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今夜鹿州月》古诗翻译赏析-杜甫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3 12:52

月夜原文

月夜

杜甫

今夜鹿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释】

①闺中:闺中之人,指妻子。只独看:只是一个人在看月亮。

②未解:不懂得。

③香雾:雾本无香,乃鬟香透入夜雾,故云。

④清辉:指月光。

⑤虚幌:薄帷。

⑥双照:月亮在一地照着两人,指自己与妻子。

【译文】

今夜鄜州上空明月皎皎,而家中只有妻子一人在房中看。遥想我那几个幼小儿女,还不懂得母亲为何思念长安。久久望月浓雾沾湿你的鬓发,清冷月光照得你的玉臂发寒。何时夫妻才能团聚共依床幔,让月亮把我俩的相思泪痕照干。

《月夜·今夜鹿州月》古诗翻译赏析-杜甫作品

月夜赏析

【赏析1】

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禄山叛军攻入潼关后,玄宗去了蜀地,杜甫携妻小来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同年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杜甫于八月间只身前去投奔,不料途中被叛军掳至沦陷后的长安。在这样悲苦的境遇中,杜甫于一个月明之夜,思念远方的亲人,写了这首诗。

此诗开头十分独特,诗人欲写思念妻子的心情,却不从长安这边说起,而是借助想象,先说妻子在明月之下思念自己。一个“独”字,写尽了妻子的孤单、寂寞和忧愁。

颔联上承首联,写年幼的儿女陪着母亲看月亮,却不解大人的思念之情。试想,诗人的心中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时,该是多么思念自己的儿女啊!“遥怜小儿女”一句,从表面上看,与首联中的“独看”似乎有些矛盾,其实不然。妻子在明月之下思念夫君,而儿女尚小,不能理解大人的心事和苦衷。儿女的“不解忆”正反衬出妻子的“忆”。此外,以前诗人尚能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妻子有了悲苦自己也可为她分忧,但如今,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天真的小儿女除了增加她的负担外,又对她有何帮助呢?因而说“怜”,这一字真切地道出了诗人内心的深情,含蕴深广,余味无穷。

颈联写的也是诗人想象中的画面:妻子思念丈夫,夜不能寐。雾气沾湿了云鬟,月光浸凉了玉臂。在这样凄冷的月夜中,望月的时间越长,就越思念自己的丈夫,月色越好,心中的苦闷就越多。想到这里,诗人能不深切思念自己的妻子吗?

尾联写诗人盼望自己能够早日与妻子相聚,携手共诉离愁别绪,将战乱所带来的痛苦忘掉。“双照”与“独看”相呼应,“泪痕干”与“独看”时双方泪流满面的情景形成对比,从侧面表达了诗人盼望团圆的愿望及痛恨战乱的心情。

这首诗与同类题材的诗篇相比,在表现技巧上更胜一筹。这正是它成为千古名篇的主要原因之一。

【赏析2】

此诗作于至德元年(756)八月。本年五月,杜甫携家避难鄜州(今陕西富县)。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八月,杜甫闻讯只身奔赴行在,中途为叛军所执,拘于长安。诗即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这是杜甫传诵千古的名作。诗写离乱中两地相思,构想新奇,情真意切,明白如话,深婉动人,真可谓天下第一等情诗。

《月夜·今夜鹿州月》古诗翻译赏析-杜甫作品

【诗人名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今湖北襄樊)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早年曾游历南方的吴越、北方的齐赵等地,期间举进士不第。三十五岁时,杜甫到长安求官,仕进无门,十年困顿之后,终做得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前去投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幸得脱险,潜逃至灵武,着麻鞋见天子,被任命为左拾遗。后为救房琯而上疏,结果得罪权贵,贬为华州司功参军。随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于成都浣花草堂。剑南节度使严武镇守蜀地时,杜甫任严武幕中检校工部员外郎,翌年移居夔州。后举家出蜀,漂泊于鄂湘,卒于贫病。

《月夜·今夜鹿州月》古诗翻译赏析-杜甫作品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