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岛:寻找隐者的隐者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2 15:36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巧妙之处在于,原本应该是好几个回合的对话,被极度精简成二十个字,但意思却表达得清晰准确。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按照诗意来看,诗人至少问了三个问题:师父在不在?师父去干什么?师父在哪里采药?但这些在诗里并没有直接出现,而是通过童子的回答巧妙地透露了出来。

很多人喜欢这首诗,还因为它的意境深远:诗人要找的朋友就在山里,可是却偏偏神龙见首不见尾,既让人心存希望,同时又恍然若失。

贾岛的诗,特点就是用词精雕细琢。他甚至还写过一首《题诗后》,来形容自己作诗的辛苦—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苦思冥想三年,才得到两句好诗,吟唱出来把自己都感动得热泪横流。如果这样还不能被知音欣赏,我就只好回老家休息,再也不作诗了。”

很多人认为,贾岛和孟郊的作品,都有个不好的现象,就是“有句无篇”。也就是说,单拿出来一两句写得很好,但整篇作品水平却很一般。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和创作习惯有很大关系。他们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一两句佳句上,然后再配上首尾,凑成一篇完整的诗。

贾岛在《题诗后》里提到的这两句诗是“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就是“有句无篇”的一个典型代表,出自《送无可上人》,大家感受一下—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zhǔ)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还有首《题李凝幽居》同样被认为是“有句无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起来看一下—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闲居的地方没什么邻居,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园子。归鸟在池塘边的树上歇息,月光下只听到僧人的敲门声。过了小桥,依然是郊野的风景,云彩似乎生根于这里,动一动石头就会摇动云根;我此次离去不会食言,不久后还要回来和你一起隐居。”

贾岛:寻找隐者的隐者

“推敲”何必太执着

说到作诗的认真“推敲”,有个“推敲”的故事,就是从贾岛这里来的。

想当年,贾岛曾经当过几年和尚,法号“无本”。有一次,他在访友途中想出一句“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过了一会儿,又觉得改成“僧敲月下门”似乎更好。想来想去,到底“敲”好还是“推”好,一时拿不定主意。

于是,大街上的很多人都看到了奇特的一幕:一个目光呆滞的和尚骑在驴背上,手里反复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上去就像个傻子。

只顾“推敲”,不好好看路,结果就出了交通事故无本和尚的驴径直冲进了京兆尹韩愈的队伍。还好韩愈没什么官架子,也是个文化人,问清楚原委后,不仅没追究他的责任,还很认真地跟他一起探讨了起来。最后两人达成共识:“敲”比“推”好!

因祸得福,无本和尚从此和韩愈、孟郊等人成了诗友。不久之后,他在大家的劝说下还了俗,恢复了本名贾岛。

故事是不错,可惜有个破绽韩愈认识贾岛的时间很早,但他直到去世前一年才担任京兆尹。贾岛如果骑驴冲撞“京兆尹韩愈”,得穿越到十几年之后才行。

不过贾岛和韩愈、孟郊确实是非常亲密的诗友,贾岛在三十二岁时来到长安,和韩愈等人相识,那一年,韩愈五十三岁、孟郊六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