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古诗翻译赏析-杜甫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3 13:06

春望原文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①国:指国都。国破:指安史之乱起,长安陷落。山河在:山河依旧。

②草木深:草木丛生,意思是人烟稀少。

③时:指时事、时局。

④烽火:战火。三月:指季春三月。连三月:接连三月不断。

⑤家书:家信。抵:抵当。抵万金:比喻家书之难得。

⑥白头:指白发。短:短少。浑欲:简直,几乎。簪:用来束发于冠的饰具。不胜簪:意思是因头发短少,连簪子都无法插上。

【译文】

国家虽已残破山河依然存在,暮春的长安城草木丛生。感伤时事看到花开反而落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更加伤心。战火连绵不断一年又到三月,接到一封家信胜过万两黄金。满头白发越抓挠越感到短少,稀疏得简直插不住那支发簪。

《春望》古诗翻译赏析-杜甫作品

春望赏析

【赏析1】

肃宗至德二年(757)春,杜甫被安史叛军掳到长安。他亲眼目睹了长安沦陷后萧条零落的景象,加之自己身处险境,思念亲人,心中生出无限慨叹,遂作此诗。

诗的前两联描写的是诗人来到长安后看到的悲凉景象。这两联借景抒情,情景浑然一体,尤其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更是被人们广为传诵。

首联中用了一个“破”字,形象地写出了大好山河被战争损坏的程度;“草木深”写出了土地荒芜的败落景象。这种人为造成的败落与春天的生机盎然形成了鲜明对比,将荒凉感伤之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此联对仗工整,对比强烈而又自然贴切。颔联是说花鸟本来是供人们消遣娱乐的,但在人们心中感伤时,见了花鸟反而感觉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心情自然随之变得更坏。

在前两联中,诗人的视线由远及近,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为下面抒写思念亲人做了很好的铺垫。

颈联写出了在战乱中人们久盼音讯而不得的急切心情,这正是当时老百姓心中普遍的想法,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尾联的表达深刻真实而又自然贴切。“白发”是愁苦所致;“搔”写的是解愁的动作;“更短”衬托出了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添悲凉。

本诗情感沉郁顿挫,含蓄自然,体现了杜诗一贯的风格,是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传诵的名篇。

【赏析2】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杜甫在长安伤春感时而作。当时长安被安史乱军焚掠一空。“山河在,明无亲物矣;草木深,明无人迹矣。”满目春光,却一片荒凉,诗人感时而虑烽火,伤别而盼家书,白发依稀中含有不尽国愁家恨。此诗前两句,写春望之景,睹物伤怀,妙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三、四句,写春望之情,遭乱思家。五六两句,言战乱之久,思家之切,“家书抵万金”,极写对家人之刻骨思念。最后二句,自言发白更短,乃忧乱思家所致,拳拳爱国之心,跃然纸上。全诗格律精严,音韵铿锵语语沉痛,字字血泪凝成,国破家亡之深忧巨痛,特别深挚感人,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春望》古诗翻译赏析-杜甫作品

【诗人名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今湖北襄樊)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早年曾游历南方的吴越、北方的齐赵等地,期间举进士不第。三十五岁时,杜甫到长安求官,仕进无门,十年困顿之后,终做得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前去投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幸得脱险,潜逃至灵武,着麻鞋见天子,被任命为左拾遗。后为救房琯而上疏,结果得罪权贵,贬为华州司功参军。随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于成都浣花草堂。剑南节度使严武镇守蜀地时,杜甫任严武幕中检校工部员外郎,翌年移居夔州。后举家出蜀,漂泊于鄂湘,卒于贫病。

《春望》古诗翻译赏析-杜甫作品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