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九歌九章简介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4 05:20

楚辞·九歌

《九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代初年。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夏启到天帝处做客,将天庭乐舞《九歌》、《九辩》带回人间,成为夏人的祭祀乐曲。这则神话显示:夏代的《九歌》美妙动听,令夏人兴起“此曲只应天上有”之叹。一般认为,《九歌》为歌曲,《九辩》是与之相配的舞蹈,其名为“九”大概与乐章数有关。夏亡后,《九歌》的祭礼仍在民间流传。朱熹指出,楚国沅、湘之间的风俗信鬼而好祠;祭祀时,男女巫师都会歌舞娱神。由于是民间乐曲,因此歌词鄙俚,不无亵慢荒淫之内容。而《汉书·郊祀志》记载,楚怀王注重鬼神祭祀,希望获得庇佑以击退秦师。《楚辞》中的《九歌》当即屈原在朝为官时承怀王之命,将这些民间祭祀歌词改造后的文本。因此,《楚辞·九歌》不仅带有人神恋爱的浪漫色彩,同时也寄托了屈原忠君爱国的情愫。《楚辞·九歌》共十一篇,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诸篇,除《礼魂》外,大抵每篇祭祀一神。诸神又可分为天神与地祇两类,前者包括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及二司命,后者则有二湘、河伯、山鬼、国殇。这些神祇既有华夏诸国共同祭祀者,也有带楚国地方色彩者(如东皇太一、二湘、山鬼等)。《九歌》全部篇数不符“九”名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比较近理的说法是:《九歌》主祀东皇太一,其余诸神皆为陪祀,《礼魂》则是送神曲。除掉首尾两篇,自《云中君》至《山鬼》恰为九篇。实际上,得名于夏代的《九歌》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祭神乐曲性质如一,乐章篇数和演奏方式却发生变化,也是很正常的。屈原更制《九歌》,大约只采其名,而未必追求名目与篇数的统一了。《九歌》诸篇的文辞雅丽而芳洁,情调恳贞而浪漫,千百年来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和精神的升华。

楚辞·九歌九章简介

楚辞·九章

《九章》包含了屈原创作的九篇抒情诗。与《九歌》、《九辩》不同,《九章》原来并非专有名词。《九歌》是屈原有意识、有计划编写的组诗,而《九章》则是由后人编集而成。朱熹《九章序》说:“屈原放逐,思念君国,随事感触,辄形于声。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最早提到《九章》的是《楚辞》编纂者刘向,其《九叹·忧苦》云:“叹《离骚》以扬意兮,犹未殚于《九章》。”大概刘向在汉成帝朝编纂《楚辞》时,才把这九篇作品合在一起,称为《九章》。不过,九篇作品既包括了屈原早年的作品《橘颂》,也有其绝命词《怀沙》,时间跨度远远超过了朱熹所说的放逐之际。自晚明开始,便有学者尝试考订这九篇作品的创作年代。《九章》多为赋体,较少幽深的寄托,故如实记录了屈原具体的生活片段和心境,是研究屈原生平思想的第一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