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诗得名的古诗故事,(唐)郑谷《鹧鸪》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1 19:06

关于因诗得名唐诗

鹧鸪

唐·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伴湘江畔,苦竹丛深春日西。

因诗得名的古诗故事,(唐)郑谷《鹧鸪》赏析

诗歌赏析

这首诗所描写的鹧鸪是一种鸟类,主要生活在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其鸣声为“钩辀格磔”,古人认为其声近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的哀怨情

郑谷这首诗咏鹧鸪并不重形似,而着力于表现鹧鸪的神韵。诗歌的开篇即写鹧鸪的习性和形貌。崔豹在《古今注》中记载,鹧鸪惧怕寒凉,很少在早晚活动。诗人在第一句“暖戏烟芜锦翼齐”中用一个“暖”字,便把鹧鸪怕寒的习性表现出来。“锦翼”二字,描绘了鹧鸪翅膀羽毛斑斓炫目的特点。“品流应得近山鸡”写出在郑谷的眼中,鹧鸪艳丽动人的外观可以和美丽的山鸡媲美。在写法上,诗人精简笔墨,并没有对鹧鸪的外貌作工笔细描,而是将其与山鸡比较,留给读者想象空间,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诗人在之后的几联中都侧重于表现鹧鸪的鸣声,并着意体现鹧鸪叫声中包含的哀怨凄切的情韵。“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中的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殉情,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洞庭一带,也是当年屈原流落之地,因而往往引出迁客流人的羁旅愁怀。以“雨昏”“花落”进一步点出时节为晚春,时间为黄昏,气象为飘雨纷纷,通过环境描写,加强了整体意境的伤感凄迷,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过”和“啼”二字,使鹧鸪与画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鹧鸪之声和征人之情,自然交融在一起。沈德潜赞叹地说:“咏物诗刻露不如神韵,三四语胜于‘钩辀格磔’也。诗家称郑鹧鸪以此。”(《唐诗别裁集》卷十六)正道出了郑谷凭这两句诗成名的奥秘。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两句描写的则是游子佳人听闻鹧鸪鸣叫时的动作、神态。这两句看似是从鹧鸪转而写人,实际不离鹧鸪之声,承接相当巧妙。“游子乍闻征袖湿”与“佳人才唱翠眉低”,都是承上句中鹧鸪之“啼”而来。通过游子和佳人的动作、神态,写出了人物内心凄苦、悲哀的情感,句中“乍”“才”二字更是将游子、佳人内心的愁苦鲜明地表现出来。在这里,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这两句虽然没有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内心情感进行直接描写,但人物的心情却呼之欲出,富有想象吟味的艺术空间。

最后一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将描写的对象重新拉回到鹧鸪,“湘江阔”“日向西”的环境描写越发表现出环境的空阔幽冷,使鹧鸪之声越发凄唳。“苦竹”点出一个“苦”字,实际上正是整首诗情感的核心。该诗终篇宕出远神,言虽尽而意无穷,透出诗人那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清人金圣叹在《圣叹选批唐才子诗》中评价这首诗的末句“深得比兴之遗”,这是很有见地的。诗人在这首诗的构思上牢牢把握住人和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系,将鹧鸪的鸣叫和人的情感融为一体,表面上咏鹧鸪,实则重在表现神韵,难怪世人以“警绝”二字誉之。

因诗得名的古诗故事,(唐)郑谷《鹧鸪》赏析

作者介绍

郑谷(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人(今江西宜春市)。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棠、张乔等唱和往还,号称“咸通十哲”。有诗集《云台编》。

因诗得名的古诗故事,(唐)郑谷《鹧鸪》赏析

“因诗得名”的故事

郑谷是晚唐一位重要的诗人。他曾经是诗坛的领袖,和许棠、喻坦之、任涛、温宪、李昌符、张乔、周繇、张蠙、李栖远等人被称为“咸通十哲”。郑谷就是因为这首《鹧鸪》而得名,当时人称郑鹧鸪。除此之外,他还有一首关于鹧鸪的名诗《侯家鹧鸪》:“江天梅雨湿江蓠,到处烟香是此时。苦竹岭无归去日,海棠花落旧栖枝。春宵思极兰灯暗,晓月啼多锦幕垂。唯有佳人忆南国,殷勤为尔唱愁词。”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