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祭十二郎文》原文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4 04:05

祭十二郎文原文

祭十二郎文

唐·韩愈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与相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致斯乎?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韩愈《祭十二郎文》原文赏析

祭十二郎文赏析

十二郎,韩家大家庭内男孩子的排行,第十二个名叫韩老成,韩愈的侄儿,叔侄年龄相近,患难中一同长大。

韩愈的原籍有好几个说法,大概他在河南出生,他的祖先曾在今天的河北省昌黎县居住,他家住在今天河南的孟州。孟州市在河南西北部黄河边上,八仙之一的韩湘子,晋代著名的美男子潘安,都是孟州人。

韩愈晚年任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死后称韩文公。唐代大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合称“韩柳”。所谓古文运动是提倡春秋秦汉时代古朴的散文,抵制自魏晋以来流行的骈俪。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

韩愈有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韩弇。名字都是人字头,寓有出人头地之意。他叫“愈”,意思是胜过他人。字“退之”,据说是受了太太劝告,让人一步,缓和一下。

韩愈出生未久,母亲就去世了,三岁,父亲也去世了,受大哥韩会抚育,大哥在京师、韶州等地做官,都带着他。十二郎韩老成是二哥韩介的儿子,过继给大哥韩会,同由大嫂郑氏抚养,叔侄的感情胜过亲兄弟。韩会病逝广东韶州,韩愈随大嫂郑氏护丧返回河南。后又避难安徽宣城,据说“八仙”中著名的韩湘子即是十二郎韩老成的孩子。

韩愈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第四次才考中进士。然后再参加吏部的考试,三次都没考取,没有任用资格,得不到官职。三次上书宰相,希望得到荐举,没有回音。第四次考试通过吏部的铨选,做了“国子监”的博士。国子监是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博士是学官,官位不高,但是可以在京师广授门徒,凡是他的学生,人称韩门弟子,在社会上有相当的影响力。当然,学生要交学费,韩愈的经济情形大为改善。

后来晋升为监察御史,因上书陈述天旱人饥,批评时政,贬为连州阳山令。这一年侄子韩老成去世,写《祭十二郎文》。回京后在教育、编修、考试及秘书部门担任重要职务,升刑部侍郎。又因力谏唐宪宗“迎佛骨”而获罪,贬潮州刺史。

唐穆宗即位后召回韩愈,担任国子监的首长,称为祭酒,转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等职,五十七岁病逝。

韩愈《祭十二郎文》原文赏析

韩愈名气大,文章好,富贵人家常来求他为先人撰墓志铭。只要能送上很高的稿费,韩愈一律答应。留下的记载有“受马一匹,并鞍、衔及白玉腰带一条”、“绢五百匹”。查资料,绢五百匹值四百贯钱,而韩愈在某一时期的月薪只有二十五贯钱。墓志铭总是赞美死者,人情应酬不能尽免,怎可拿来当生意做?当时人称为“谀墓”之作,对韩愈很有意见。

年、月、日,季父小叔叔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含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这个季节羞馐,美食之奠祭品,告汝十二郎之灵:

祭文一般格式,先说明致祭的时间,通常事先把祭文写好,日期空在那里,使用时再填上。韩愈祭十二郎,时在德宗贞元十九年五月二十六日。

祭文开头要交待事情:致祭日期,祭者,被祭者,以及两者的关系。

季父,兄弟排行,伯仲叔季,长兄称为“伯”,次兄称为“仲”,其次都称为“叔”,年纪最小的弟弟称为“季”。韩愈上有三兄,所以是季父。

建中,韩愈派去致祭的代表。远具,点出距离。韩在长安,十二郎死于安徽宣城。致祭者就地准备新鲜果菜。

呜呼!叹词吾少孤无父,及长,不省xǐng知所怙父亲,惟兄嫂是依。

祭文通常先以叹词表示悲伤。韩愈三岁丧父,无父曰孤,无母曰哀,父母俱亡称孤哀子。也有人说,韩愈出生后母亲先过世,三岁时再失去父亲,“少孤”是说从小就是无父无母的孤儿。

怙,依靠。《诗经》有“无父何怙”,因此丧父叫失怙(丧母叫失恃)。“所怙”,指父亲,“不省所怙”,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样子。

“兄嫂”,大哥韩会夫妇,十二郎的继父继母。

中年,兄殁死亡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大哥韩会贬广东韶州,以四十二岁病逝任所。大嫂带着两个孩子扶柩由广东归河南河阳,韩愈约十一岁。河阳,韩家祖坟所在。

中国传统,人死在异乡,他的家属总要把遗体运回来和祖先葬在一起,灵魂还乡,不会漂流在外成为孤魂野鬼。当年交通困难,中国的面积又大,这件事谈何容易,以致传说巫师可以赶着尸体走路,把死者送回老家,这当然不是事实,但是反映了社会的需要。韩会死在广东,韩大嫂带着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和灵柩回河南,在当时是了不起的德行。

