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宫·玉芙蓉》喜雨(二首)原文赏析-明代冯惟敏散曲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0 22:54

南【正宫·玉芙蓉】喜雨(二首)作品原文

南【正宫·玉芙蓉】喜雨(二首)

冯惟敏

村城井水干,远近河流断,近新来好雨连绵。

田家接口薥秫饭,书馆充肠苜蓿盘。

年成变,欢颜笑颜,到秋来纳稼满场园。

初添野水涯,细滴茅檐下,喜芃芃遍地桑麻。

消灾不数千金价,救苦重生八口家。

都开罢,荞花豆花,眼见的葫芦棚结了个赤金瓜。

《正宫·玉芙蓉》喜雨(二首)原文赏析-明代冯惟敏散曲

南【正宫·玉芙蓉】喜雨(二首)作品赏析

《喜雨》二首描写了久旱逢甘霖的农家景象,抒发了作者由衷的欣喜之情,将躬耕陇亩的作者因雨水降临而难以抑制的喜悦心情真实、热切地表达出来。语言清新活泼,情感强烈真挚,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及时好雨的赞美、感激和喜爱。

第一首小令着重写由旱而雨的转变给作者带来的畅快心情。无尽等待之后雨水终于降临,绵绵连连地下着,冲刷着灰头土脸的村城,充盈着枯渴已久的水井,滋润着裸露龟裂的河床。作者望着及时好雨生发出幸福憧憬:田家能够吃到用高粱米煮的“薥(shǔ)秫(shú)饭”,书馆中清贫的生活也有了保证,耕读生活因为雨水的降临而显得更为安然自适。由己及人想得再远些罢,仿佛又已经看到秋天人们收完田间庄稼,带着欢颜笑语来到场园中纳稼,相互诉说着自家今年丰厚的年成。因为好雨带来的“年成变”让作者心间欢喜无限,而通过作者笔下欢快的联想又仿佛让人看到了农人们一张张笑意盈盈的脸,真切感受到农家平凡但不平淡的安乐生活。

第二首小令更为精彩,作者从“雨”本身的刻画来展现内心满满的喜悦,由景生情的生动描写更能传达作者昂扬快意的情绪。“初添野水涯”从视觉上写出雨水降临使得野水漫涨的开阔景象,着一“初”字生动地写出作者因为长久热切的期盼而对雨水降临之时的分外关注,含蓄地传达出等待雨水的焦急心绪以及喜雨初降的疏放快意。“细滴茅檐下”则能从听觉上感受到雨水顺着茅檐滴落发出滴滴答答的轻快雨声,用一“细”字既写出雨水的细密丰沛又写出作者的观察入微,同时将喜雨带来的快感渗透在曲句之中。“喜芃芃遍地桑麻”描写的是作者在雨中看到的可喜景象,用“芃(péng)芃”二字写出遍地桑麻在雨水的浇灌下生长茂盛的样子,直接用“喜”字强化雨中观望的欢快情绪,对于农人来说及时雨能够带来的好收成比什么都值得高兴!前三句写雨景,景语句句含情,作者因喜雨而生发的“喜”的情绪溢于言表。

“消灾不数千金价,救苦重生八口家”,作者饱含深情地写出普通百姓靠天吃饭的真实心声,由此能够真切体会农人在遭受旱灾、濒临绝境之后突逢淋漓喜雨陡然畅快、喜不自胜的心情。作者在表述中将喜雨拟人化,使得喜雨具有了为百姓消灾救苦的观世音菩萨一般的慈悲胸怀,直剖心声式的叙写让喜雨具有了别样的生命情怀,更加突出作者对及时喜雨的盛赞和感激。末三句写作者目睹好雨连绵,因为满心的喜悦生发出美好的想象:花开得热烈,瓜结得硕大!作者巧妙地将全曲的焦点收束在“葫芦棚”中一个耀眼的“赤金瓜”上,让人由点及面地遐想喜雨之后的一派丰收景象!此首小令描摹细致、想象鲜活,通过自然纯朴的语言,按照盼、看、听、想的内在思路,使难以言表的喜悦情绪在字句的锤炼、意象的捕捉、细节的描写中完全迸发出来,给人一种强烈的情绪感染!

综观两首小令,因为及时好雨而生发无尽喜悦,一方面展现了归隐田园的作者源于生活的真实内心感受,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具有悯农情怀的作者与农人息息相通的深层情感。

(曾卜)

《正宫·玉芙蓉》喜雨(二首)原文赏析-明代冯惟敏散曲

南【正宫·玉芙蓉】喜雨(二首)作者简介

冯惟敏(1511—1580?),字汝行,号海浮山人,山东临朐人。明代著名的散曲和杂剧作家。明世宗嘉靖十六年(1537)举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授涞水知县。历任镇江教授、保定府通判,左迁鲁王府官,穆宗隆庆六年(1572)自免归。著有《海浮山堂词稿》《山堂缉稿》《冯海浮集》《石门集》及杂剧《不伏老》和《僧尼共犯》。明王世贞《曲藻》赞其北调“独为杰出”,明祁彪佳《远山堂剧品》称其《僧尼共犯》“刻画之极,渐近自然”。

《正宫·玉芙蓉》喜雨(二首)原文赏析-明代冯惟敏散曲

更多冯惟敏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