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古诗翻译赏析-杜甫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3 13:2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释】

①秋高:秋深。

②三重茅:几层茅草。三,表示多。

③挂罥:挂着,挂住。罥,挂。

④何由彻:怎样才能熬到天亮呢?彻,在此意为彻夜、通宵。

⑤大庇:全部遮盖、保护起来。庇,遮蔽、保护。

【译文】

八月深秋,狂风怒吼,将我屋顶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茅草随风渡过浣花溪,散落在江对岸,飞得高的挂在了树梢上,飞得低的落到了低洼的水塘里。南村的一群幼童欺我年老体弱,当着我的面做了强盗。他们肆无忌惮地抱着茅草跑入竹林,我喊得口干舌燥也没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叹气。不久,风停了,天上云黑如墨,深秋天色迷蒙,逐渐昏暗下来。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仿佛铁板。孩子睡相不好,蹬破了被里。屋顶漏雨,屋内没有一点干燥的地方,雨像线条一样下个不停。自从战乱以来,睡觉的时间极为短暂,长夜漫漫,屋中到处是雨水,如何能熬过这艰难的一夜啊?怎样才能拥有千万间宽敞明亮的房子,为全天下的贫苦人遮风挡雨,使他们人人笑逐颜开,也使房子在风雨之中安稳如山?唉!哪一天眼前突然出现这样的房子,哪怕只有我的茅屋被吹破、我被冻死也心甘情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古诗翻译赏析-杜甫作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本诗是杜甫以自己居住的茅屋为描写对象,写就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肃宗上元二年(761)八月。肃宗上元元年(760)春,自安史之乱始历经磨难的杜甫,在“三年饥走荒山道”后,辗转来到成都。在亲友的资助下,杜甫在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这成了他的安身立命之地。由于剑南节度使兼戍都尹严武的照顾,杜甫的生活稍稍安定了一些。但第二年(761)八月,草堂屋顶上的茅草被一场秋风卷走,大雨又紧跟而至。面对屋漏床湿的情景,窘境中的诗人感慨良多,难以入眠,于是写下了这首名篇。

全诗根据内容的转换,可划分为四部分:前五句是第一部分,交代秋风卷走茅草的具体情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到“归来倚杖自叹息”是第二部分,描写对象由天地转为人;接下来八句是第三部分,写屋漏偏逢连夜雨的不幸遭遇;“安得广厦千万间”到最后是诗的最后一部分,这五句诗点明全诗主旨。诗人由自己想到他人,并发出了疾呼。

第一部分,开篇与题目相对应,五句话句句押韵,通过一系列的动态描写,勾勒出秋风卷茅草的景象。首句点明时间。“风怒号”写出了秋风的特点:来势猛、声音大、速度快。“卷”给人以动态的感觉,同时又有浓重的感情色彩包含其中。“飞”是对“卷”的补充说明,告诉人们卷起的茅草已经“飞”过江去,落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说明“飞”走的茅草已经弄不回来了。“卷”、“飞”、“渡”、“洒”、“挂罥”、“飘转”六个紧密相接的动作,不但给画面赋予了动感,更拨动了人们的心弦。

第二部分由前一部分发展而来,同时又对前者做了补充。前三句塑造出顽劣的群童形象,与衰老无力的诗人形成鲜明的对照。后两句表明,即使只是一群顽童,诗人也只能受尽欺侮,无可奈何。“忍能”句中的“盗贼”,并非真的说群童是盗贼,而是着力表现诗人此时焦急气愤的心情。

第三部分中,“俄顷”两句,既写出了大雨来临前的征兆,同时又营造出一种愁云惨淡的气氛。这种氛围也是诗人此时心境的写照。“布衾多年冷似铁”到“雨脚如麻未断绝”四句,是对诗人现实窘境的描写。前两句写出诗人心中无以为家的痛苦,后两句看似絮叨,却不禁让人联想到诗人坐在床边独自叹息的凄凉境况。“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前半句为纵,从眼前的困境扩展到战乱中所经受的种种磨难,从自己破败不堪的小家扩展到动荡不安的国家;后半句是收,再回到痛苦的现实中来。

第四部分,是全诗关键所在。前三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期盼广厦的愿望。三句诗联而下,境界广阔;“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词,字字铿锵有力,气势不凡,迸发出如波涛汹涌般的激情。这激情奔放有力,只能通过嗟叹来表达。“呜呼”两句,诗人表达了牺牲自我来换取天下穷苦者温暖的渴望。诗人博大的胸怀、崇高的境界在这里一览无余。

这首歌行体古诗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句式长短交错;韵脚两韵一转,多次变换;层次清晰分明,错落有致,跌宕起伏;内容有扬有抑,波折不断。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古诗翻译赏析-杜甫作品

【诗人名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今湖北襄樊)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早年曾游历南方的吴越、北方的齐赵等地,期间举进士不第。三十五岁时,杜甫到长安求官,仕进无门,十年困顿之后,终做得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前去投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幸得脱险,潜逃至灵武,着麻鞋见天子,被任命为左拾遗。后为救房琯而上疏,结果得罪权贵,贬为华州司功参军。随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于成都浣花草堂。剑南节度使严武镇守蜀地时,杜甫任严武幕中检校工部员外郎,翌年移居夔州。后举家出蜀,漂泊于鄂湘,卒于贫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古诗翻译赏析-杜甫作品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