关于韩愈在某一年龄遭遇了某件事故,各家的说法往往相差一岁。例如大哥韩会病逝广东,有人说韩愈十二岁,有人说十一岁。以下有许多地方都是如此,也许是推断年龄时有人用虚岁、有人用实岁?我们“化读”,未作考证,但仍然注明年龄,帮助读者了解情况。

既后来又与汝就食谋生江南,零丁孤单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江南,安徽宣城,韩家有一点产业,避兵乱到宣城居住。韩愈约十三岁至十九岁。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去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韩愈三个哥哥都死得早,古人因医药卫生落后,死亡率高。韩老成叫十二郎,韩愈叫韩十八,都是同一个祖父的堂兄弟排行,可以看出生育率高。虽然兄弟多,现在孙子一辈只剩下韩老成,儿子一辈只剩下韩愈,也可看出死亡率高,生生死死,都是家难。“零丁孤苦”固然难过,形成“零丁孤苦”的过程更难过。今人写白话文,大概会把这个“过程”写出来。因为今天的读者匆忙粗心,你留白,他多半体会不出来。

以上一步一步写家世,由难,到更难,到最难,层层迭高,步步加深。这种写法也常在白话文学作品中出现,例如冷、更冷、冻僵,或者饿、更饿、饿昏。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代,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借着回味,概括以上对零丁孤苦的缕述,作者的回味也是读者的回味,如作者不回味,读者可能无暇回味。尤其读今天的白话文学和读文言的古典作品不同,今天的作品,大概无缘使读者沉吟咀嚼,如何巧妙地引诱读者反复品味,他们更要讲求。

幼时不知道大嫂的悲,可悲。现在知道了,是悲上加悲。正如当时不知道危险,事后想想更危险。安徒生写《卖火柴的小女孩》,女孩在冻死之前忽然觉得不冷了,接着她就冻死了!更撞击人心。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二十三岁,而归视汝。又四年二十七岁,吾往河阳省xǐng坟墓扫墓,遇汝从嫂丧大嫂去世来葬。又二年二十九岁,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今河南开封,汝来省xǐng吾,止停留一岁,请归取其孥妻子。明年,丞相薨hōng去世,吾去离开汴州,汝不果实现来。是年,吾佐戎军中幕僚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跟着我于东徐州在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河阳在西归,将成家安家而致接汝。呜呼!孰谓汝遽忽然去离开吾而殁去世乎!

韩愈二十七岁时大嫂去世,服丧一年。古人认为“叔嫂无亲”,本不服丧,韩愈因大嫂有养育之恩,服叔伯之丧。

这一段时期,韩愈的工作极不安定。到河南做节度使董晋的幕僚,董晋做过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韩愈称他董丞相。可是董晋死了。古时诸侯死,叫做薨,唐代二品以上官员死了,也叫薨。韩愈护送董晋的灵柩往洛阳,然后到徐州做节度使张建封的幕僚,不久张建封也死了,韩愈又离开徐州。韩愈想把十二郎接来同住,没能办到。

这一段,韩愈虽然写得简略,我们不用看地图,也能感受他的奔波。

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寄居京师京城,以求斗斛hú十斗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shèng大国之公相高官,吾不以一日辍chuò中断汝而就接受也!

十二郎死时韩愈三十六岁。叔侄三别三会,永别暂会,写得很动人。

去年,孟东野诗人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不清楚,而发苍苍银白色,而齿牙动摇。念诸父父亲一辈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哀愁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早死而病者全乎!

孟东野即孟郊,《古文观止》有韩愈《送孟东野序》。当时孟郊往江苏溧阳任职,十二郎住安徽宣城,两地不远,韩愈在京师托孟郊就近带信。

韩愈写这篇祭文的时候三十六岁,所以说年未四十。

呜呼!其信然邪耶?其梦邪耶?其传之非其真邪耶?

根据上面的推理,韩愈怀疑死讯也许是误传,也许是他做噩梦,连设三问,不甘接受事实,写得好。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后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受其泽德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

化身为二,互相驳难,看似说理,其实是抒情,这是“判断语言之抒情使用”,特别适合长于说理、短于抒情的作家。论者指出这篇祭文虽抒情而能“气势磅礴雄放”,语言的运用是主要因素。

大哥韩会的文章道德都不错,做官也正派,依中国传统的说法,这样的人会留下某种无形的、有益于世人的东西,他的子女首先承受。韩愈根据此一信念,质疑十二郎的死讯。

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

韩愈手中有孟东野的信,有耿兰的家报,都说十二郎死了,事实俱在,推翻刚才的质疑。

以上三段,说了等于没说。叙事不可如此,抒情往往如此,说个比喻,这不是走路,而是舞蹈,论者认为此文“徘徊悱恻”,指的就是这一特色。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继承家业其家者,不克能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真的难测,而神者诚真的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七个问号之后,四个惊叹号,承认事实,但是他认为无法解释。

天道——天如何运作?

