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的故事》:对人类虐待生命的批判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3 10:50

不管是人还是动物,生命都一样珍贵,之所以珍贵,就是因为它只有一次,是不可重复的,因而生命的价值是一切价值的根本。人本来是大自然(动物)的一部分,只是人在制造了工具、有了语言符号以后,就从动物中分化出来,把大自然、动物和植物作为征服的对象,从而提取生活资料。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生活资料比较匮乏,人类生存时时刻刻遭到威胁,人与自然处于对立的状态。社会达尔文主义强调生存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某个特殊的时代,曾经成为共识。人要生存,就必须征服自然,甚至破坏自然,不惜让某些生物绝灭。对动物生命的漠视,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猫的故事》:对人类虐待生命的批判

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类的生存和生命的存续越来越不成问题,人对大自然的破坏却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失去平衡,人类的反省就有了物质基础。人对动物的同情和爱惜就成为风气,动物保护主义也由此而生。对动物生命的珍视,是社会生产力和文明程度提高的反映。

梁实秋《猫的故事》,表现的就是对动物生命的珍视。

如果我们的分析仅仅到此,就只是说出了许多类似文章的共同性,没有涉及梁实秋这篇文章的特殊创意。

这篇文章表现出对动物生命珍视的特点在于:第一,把这种珍视写成一种过程,即从虐待到愧疚。第二,文章写得很幽默,展示了一种自我调侃的幽默。不是诗化自我的情感,而是强调自我的情感转化。文章把重点放在情感转化之前,暴露了自我的凶残,明显包含着对自我的批判。

手法表现上是自我暴露,实际上还隐隐透露出如此这般以虐待家畜为乐的凶残,其思想根源乃是人类的自私。从厨师到自己都是为了一己私利,不惜以虐待动物为乐。其中写厨师惩罚猫的恶作剧,笔墨尤为淋漓。文中的自我调侃,充分暴露了自我的凶残,虽然没有直接描述,但是字里行间无处不透出人类的自私。如果直接说这是人类的自私,就会缺乏感性的描述对象。用自我调侃的办法,把自己写得自私可笑,既容易理解,又比较感性。

此类文章有很明显的叙事线索,但若直接从叙事线索去分析,起初如何,后来如何,结果如何,容易陷于现象的罗列,没有必要把一些学生一看就明白的话拿来大讲特讲。要真正分析出深度来,最好还是从关键词分析入手。

《猫的故事》:对人类虐待生命的批判

分析什么样的关键词?主要是表现作者对猫的态度的词语。作者对猫的态度有一个变化的过程。文章的层次很多,正好表达了文章的丰富性,作者感情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作者下笔从容不迫,很见功夫。

我们来看梁实秋的关键词,如何表现他内在情感的曲折:

起初是:感到“搅得一家不安”;

接着是:“有些不耐烦”;

再是:“按捺不住”;

看到被吊死的猫:“为她缓颊”;

在猫的尾巴上系上罐头的恶作剧:“准备高枕而眠”;

听到屋顶上的罐头声:“打了一个寒噤”;

下决心:再捉到“要用重典”;

发现猫窝里的四头小猫:“一腔怒火消去”;

对猫的母爱的赞美;

为惊扰了猫,使之离去而忏悔。

引导学生把情感变化的过程整理出来,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教育,或者叫做审美陶冶。从写作的角度来说也是一样,最大的难度不是没有最后的题旨,而是如何把题旨慢慢引导展示出来,过程、层次要井然有序。层次推进转换的过程还要自然,这就叫做娓娓动人。当然,这样的过程,并不是每一个转折都要平均使用力量。其中最为动人的关键之处,在作者记忆中印象最深的部分,在写作时就会冒出来,推动想象,品味词语的选择。所以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把最精彩的地方作深入的分析,让学生有比较深刻的体悟。在本文中,至少有两处。一是看厨师惩罚猫的恶作剧:

厨师对于捉到的猫向来执法如山 ,不稍宽假 ,我看了猫的那副可怜相(按:指猫被吊着)直为她缓颊 。结果是从轻发落予以开释 ,但是厨师坚持不能不稍予膺惩 ,即在猫身上原来的铁丝上系一只空罐头,开启街门放她一条生路。只见猫一溜烟似的稀里哗啦地拖着罐头绝尘而去,像是新婚夫妇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 。跑得愈快,罐头响声愈大,猫受惊乃跑得更快,惊动了好几条野狗在后面追赶,黄尘滚滚,一瞬间出了巷口往北而去。

