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吏》古诗翻译赏析-杜甫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3 13:36

潼关吏原文

潼关吏

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译文】

士卒们实在辛苦,在潼关道上辛勤修筑工事。大小城墙坚固得比铁板还硬,都有万丈高。请问潼关吏:你们修筑城池是为了防备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军吗?官吏请我下马参观他们的城池,指着一座座山介绍道:“潼关地势极高,堪与天上的白云相连,也非常险要,连鸟都飞不过去。倘若叛军入侵,我们只要在此死守,就不必担心长安的安全。你看潼关最险要之地,只能容纳一人一车通过,长戟根本无法舞动,我们一个人就可挡住千军万马。”我说:“哎呀!还请务必谨慎,桃林塞(潼关古称)那一役,哥舒翰曾经在此掉进敌人的陷阱,使得百万大军遭水淹。一定要叮嘱守关兵将,谨记哥舒翰的教训,千万别重蹈覆辙。”

《潼关吏》古诗翻译赏析-杜甫作品

潼关吏赏析

乾元二年(759)春,杜甫离开长安,赶赴华州。走到潼关时,恰逢唐军将与安史叛军进行一场恶战。当时唐军形势不妙,自相州战败后,叛军步步紧逼,直至洛阳。若叛军拿下洛阳,必将西攻长安,而潼关则是长安和关中地区的屏障,因此必有一场恶战。诗人见此情势,又生慨叹,遂写下此诗。

前四句总述了当时潼关的筑防情况:有数不清的士兵正在漫长的潼关道上不辞辛苦地修筑着防御工事。放眼望去,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上修筑的城墙林立,雄浑威武,异常坚固。“草草”,形容劳役艰辛,与前面的“何”字构成一句感叹,表达了诗人此时无限赞叹之情。

从“借问潼关吏”到“万古用一夫”,共十二句,是诗人与潼关吏的一番对白。胡,指安史叛军。因三年前潼关失守过一次,所以,诗人用一“还”字来带出此事,以引起人们对此时潼关防御能力的关心。“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是说那潼关吏要诗人下马亲自看一下潼关的防御工事。这句叙述插在潼关吏的答话之前颇有深意。寥寥数语便将潼关吏信心十足的情态生动地刻画出来。之后他才作出解释:“峰峦之上的战格与天地相连,飞鸟都难以逾越。险要之处,更是只容单车通过。这样的阵势,又何须再担心长安的安危呢?”轻松的语调、十足的信心,反映出守关将士高昂的斗志。

听完潼关吏的话,诗人又是一番慨叹。究其因,是诗人想起了前车之鉴:三年前,潼关正面临安禄山的进攻。当时的将领哥舒翰打算坚守城门,但因为杨国忠从中作梗,怂恿玄宗派宦官前来督战。这种情况下,哥舒翰被迫应战,结果一败涂地。所以诗人善意地提醒潼关吏,要吸取教训,不要再重蹈覆辙。

《潼关吏》古诗翻译赏析-杜甫作品

【诗人名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今湖北襄樊)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早年曾游历南方的吴越、北方的齐赵等地,期间举进士不第。三十五岁时,杜甫到长安求官,仕进无门,十年困顿之后,终做得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前去投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幸得脱险,潜逃至灵武,着麻鞋见天子,被任命为左拾遗。后为救房琯而上疏,结果得罪权贵,贬为华州司功参军。随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于成都浣花草堂。剑南节度使严武镇守蜀地时,杜甫任严武幕中检校工部员外郎,翌年移居夔州。后举家出蜀,漂泊于鄂湘,卒于贫病。

《潼关吏》古诗翻译赏析-杜甫作品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