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黄河"与"黄沙"之争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2 14:51

“旗亭画壁”的故事里提到了王之涣的《凉州词》,这首诗描写的边境风光,广阔而又荒凉,孤独中又有自豪,不仅是边塞诗的最佳代表作,也代表了盛唐诗人的豪迈心情。

细心的读者也许注意到了,第一句“黄沙直上白云间”里的“黄沙”似乎有点问题,现在的很多版本里,说的可都是“黄河”。

凉州就是现在的甘肃省武威市。也有人认为,凉州这个地方又没有黄河,怎么能说是“黄河远上白云间”呢,还是“黄沙”更符合实际。

虽然只是一字之差,描写的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景。不过,到底是“黄沙”还是“黄河”,其实也不好分个对错。因为虽然标题里有个“凉州”,但内容并不一定和凉州有关。

这就要提到“凉州词”这个标题的来历。

王之涣:"黄河"与"黄沙"之争

大唐开元年间,有位叫郭知运的将军担任陇右节度使,主要负责大唐和吐蕃边境的安全。

郭知运的老家瓜州,现在甘肃省酒泉市境内。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甘肃大汉,郭知运对西北边境的情况很熟悉,再加上他有勇有谋,书上说他“身高七尺,猿臂虎口,强健勇敢,善于射箭,颇有胆略”。所以他出任陇右节度使的这几年里,吐蕃人基本没占到任何便宜,对他是又恨又怕。

作战之余,郭知运还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音乐爱好者唐玄宗。玄宗交给乐师重新谱曲,并以这些曲谱的出处来命名。陇右节度使的驻地是凉州,因而郭知运进献的曲谱就被命名为《凉州词》。

所以,《凉州词》只是个曲谱名,跟内容没什么关系。王之涣虽然写了首《凉州词》,但不见得真的是写凉州,更不一定非得到过凉州。

“黄沙”还是“黄河”之争,看来暂时也争不出个结果来,怎么理解都算对。不过这首诗的后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还有下文。

一千多年之后,大清名将左宗棠来到西北,从外国侵略者手中收复了新疆的伊犁等地。由于部下的湘兵不适应西北的干燥气候,左宗棠下令在沿途种了很多杨树、柳树和沙枣树,一来防风固沙,二来利于行人避凉。据记载,仅在甘肃境内种的树就将近三十万株,形成连绵千里的塞外绿色奇观。后人为了纪念左宗棠收复失地的功绩,把这些树尊称为“左公柳”。

左宗棠部下有位名叫杨昌浚的幕僚,当他看到沿途的杨柳时,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吟诗一首:“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