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胡十八》刈麦有感(四首)原文赏析-明代冯惟敏散曲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7 06:08

【双调·胡十八】刈麦有感(四首)作品原文

【双调·胡十八】刈麦有感(四首)

冯惟敏

八十岁老庄家,几曾见今年麦!又无颗粒又无柴。

三百日旱灾,二千里放开。

偏俺这卧牛城,四十里忒毒害。

不甫能大开镰,闪的个嘴着地。

赔了人工赔饭食,似这般忒痴,真个是罕希。

急安排种豆儿,再着本还图利。

穿和吃不索愁,愁的是遭官棒。

五月半间便开仓,里正哥过堂,花户每比粮。

卖田宅无买的,典儿女陪不上。

往常时收麦年,麦罢了是一俭。

今年无麦又无钱,哭哀哀告天,那答儿叫冤?但撞着里正哥,一万声可怜见。

《双调·胡十八》刈麦有感(四首)原文赏析-明代冯惟敏散曲

【双调·胡十八】刈麦有感(四首)作品赏析

此组组曲是作者在山东大旱之时对农民悲惨境遇的直接摹写。作者立足一个普通庄家老汉的视角,运用白描直叙的笔法,深情描写老庄家水深火热的生活状况,由此反映旱灾之下民不堪命的惨烈现实。通过对生活的直观描写和对人物的着力塑造,作者表达了对政府及官吏的强烈谴责和对广大民众的同情与关怀,平实质朴的语言之下渗透着作者恤老怜贫、扶弱摧强的深沉情感。

第一首写天灾,大旱使得庄稼无收,民不聊生。“八十岁老庄家,几曾见今年麦”,作者从时间上写出旱灾的百年难得一遇。“八十岁”的时间跨度和“几曾”“今年”的今昔对比侧面强化旱灾罕见的严重程度。“三百日旱灾,二千里放开”直接描写旱灾,极写灾害发生时间之长、受灾面积之广。接着笔锋一转,“偏俺这卧牛城,四十里忒毒害”,强调所在的“卧牛城”受灾程度最重,隐示城中百姓对无情老天的抱怨。

第二首着重描写岁歉之年农家刈麦的情况。首句“不甫能大开镰,闪的个嘴着地”,作者用夸张谐谑的笔调写出今年庄稼歉收的严重程度,口语表达中不乏元散曲幽默调侃的意味,结合全曲看又实是沉郁悲凉的调子。“老庄家”赔人工赔饭食,责怪自己太过憨痴,写由旱灾引发的一系列火上浇油的事故,实是烘托此次干旱罕见的严重程度。淳朴勤恳的“老庄家”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想方设法加以垦作补救。万般焦虑之下心中还有“本还图利”的美好生活期待,但是和前面描写的猖狂旱灾相比就显得那么不堪一击!无情天灾和良善人性的对比描写实在令人为之动容。

第三首写人祸,比起旱灾造成的吃穿生计问题,政府的横征暴敛和官吏的苛剥强索更令人生怵。早在五月半间,政府便下令开仓索租,官吏便开始催逼纳粮。可怜普通农家“卖田宅无买的,典儿女陪不上”,只因旱灾之年田地荒芜,家宅四壁萧然,农家愿卖也无人愿买。走投无路之际只能忍痛割爱出典儿女谋生,无奈穷人命贱,卖得的钱连债务租税也赔补不上!苛捐重税猛于虎毒如蛇,罪魁祸首是狠毒暴虐的政府和官吏!百姓倾家荡产的悲惨生活画面鲜活地展示出来,以致让人有种揪心之痛。

第四首通过场景刻画生动塑造八十老汉悲苦无援的形象。天灾人祸的压迫最后落在一个形象鲜明的人物身上,虽是源于生活真实客观的描写,更是作者创作手法纯熟高妙的表现。因为官府征粮的原因,即使年景正常麦收后也有缺粮的时候,但今年旱灾肆无忌惮的蔓延和官吏变本加厉的苛剥使得处境尤为艰难。八十岁“老庄家”满心忧苦只能向老天哀告,勤恳劳作换来如此遭际,有苦难伸,无处诉冤,渴求爱民清官的心声不言而喻。作者在此陡作转折,写出老人生活中伤心的一幕,无麦无钱,倾家荡产,见到催粮的里正,只能低头哈腰,赔上一万句“可怜见”!透过辛酸文字想象当时场景,八十老汉凄苦无奈的情状让人痛彻心扉,作者悲天悯人的爱民情怀在字句之间表露无遗。

唐白居易写有《观刈麦》,终是士大夫的旁观,浅切平易的语言之中虽有“曾不事农桑”却“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的自我谴责,但士大夫的姿态始终和平民百姓存有等级距离。冯惟敏所写《刈麦有感》给人的阅读感受则不同,作者完全融身普通农人之中,和贫苦百姓同呼吸共患难,因而行文语言更生活质朴,现实描写更令人震撼,情感力度更强烈感人!

(曾卜)

《双调·胡十八》刈麦有感(四首)原文赏析-明代冯惟敏散曲

【双调·胡十八】刈麦有感(四首)作者简介

冯惟敏(1511—1580?),字汝行,号海浮山人,山东临朐人。明代著名的散曲和杂剧作家。明世宗嘉靖十六年(1537)举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授涞水知县。历任镇江教授、保定府通判,左迁鲁王府官,穆宗隆庆六年(1572)自免归。著有《海浮山堂词稿》《山堂缉稿》《冯海浮集》《石门集》及杂剧《不伏老》和《僧尼共犯》。明王世贞《曲藻》赞其北调“独为杰出”,明祁彪佳《远山堂剧品》称其《僧尼共犯》“刻画之极,渐近自然”。

《双调·胡十八》刈麦有感(四首)原文赏析-明代冯惟敏散曲

更多冯惟敏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