这里有些文言的字词需要讲一讲,但是不用过分停留在词义的解释上。光是把这些词语按字典上的意义讲明白了,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欣赏梁实秋语言的妙处,还可能把本来生动的语言讲得枯燥无味。这些字词在文本语境中的语义和字典里的语义,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恰恰是作者之匠心所在,艺术之成就所在。一般学生光凭语感就可以领悟其中的精彩,但能够说出道理来的很少。引文中加下划线的字,都是十分庄重的书面词语,而且还有一些法律用语。把这么庄重的语言用在一只猫身上,是不伦不类的。表面上看来,似乎是任意乱用,但明显又有契合之处,如“执法如山,不稍宽假”“缓颊”“从轻发落予以开释”“稍予膺惩”等。一方面这些法律词语中有庄严的意味,显示厨师煞有介事的姿态和神情,一方面所惩罚的又是法律条文完全不适用的对象。用词在似正似歪之间,趣味在亦庄亦谐之内,语义的错位构成谐趣,充分显示出作者对厨师的调侃。

这些词语中暗示着内在的矛盾:一方面强调自己对猫的同情是真诚的,故用了庄重的语言。另一方面,又对厨师对猫的恶作剧有所批判,让读者体会到残忍之感,然而又没有点明残忍,也没有直接表示不安。读者仍然感到此举的可笑和残酷。这种可笑表面上是猫尾巴上拉着罐头的狼狈,作者为了强调这种狼狈,还加上了一个比喻“像是新婚夫妇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这个比喻,在一般的叙述和描写中是不伦不类的,但是,从构成幽默趣味来说,却是十分贴切的。这里不仅有对猫的调侃,还有对厨师的调侃,就是作者自己,多多少少也流露出一种幸灾乐祸的情绪,读者从中也可以体会到作者自我调侃。幸灾乐祸是人类的心理特点之一,对于残忍的事,因为并不发生在自己身上,就把身外的灾难当成内心的快乐。就为了猫给人带来一点不便,知识分子居然容忍这样的事在眼前发生。从这一点来说,可以说是对人类的一种批判,是在会心而笑的过程中完成的批判,这是幽默的特殊功能:即使是对你的批判,也能让你笑着、舒舒服服地接受。

所以说这样的幽默是一种文明的熏陶。

《猫的故事》:对人类虐待生命的批判

文章最有特点的地方,还在最后一段。作者发现“书架上有呼噜呼噜的声音。怎么猫找到了这个地方来酣睡?我搬了高凳爬上去窥视,吓我一大跳,原来是那只瘦猫拥着四只小猫在喂奶!”这时作者觉悟了:

在车船上遇到有妇人生产,照例被视为喜事,母子好像都可以享受好多的优待。我的书房里如今喜事临门,而且一胎四个,原来的一腔怒火消去了不少。天地之大德曰生,这道理本该普及于一切有情。猫为了她的四只小猫,不顾一切地冒着危险回来喂奶,伟大的母爱实在是无以复加!

这一段本来是卒章显志,文章完全可以结束了。但是作者没有满足,接下去的一笔才是神来之笔:

猫的秘密被我发现,感觉安全受了威胁,一夜的工夫她把四只小猫都叼离书房,不知运到什么地方去了。

在觉悟以后,本来可以弥补的,可是却留下了遗憾,这是感情的又一波澜。文章结束了,感情却是余波未尽。这是一种不结束的结束,令人掩卷沉思。这里的文字非常平实,没有多少形容却蕴藏着比一般的感叹和渲染还要强烈的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笔写得很平淡,不像前面那样妙语如珠。但是对于全文来说,其价值至少有两个方面:第一,增加了文章的思想深度。人对动物的侵害,已经成习惯,即使觉悟了以后,往往成为已经永远无法弥补的过失。第二,全文的风格是幽默、轻松的,但到了最后,却来一笔沉重的忏悔。从文章的情绪来看,这一笔和前面的幽默形成对比的抒情。有了这一笔,文章的情绪显得更加深邃,结构显得更加丰富。

对生命的珍惜是无声的,情感的伤害是隐性的,有些错误不可弥补。对缺乏文明修养的人来说,对这样的事情难以反思,只有高度文明、感觉十分细腻的人,对生活的真谛才能有这样精致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