天意——天要我们怎么做?

韩愈《祭十二郎文》原文赏析

我们读《古文观止》,王安石在《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里,柳宗元在他的柳州游记里,都曾提出来同样的问题。他们都受儒家的教育,依儒家的理念,这样的事情不该发生,怎么发生了?儒家的答案是“不知道”。这是儒家的极限,也是儒家对中国人的心灵不能充分照顾之处,有待宗教补足。

就文论文,正因为没有顺畅的出口,情感这才激荡不平,文章这才波澜横生。所以作家常常提出问题而不解决问题。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更衰,志气日益更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几何,若干,多少。此处表示少,不久。

寻找解脱,更见悲怆。

汝之子始才十岁,吾之子始才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携、抱者,又可冀希望其成立邪耶?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实际上并未找到解脱,用上一代的经验推测,下一代的未来可能是上一代悲剧之重演。连用两句“呜呼哀哉”,最沉痛的表示。

汝去年书云:“比近来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厉害。”吾曰:“是这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yǔn丧失其生乎?抑或者别有疾而致斯如此乎?

结论本可使思考停止,但情感压倒理智,继续推动思考。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再寻破绽,疑团仍未尽释,但已不能推翻事实。

一路写来,不断提出问题,寻找答案,推翻答案,彷徨疑惑。结论不是容易形成的,形成后,不是容易接受的,不甘心罢休,但不是容易推翻的。就像失眠的人,翻过去,睡不着,翻过来,还是睡不着,所谓愁思百结,回肠九转,生动地展现出来。这种“辗转反侧”的写法,我们写白话文也可以使用。同时可以体悟,成语并非陈腔滥调而已,我们可以如此寻找它“未生之前”的面目,找出它的生动和丰富。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慰问汝之孤儿子与汝之乳母。彼有食生活费用可守以待终丧丧期满,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顺便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墓地,然后惟其所愿。

处理后事,使死者瞑目。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殓,把死者放入棺内不凭站在旁边看着其棺,窆biǎn下葬不临其穴放棺材的坑,吾行行为负对不起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会,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彼苍者天,曷何其有极悲伤终止!

接受事实以后,内疚一次集中说出,十一个“不”字,句法排山倒海。虽能使死者瞑目,不能使自己心安,情极深。

影与形依,一虚一实,魂梦相接,一实一虚,虚实与共。

有人认为韩愈有些话说得太重了!我们也许可以解释,韩愈对父母、对养父母、对兄弟之情集于十二郎一身,形成一种综合的感情。报十二郎即报兄嫂,报兄嫂即报父母。这样当然超越叔侄。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水颍水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希望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等年龄到其嫁。如此而已。

伊、颍,两条河,都在河南。靠近韩愈故乡。

“无意于人世”,无热情理想目标,退出人生舞台。把十二郎当作人生最大的意义,一个代表两代家族的符号。

“吾子与汝子”,“吾女与汝女”,并举,不分彼此。联系童年相依之情。

养儿期望高,把握小,所以说“幸其成”。养女期望不高,把握大,所以说“待其嫁”,用字寓意不同。

据说八仙中的韩湘子就是十二郎的儿子。

韩愈三十六岁作祭文,五十七岁因病辞官,当年就死了,可以说人在宦海,死而后已,并没有“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人在情感热烈时常常说他做不到的事,他自己以为可以为他做任何事。“从来山海是虚盟”!他并没有说谎,他的话出自内心,只是“诚”和“信”分开了。政客“在竞选时说他该做的事,当选后做他能做的事”,两者中间往往有很大的差距,其实不仅政客如此。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耶?其不知也邪耶?呜呼哀哉!尚飨!

希望死者有知,假设死者有知。祭神“如”神在,自己也知道未必。

如有知,没说出来的你也知道,如无知,说出来的也白说。极无奈。

“尚飨”,祭文的结语,希望被祭者享用祭品,不能确定有神,不愿承认无神。

一般祭文用韵文,但韩愈写《祭十二郎文》用散文,获大成功。与李密的《陈情表》、诸葛亮的《出师表》并列为中国三大抒情文之一。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引用安子顺之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

韩愈主张文以载道,以文学为宣传车。韩愈的文章今天仍然列为经典,主要原因还是他写得好,后世对他的要求是艺术的、文学的。至于他说什么,他载的道,到今天已不重要。他“谀墓”有时候也写得很好,有文学价值。死者是否像他说的那样好,现在没人计较。

更多韩愈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