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渔父原文翻译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4 05:06

渔父即渔翁。父音甫,为老年男子的美称。本篇与《卜居》属于同一类型的作品。朱熹、祝尧、吴讷等古代学者认为,渔父当为隐遁之士,如巢父、许由、荷蒉丈人之属。和屈原一样,隐居的渔父对于现实也有颇多不满,但他显然是道家者流,讲求保身远害,不欲强出头,这是他与忠爱进取的屈原最大不同之处。故本篇所记载屈原和渔父的一场小论辩中,谁也说服不了谁。道不同不相为谋,两人最后只能各行其志。近人马茂元指出,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录入《怀沙》和本篇的全文,于《怀沙》标明为屈原所作,于本篇则把它当作有关屈原生平的纪录直接引用,可证司马迁并没有把本篇看成屈原的作品。其说可从。

楚辞·渔父原文翻译赏析

渔父原文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注释

[1]江:指沅江。潭:深渊。

[2]行吟:且行且吟。

[3]形容:形体与面容。

渔父赏析

以上寥寥数笔,即绘出一幅屈子行吟图。

渔父原文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注释

[1]三闾大夫:管理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员。屈原曾担任此官。

[2]凝滞:拘泥、执着。

[3]与世推移:从流随俗。

[4]淈(ɡǔ):搅浊。

[5](bū):吃。糟:酒糟。歠(chuò):饮。酾(shī):薄酒。

[6]高举:高飞,指遗世独立。

[7]令:使得。放:流放。为:疑问句的句末语气词。

[8]沐:洗头发。弹冠:弹去冠上的灰尘。

[9]浴:洗身体。振衣:摇掉衣上的泥垢。

[10]察察:洁白的样子。

[11]汶汶(wèn):沾污。

[12]皓皓之白:指无瑕的品格。

渔父赏析

以上为渔父与屈原的对话主体,亦多韵文。屈原的独清独醒,渔父不以为然。但值得注意的是,渔父所说的与世推移、淈泥扬波、糟歠酾,并非指同流合污,而是以保全本性为前提,以俟来日;假如直斥众人之非而危身,也等不到天下有道的那天。然而,屈原一向自我标榜砥砺的却是宁直不曲、不苟于俗,他不能接受渔父的建议,是毋庸置疑的。

渔父原文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渔父注释

[1]莞尔:微笑的样子。

[2]鼓枻(yì):叩打船桨。

[3]沧浪(lánɡ):水名,汉水的支流。

[4]缨:冠系。

渔父赏析

渔父所唱的《沧浪歌》,也见于《孟子·离娄》,为孔子适楚时听到一个孩子所唱的,可知原本是首童谣。其复沓的体式、叙事性的内容,与今日的童谣的确一脉相承。孔子闻后,就此歌申发大义道:“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孟子进而阐释:“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意即一人的荣辱、一家的盛衰,乃至一国的兴亡,实系于其自身。如果错误判断时势、逆时背道而招致失败,就是咎由自取。然而渔父为道家之徒,未必会完全采用儒家的诠解。《文选》五臣注的解释更为合理:“清喻明时,可以修饰冠缨而仕也。浊喻乱世,可以抗足远去。”则其内涵仍是与世推移之意,点出处世要因应治乱而采取不同的态度。由此可见,短短一首《沧浪歌》就有三重内涵:童谣、儒家哲理及道家哲理。《渔父》的篇幅本不甚长,又以《沧浪歌》作结,尤显摇曳隽永之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