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古诗翻译赏析-杜甫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3 12:54

蜀相原文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①锦官城:指成都。锦官谓主持织锦之官,成都旧有大城、少城,少城江水很适合濯锦,后遂称少城为锦官城。

②“三顾”句: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③两朝:诸葛亮先后辅佐刘备、刘禅两朝。开济:创业济时。

④“出师”句: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北伐,病死五丈原。

【译文】

诸葛丞相的祠堂到哪里找寻,只见锦官城外柏树巍巍森森。日光映照石阶绿草自呈春色,黄莺隔着树叶空有好听歌声。刘备三顾茅庐讨教天下大计,辅佐刘氏两朝竭尽老臣忠心。谁曾料到出师未捷身先病死,古往今来多少英雄泪满衣襟。

《蜀相》古诗翻译赏析-杜甫作品

蜀相赏析

【赏析1】

诗题“蜀相”指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东汉建安二十六年(221),刘备在蜀称帝,国号为汉(后人称蜀汉),以诸葛亮为丞相。

这首诗写于上元元年(760)春,当时杜甫刚刚弃官来到蜀地,在游武侯祠时所作。诗人通过描写蜀相诸葛亮一生的功绩,意在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仰、惋惜之情,并赞扬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首诗集游览与咏史于一身,意味颇深。

全诗在内容上分为写景和叙事两部分,每部分各四句话。

前四句是第一部分,着力描写武侯祠堂的景色。首联两句一问一答,构成设问句式。自问自答之中,点明了祠堂的位置及四周的风貌:在相距几里地之远的锦官城外,翠柏郁郁葱葱,排列成林。第二联的两句话分别与首联中的“堂”与“柏”相应,“自”和“空”字,凸显出了祠堂荒凉的景象。同时这两句话也写出了祠堂无人凭吊的悲哀。

后四句叙事,是全诗的第二部分。诗人用“天下计”、“老臣心”分别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报国忠诚。“出师”两句则流露出诗人对其未能实现夙愿的惋惜之情。此时的杜甫仕途失意,虽有报效国家、拯救百姓的宏愿,无奈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一身才华终无用武之地。所以第二部分的四句话虽然字面上在写蜀相,实际上也是诗人自身命运的写照。尾联两句既是对英雄丰功伟绩的渴望,同时又是对自己壮志难酬的哀叹。

全诗以景开篇,以情结尾,寓情于景,渲染出一种慷慨凄凉的氛围。

【赏析2】

诗人瞻仰诸葛亮的祠堂后,赞扬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也为他事业没能最后完成而表示遗憾。诗的前四句并未直写“人”,而是写祠堂景色,又偏偏只写那无人照管也自生自长的碧草和那无人欣赏也自鸣自啭的黄鹂。这就描画出一个凄凉荒寂的景象,这与诸葛亮的身份是极不相称的。诗的五、六两句写诸葛亮受刘备重用,忠心事主的精神,最后对他的事业未竟表示遗憾。

《蜀相》古诗翻译赏析-杜甫作品

【诗人名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今湖北襄樊)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早年曾游历南方的吴越、北方的齐赵等地,期间举进士不第。三十五岁时,杜甫到长安求官,仕进无门,十年困顿之后,终做得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前去投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幸得脱险,潜逃至灵武,着麻鞋见天子,被任命为左拾遗。后为救房琯而上疏,结果得罪权贵,贬为华州司功参军。随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于成都浣花草堂。剑南节度使严武镇守蜀地时,杜甫任严武幕中检校工部员外郎,翌年移居夔州。后举家出蜀,漂泊于鄂湘,卒于贫病。

《蜀相》古诗翻译赏析-杜甫作品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