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古诗翻译赏析-杜甫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1 06:38

望岳原文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①岱宗:泰山别名岱,古以为众山的宗主,故尊称岱宗。

②造化:大自然。钟:会聚。

③阴阳割昏晓:山北曰阴,山南曰阳;此句形容泰山高插云天,山南山北明暗判若晨夕。

④决:裂开。眦(zì):眼眶。

【译文】

泰山啊你究竟是何等的景象?从齐到鲁都看不尽郁郁苍苍。你凝聚着大自然的神奇秀美,把山北山南分成昏暗和明亮。看那云气迭起令人胸怀激荡,放眼望归鸟疾飞眼底更辽旷。我一定要登上那泰山的峰顶,把那些低矮渺小的众山环望。

《望岳》古诗翻译赏析-杜甫作品

望岳赏析

【赏析1】

此诗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是杜甫现存诗中创作年代最早的一首。《望岳》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和西岳华山。本诗是杜甫第一次游历齐赵登泰山时所作。当时杜甫站在五岳之尊的泰山之巅,心中涌现出无限感慨,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传世佳作,诗中充满着朝气蓬勃的意蕴。

诗的前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首联紧扣一个“望”字。第一句以设问的形式,写出了诗人初见泰山时的兴奋、惊叹和仰慕之情。第二句是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泰山南面鲁,北面齐,在齐鲁两国的国境外远远就能望见它,足见其高。“青未了”意为苍翠欲滴的颜色绵延无际。这句诗既写出了泰山周围的地理风貌,也突出了泰山山脉绵延之特点。

颔联描绘从近处看到的泰山,具体展现了泰山的秀丽之色和巍峨之态。“造化钟神秀”是说大自然好像对泰山情有独钟。一个“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写得格外有情,好像大自然将灵秀之气全都集中在了这座山上。“阴阳割昏晓”言泰山极高,阳面和阴面判若晨昏。其中“割”字用得极妙,形象地刻画出泰山雄奇险峻的特点。

颈联写细望泰山所见之景。只见山中云雾弥漫,令人心怀激荡。由“归鸟投林”可知,时值薄暮,而诗人还在入神地眺望。这两句从侧面写出了泰山之美。

尾联写望泰山时的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诗,抒发了诗人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壮志,表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全诗总体上以“望”字统摄全篇,结构紧凑,意境开阔,情景交融,形象鲜明,同时又不失雄浑的气势。

【赏析2】

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到洛阳应进士考试,落第后在赵、齐一带(今河南、河北、山东)漫游。这首诗是游山东时所作,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篇章。全诗句句扣紧“望”字,从诗人眼中见东岳泰山雄奇壮丽的伟观,表现他对泰山高度的赞颂和无限的景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思,抒写诗人不甘平庸、努力攀登高峰的雄心壮志,气魄极其宏大。

《望岳》古诗翻译赏析-杜甫作品

【诗人名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今湖北襄樊)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早年曾游历南方的吴越、北方的齐赵等地,期间举进士不第。三十五岁时,杜甫到长安求官,仕进无门,十年困顿之后,终做得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前去投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幸得脱险,潜逃至灵武,着麻鞋见天子,被任命为左拾遗。后为救房琯而上疏,结果得罪权贵,贬为华州司功参军。随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于成都浣花草堂。剑南节度使严武镇守蜀地时,杜甫任严武幕中检校工部员外郎,翌年移居夔州。后举家出蜀,漂泊于鄂湘,卒于贫病。

《望岳》古诗翻译赏析-杜甫作品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