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遭遇乱世,因祸得福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2 15:09

安史之乱是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点,很多诗人的命运也因此发生巨变—李白差点被杀头、杜甫后半生颠沛流离、王维背了个“伪官”的骂名、王昌龄莫名其妙送了命,都和安史之乱有关。

但对于高适来说,如果没有安史之乱,他可能最多也就是个军中的小吏。这么看起来,倒像是因祸得福。

不,“因祸得福”还不足以形容他此后的经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可能更贴切。

这次“大难”,就是公元756年,以唐军惨败而告终的潼关保卫战。

潼关位于现在的陕西省潼关县境内,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是关中地区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遥想当年,隋末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也曾在潼关面临生死抉择:拿下潼关,就可以控制关中平原,在经济和军事两方面都占据有利形势;反之,则被隋军前后夹击,凶多吉少。

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了,唐军成功攻克潼关,又占领长安、统一天下,大隋的唐公李渊也升级成了唐高祖。

而高适遇到的情形和当年相似,只不过唐军变成了防守方。镇守潼关的主将,正是高适的老上级、西北名将哥舒翰。

高适:遭遇乱世,因祸得福

在此之前,安禄山的叛军已经攻陷了东都洛阳,而潼关就是洛阳和长安之间最重要的一道防线。如果叛军拿下潼关,大唐很可能就像当年的大隋一样被灭国。

形势虽然危险,但正向着对唐军有利的方向发展—两位名将郭子仪、李光弼已经在北方集结大军,准备直抄安禄山范阳老巢;哥舒翰的任务,就是死守潼关,尽可能久地拖住叛军主力。

然而唐玄宗的疑心病一犯再犯,他听信谗言,以为进攻潼关的叛军实力有限,哥舒翰拒不出战是别有用心。无奈之下,哥舒翰痛哭一场,率众大举出关。

不出哥舒翰所料,唐军这一出击,果然上了对方的大当。叛军假装败走,把唐军引到地势险要处,先是滚石檑木当头猛砸,接下来又前后包抄进行夹击。叛军还用草车放火制造混乱,把战场变成了人间地狱。唐军狼狈不堪,只能抱头鼠窜,退守潼关。

为了阻止叛军骑兵冲击,唐军事先在潼关城下挖了三道壕沟,每一道都宽两丈、深一丈。没想到唐军在黑暗中败退下来,自己前赴后继地栽进了沟里,等到叛军追到,壕沟已被尸体填平。

这场惨败,唐军主将哥舒翰被擒,二十万唐军只有八千人逃生。高适就是这八千人之一,侥幸捡回一条性命。

高适人生的上升通道正是从此时开启—从潼关逃回长安不久,又随唐玄宗从长安出逃,在途中分析潼关失守的诸多因素,获得了玄宗的信任;到达四川后,玄宗计划派几个儿子分镇天下,高适曾经极力劝阻。这件事后来传到唐肃宗耳中,又为他加分不少。

没多久,高适就得到了肃宗重用,以节度使的身份去平定“永王之乱”。

唐朝高官里有很多著名诗人,比如张九龄、元稹、李绅;但反过来说,先以诗人闻名,后来又做到高官的就不多,高适是个很特别的例子,也算是“乱世出英雄”的另一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