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潼关》原文赏析-峻德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5 03:21

望潼关原文

望潼关

峻德

立马风陵望汉关,三峰高出白云间。

西来一曲昆仑水,划断中条太华山。

望潼关赏析

峻德,在乾隆时举博学鸿词,曾奉命使秦(今陕西省)。此诗大概就是写于使秦途中,写诗人立马黄河风陵渡口,遥望关中山河的所见所感。

关中八百里秦川素来号称形胜之地,它拥崤函之固、雍州之地,故古人用“百二秦关”(意即秦地险固,二万人可挡百万大军)来称呼它,因此要写关中山河就离不开它的险峻。诗人是抓住了这一点的,开篇就用“立马风陵”(风陵渡,在今山西芮城县西南)来写出关中山河对他的引力:骑马昼夜兼程来到风陵渡口,扑入眼帘的是九折十八回的黄河和隔河可见的巍峨秦地关隘,盼望了多日的目的地终于就要到了,他止不住心中的惊喜而止住了马的前行,抬起头来遥望关中的山河。“望汉关”就是望潼关,潼关在汉以前称华阳,秦以前称桃林之塞,是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的要冲,历代皆为军事重镇。一个“汉关”,十分自然地唤起读者的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受。接下来,“三峰高出白云间”一句,将读者的这种感受更引向深入。“三峰”即华山三峰,这里代指华山。华山,是中国五岳中的“西岳”,素以高大险峻著称。写华山从何落笔?诗人在此只抓住其高大的特征进行描绘,说它高出白云,这是夸张,然而又并非夸张,华山确实很高,且加上诗人是隔河远眺,山峰高插入云,白云缭绕山间,这是每个望山观景的人都有的经验,所以这又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景象。读这一句,我们还会引起一些联想:秦始皇灭六国而统一天下之后,曾经凭借黄河华山天险,“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妄图做他万世之皇帝梦。自秦以后,历代封建帝王差不多都选中这里为帝都,无一不是看中了它的险要。然而,险不足恃。秦据崤函,终不免轵道之灾;唐守潼关,仍难逃安史之乱;马超占西凉,亦被曹操大破于潼关……潼关,不知经历了多少历史的风雨沧桑,也不知看过了多少改朝换代!因此,读过两句诗,不单单是领略到一种高大雄壮的景物之美,更重要的是能唤起我们一种深沉悲壮的历史美感。眼前的自然景物似乎反倒退居其后,看似写景,怀古咏史之意尽在不言之中。

后两句写黄河。李白云:“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乃着眼于它那奔腾咆哮,一往无前的气势。诗人笔下的黄河,则没有重蹈前人的窠臼,却以另外的面貌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尔雅》有“河出昆仑”的说法,昆仑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山”,说黄河是“昆仑水”,自然就带有一点神话色彩。正因为如此,它就具有一种鬼斧神工的超自然力,能够将大山一分为二变成眼前河东岸的中条山和河西岸的太华山,一个“划断”,显得是那么轻而易举,那么毫不费力,它既十分夸张地写出了大自然的神力,表现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雄伟气魄,也十分准确形象地描绘出两山隔河对峙、壁立陡峭的姿态。

这首诗写了华山的高峻和黄河的气魄,赞美了祖国关中山河的雄奇峻伟。诗人生当清代康乾盛世,这是一个生气蓬勃,各方面都很有作为的时代,江山一统,八方共域,黄河那种“划断中条太华山”的气魄,也可以说正是处在上升时期的封建统治者那种奋发向上的气魄,抑或是说诗人自己那种希望建功立业的气魄。全诗气韵沉雄,出语豪壮,有如挺拔华山居高临下,犹若滔滔黄河自天而降,飞花溅玉,掷地有声,是一首写黄河的好诗。

(蒋先伟)

【作者】

峻德,生卒年不详,字克明,一字填斋,满洲人。乾隆中举博学鸿词。有《云簃藏稿》《使秦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