚却在战乱颠沛中染病而死,剩余的文物在后来的不断颠沛中也丧失了大半。绝境中的李清照再嫁张汝舟,然而遇人不淑,终究以对簿公堂、不欢而散收场。

晚年的李清照在颠沛无助中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进行了校勘整理,表进于朝廷。李清照晚年颓唐,最终在孤独无助中离开了人世。

李清照的诗词作品以南渡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多表现闺阁幽情及悠闲的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感叹家国,情调感伤。在文艺理论方面强调协律,崇尚典雅,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高士严光的古诗故事,(宋)李清照《钓台》赏析

“高士严光”的故事

本诗中的钓台相传为汉代严子陵垂钓之地。

严光,字子陵,年轻的时候就有清高的美名,并与后来称帝的刘秀一同游学。传说他曾经在平乐山上写出“王莽服诛,光武中兴”的预言,预测了“王莽篡权”和“光武中兴”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后来,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本可以借此机遇施展才华、谋求高位的严光却出人意料地隐名换姓,在浙江杭州桐庐富春江畔隐居起来,每天垂钓度日。因此,后人将此地命名为桐庐严子陵钓台。

当上皇帝的刘秀想念有大贤大能的故友严光,便下令让人绘制严光的画像到处寻访。有人报称有一男子披着羊裘在湖边垂钓,很像画中人,刘秀怀疑此人就是严光,立刻备车前往。然而严光却避而不见,只是口授使者:“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后来,刘秀亲自到馆驿中看望严光,严光依旧卧躺不起。刘秀于是亲切地抚摸着严光肚子说:“哎呀!你这个严子陵,为什么不愿意出来辅佐我呢?”严光并不回答,过了很久之后才张开眼睛仔细地注视着刘秀,说道:“士人本来就有自己独立的志向,为什么要来逼迫我呢?”刘秀听罢,只能上车叹息而去。后来刘秀终于成功请严光入宫小住,两人论道旧故。然而刘秀终究不能说服严光出山,严光最终归隐富春山耕读垂钓。

后世将严光以及有关他的典故作为知识分子淡泊名利,面对权贵依然保持人格独立,坚持自我生命姿态的典范而加以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