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原文翻译赏析-许浑-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作品体裁:五言律诗 时间:2024-02-06 06:09

唐诗三百首第147首许浑的《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五卷五言律诗。此诗写诗人赴京述职考选,将近都城时登楼远眺的景色。先写近景,时届深秋,残云疏雨中落叶萧萧,苍凉而寥落,遍地红叶,添加了一抹哀丽。再写远眺,太华、中条二山横空连绵,云雾缭绕,绿树苍莽,黄河汹涌,涛声拍岸,向海奔腾而去,山长水阔,有声有色,描绘出苍茫雄浑的山河图。尾联述志,“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的心境为此诗诗旨,反映诗人以山野独善为初志,出仕任职时亦常怀归田之心。此诗格调豪丽,境界高远,为晚唐诗中的佳作。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作品原文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原文翻译赏析-许浑-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译文注释

译文一

晚风吹得树上的红叶萧萧,在潼关长亭畅饮美酒一瓢。

朵朵残云飞向高高太华山,疏雨点点在中条山上飞飘。

苍翠的树色随着关城远去,奔腾的黄河远远汇入海潮。

大约帝都长安明日就可到,可是今夜里我还梦到渔樵。

译文二

晚间的红叶萧萧响起,我在长亭之上端起一瓢酒来。只见残破的浮云仿佛返回华山,稀疏的雨滴经过了中条山。无边树木随着关隘一起远去,黄河滔滔,水声遥遥地冲向东海。明天就能到达长安了吧,但我却仍然梦见那渔人、樵夫的悠闲生涯。

注释

赴阙:即上京,阙即宫阙。

潼关驿楼:潼关在今天陕西省的潼关县,是长安东面的重要关隘。驿楼即驿站之楼。

太华(huà):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内。

中条:即中条山,一名雷首山,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因山形狭长,又位于太行山和太华山之间,故有此名。

迥:远。

帝乡:即京都,指长安。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原文翻译赏析-许浑-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作品鉴赏

赏析一

后人点评:

清人陆次云:仲晦如此诗,虽与刘文房分据“长城”可也,何拙鲁?若陈后山者,亦复疵之太过。(《唐诗善鸣集》卷上)

本诗为诗人赴京求仕途中有感而作。诗中描写了诗人在潼关驿楼眺望所见山野疏朗萧索的秋日暮色,抒写了诗人虽来京求仕,但仍留恋乡居隐逸生活的心理,表现了诗人茫然的思绪和隐微的愁情。阙,宫阙,这里指都城长安。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驿楼,供朝廷官吏旅宿的驿站。

首联以简练的笔墨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红叶晚萧萧”,写景之中透露出一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叙事之中传出客子的旅途况味。本诗诗题一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这个背景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诗人为什么在长亭送别、借酒浇愁。颔联和颈联四句笔势急转,诗人大笔勾画潼关的典型风物,笔法雄浑苍茫。诗人极目远眺:南面是巍峨高峻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是苍翠起伏的中条山。残云隐匿在华山山洞中,表示天将放晴;疏雨乍过中条山,空气清新。诗人以“残云归”一语来点染华山,又以“疏雨过”来形容中条山,如此一来,华山和中条山的景色就不是静景而是动景。诗人化静为动的书写,让浩渺无边的沉寂中现出了一抹灵动。接着,诗人收回目光,又望见苍茫树色随关城渐渐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出,在潼关外急转直下,径向三门峡翻滚而去,呼啸着流入渤海。“河声入海”后诗人用一个“遥”字,使黄河更显气势。诗人居高远望,眼见树色苍茫,耳听波涛汹涌,感受自然真切异常。两联四句景句,如巨鳌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画蛇添足、臃肿累赘之嫌。

依常理,诗人此时距长安只剩一天路程。即将进入帝京,诗人本应对那繁华都市满怀幻想,可他却“犹自梦渔樵”--还是想念家乡的渔樵生活,令人大感意外。实际上,诗人恰恰是以这句话含蓄委婉地表示出了他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以及对隐居生活的热爱。

赏析二

这是作者在赴京求仕途中有感而作的一首诗。诗中描写了在潼关驿楼所见到的景物。残云飘向太华,疏雨洒向中条,绿树丛丛随着城关回转,河水不远千里汇入大海,描绘了一幅辽阔旷远的山河图。其中蕴含着作者茫然的思绪,隐含着愁情。结尾一联则直接倾吐自己的矛盾心情,明日就要到达京城,但自己仍然倾慕乡居生活。这种矛盾心理正是作者对着潼关山色心绪茫然的原因。

