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古诗翻译赏析-杜甫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3 13:08

兵车行原文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注释】

①山东:即华山的东面,意思同“关东”。

【译文】

兵车隆隆响,战马萧萧叫,出征兵士各把弓箭挎在腰。爹娘妻子儿女跟着来送行,尘土飞扬迷漫不见咸阳桥。亲人扯衣跺脚拦着路痛哭,哭声悲惨一直冲上九重霄。道旁过路者询问出征行人,行人只说官府征兵特别频。有的十五就去北方守黄河,年到四十又去河西搞军垦。去时年少里长给他包头巾,归来头白又要征调去边境。边疆争战战士流血如海水,皇帝要开拓疆土不肯罢兵。你还没听说华山以东的二百多个州,千万村落全长满野草荆杞。纵使有健壮妇女犁田锄地,可田里禾苗长得杂乱稀疏。何况秦地兵丁耐苦又能战,被驱使就和那鸡犬无差异。你老人家问起了这些情况,服役人怎敢申诉心中怨恨?比如就像今年寒冬季节里,关西兵卒还在征战不休息。县官衙役急迫地索要税租,无人耕田租税银钱从哪出?早知生个男孩是招灾受害,还不如生个女孩安心自在。生女还能嫁给近邻有所靠,生男要当兵打仗埋没荒草。你还没看见,那青海湖边,自古以来磷磷白骨无人收。新鬼喊冤旧鬼聚在一起哭,阴天下雨哀号凄惨声啾啾。

《兵车行》古诗翻译赏析-杜甫作品

兵车行赏析

“行”是乐府诗歌的一种体裁。《兵车行》是杜诗中的名篇,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当时,唐朝频繁对西北、西南的少数民族发动战争。连年的战争,既让边疆的少数民族蒙受了巨大的灾难,也让中原地区人民吃尽了苦头。在这首诗中,诗人突破古题,独创新意,以满腔的悲悯之情,含蓄而深刻地揭示了征战和杀戮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灾难,体现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全诗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前六句为第一节。在这一节中,诗人用浓墨重彩描绘了士兵的家属送儿子或丈夫出征时的悲惨情景:战车隆隆响着,战马萧萧嘶鸣。从军出征的人佩带着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开往前线。爹娘妻子在浩荡的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车马人流引得到处尘土飞扬,就连近在咫尺、横跨渭水的大桥也辨识不清。成千上万老百姓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回荡在云际天边。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尤其是对“哭”的动作和声音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当时不计其数的家庭生离死别的悲惨情景。

“道旁过者问行人”后的十四句为第二节。在这一节里,诗人通过设问的手法,借“行人”之口道出了被征发的士卒从军后农田荒芜、百姓生活更加悲苦的现实。道旁过路的人向征夫询问农村败落的原因,征夫们回答说朝廷征兵太频繁了。但士卒们行色匆匆,也不敢多说话,有怨言只能咽在肚子里。“点行频”,意为根据丁籍征发差役的事情十分频繁,这是整首诗的“诗眼”,揭示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无辜牺牲以及农田荒芜的根本原因。

接着,诗人以一个老兵为例,集中而具体地陈述“点行频”的后果,从而点出武皇“开边”以来,人民饱受的征战之苦。这里采用了汉乐府中常用的对话形式。“武皇”,即汉武帝,这里喻指唐玄宗。诗人以汉喻唐,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者,由此可见,诗人心中已迸发出难以抑制的悲愤之情。写到这里,诗人又将笔锋一转,开辟出新的诗境:由“君不闻”三字领起,视角从流血成河的边庭转到广阔的内地,概括描绘了国内因连年征战而变得人烟稀少、田园荒芜的景象。“汉家”,喻指唐朝。“二百州”,唐代潼关以东有七道二百一十七州,诗中实际指的是关中以外的所有地区。“荆杞”即荆棘和枸杞等野生灌木。“秦兵”,指被征调的陕西一带的兵丁。据说这里的兵丁比较耐战,因而不断被朝廷征调。而被征调去作战就像鸡犬般被驱使。

“长者虽有问”以后的十四句为第三节。在这一节中,诗人又将全诗的意境推进了一层。“长者”二句写的是统治者强加给士卒的巨大的精神桎梏,但士卒心中的悲愤之情压是压不住的,于是便有了下句中的诉苦之词。从敢怒不敢言到最终说出来,一阖一开,写出了征夫难言的苦衷和十分恐惧的心理。“未休关西卒”,可见前线仍在用兵。而“未休关西卒”又是“武皇开边意未已”所致。“租税从何出”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呼应——兵戈未止,耕夫全都出征了,田地一片荒芜,租税从何而出呢?这样层层推进,将导致残酷的社会现实的原因表现得越来越清晰深刻。紧接着,诗人不禁感叹道: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则难逃战死沙场的噩运。当时的中国社会,“重男轻女”观念根深蒂固,老百姓说出这样的话,实为“点行频”的现实所逼。这种违背一般常理的心态,进一步体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诗结尾描绘的是当时边疆长期存在的悲惨现实:青海边的古战场上,遍地白骨无人收掩,阴风惨惨,哭声凄凄。这样悲惨的场面,着实叫人心寒,而这正是“开边犹未已”导致的恶果。在这几句中,诗人将眼前的生死离别与千百年来无数征人战死沙场的事实相联系,更深刻地揭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罪恶。

《兵车行》古诗翻译赏析-杜甫作品

【诗人名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今湖北襄樊)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早年曾游历南方的吴越、北方的齐赵等地,期间举进士不第。三十五岁时,杜甫到长安求官,仕进无门,十年困顿之后,终做得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前去投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幸得脱险,潜逃至灵武,着麻鞋见天子,被任命为左拾遗。后为救房琯而上疏,结果得罪权贵,贬为华州司功参军。随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于成都浣花草堂。剑南节度使严武镇守蜀地时,杜甫任严武幕中检校工部员外郎,翌年移居夔州。后举家出蜀,漂泊于鄂湘,卒于贫病。

《兵车行》古诗翻译赏析-杜甫作品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