《宣和书谱》评:“浑作诗似杜牧,俊逸不及而美丽过之。”周咏棠《唐贤小三昧集续集》称其律诗“格律匀称,工夫极细”。

赏析三

前人解此诗,认为是许浑任润州司马前,赴长安等待选官,途经潼关时所作。我们注意到首联写“长亭酒一瓢”,古时大道旁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作为旅客休歇之用,虽然和驿站的功能有所重合,但终究不是同一类设施,题既言“驿楼”,诗中又写“长亭”,未免有矛盾之嫌。况且,长亭向来给人以送别的意象,而诗人此番是自己入京,也似与送别无涉。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需要了解到,此诗的题目还有一种说法,乃《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魏扶字相之,一度做到宰相。将两题结合起来,此诗的背景、来由也就清楚了,想必是许浑入京选官,走到潼关的时候,正赶上魏扶离京返乡,于是便在长亭设宴为其饯别,事后,诗人回到寄宿的驿站,一路归来,成句已然在胸,于是就题写在驿站墙壁上。

全诗的氛围豪阔大气,但豪阔中又寄托着淡淡的忧思,忧思后又隐含着矫然不群的傲气。首联点明时间、季节,是在秋季的夜晚,“红叶晚萧萧”,“萧萧”一词透露出少许悲凉之意,为何悲凉呢?因为“长亭酒一瓢”,才刚送别归来啊。颌、颈两联都写景,既云“驿楼”,想必这所驿站起码有两层建筑,登楼而望,视野非常开阔。诗人遥望着魏扶离去的方向,但见暮雨才收,所以说“残云”都涌向西面的华山去了,而“疏雨”刚从北面的中条山经过。周边密植树木,似乎与关隘凝成了一体,铺向暮色中的远方,而同时黄河奔涌的声音就在耳畔。此两联极浑厚,几有盛唐气象,重点就在于场景的阔大,北抵中条,西到华山,尽收诗人眼底,而黄河滔滔,其流东去,偏不言其流,却说水声也随之而去,直至根本望不见的海上。如此一来,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不仅仅是潼关周边,甚至不仅仅是中条山和华山之间的畿内地区,而简直扩展到整个中原。诗人似有胸怀天下之志,都在对景物的描摹中全盘托出。

尾联很值得咀嚼,诗人眼见即将入京待选,要重踏宦途,但他在梦中却仍然只见“渔樵”,也就是说他的心思仍在山水之间、隐者之乡。这不是简单的自诩高洁,更非实际上去当官而表面上却标榜自己无意功名,对照诗题《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便可得知,此间寄予着对魏扶的深深的同情。魏扶的生平,史无确载,但既云“东归”,可见是因事而去官返乡了,因此诗人在送别归来后即作此诗,意思是对魏扶说:“当不当官也无关紧要,我虽然此去长安,或能得官,其实我的心是跟你在一起的,我的心仍在山水之间啊。”

赏析四

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去长安的途中,经过潼关,他看到那里的山川壮美,景色秀丽,于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五律。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诗人开篇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点出了时间、地点及事件。秋日行旅图是这样的:秋日的红叶在傍晚显得萧瑟苍凉,诗人坐在长亭上独自饮酒。“萧萧”二字,透露出诗人丝丝凄凉的情绪。后一句用笔干净利落,叙述了诗人独饮的寂寞之感。

但诗人没有就此消沉。接下来的“残云”四句,荡开一笔,用雄健的笔力,勾勒了潼关周围苍茫雄浑的景色。诗人放眼远望,南面的华山上,“残云”归岫;北面,黄河对岸,连绵苍莽的中条山上,“疏雨”乍过。“残云”,表明天气将要转晴。中条山上疏雨乍过,给人一种雨过天晴后的清新感。“归”和“过”两个动词,就使静止的华山和中条山,显出了灵活的气息。

诗人将目光从远处收回来,只见近处:“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苍青的树色,随关城一直延伸到远方。关外的黄河从北面奔腾而来,在潼关外转向三门峡,波涛汹涌的江河水咆哮着涌入渤海。“遥”字,表现出了诗人站在高处远望细听的神态。这段描写绘声绘色,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写再有一天行程,诗人就到达长安了。按常理,第一次去长安的诗人心情应该很激动,也很期待,此时,他正应该想着到长安后的安排。但是却没有,他还在梦想着故乡的渔樵生活。这就含蓄地表露自己并非为追求功名利禄而来。最后写得委婉得体,自然流畅,而又出人意料,构思新颖,独具匠心。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原文翻译赏析-许浑-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作者简介

许浑(约791-约858)

字号:字用晦,一作仲晦

籍贯:润州丹阳(今属江苏)

作品风格:精密俊丽

诗人小传:

许浑(约791年~约858年),字用晦,一说字仲晦,祖籍安州安陆,寓居润州丹阳(即今天江苏省镇江市),晚唐著名诗人。他是武后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进士及第,先后任当涂、太平令,因病免。大中年间入为监察御史,因病乞归,后复出仕,任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转睦、郢二州刺史。晚年归润州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

许浑的诗作皆为近体,以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清人田雯《古欢堂集·杂著》中赞其“声律之熟,无如浑者”,同时元人方回《瀛奎律髓》却批评他“专对偶”、“工有余而味不足”。

更多许浑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