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古诗赏析-薛稷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9 02:38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原文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

薛稷

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

西登咸阳途,日暮忧思多。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

操作无昔老,采薇有遗歌。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

【作者】

*薛稷(649—713),字嗣通,唐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人。曾任黄门侍郎、参知机务、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后赐死狱中。工书法,善绘画。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古诗赏析-薛稷作品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赏析

杜甫在《观薛稷少保书画壁》一诗中称赞说:“少保有古风,得之《陕郊篇》。”给《陕郊篇》以很高的评价。《陕郊篇》就是这首《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京”即长安,诗中以咸阳代指。“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古代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息。这首诗,就是薛稷从陕县西归京城长安途中所作。清代沈德潜也给以很高评价,说这首诗:“高浑超逸,火色俱融。少陵云:‘少保有古风,得之《陕郊篇》。’见重于哲匠,不偶然也。”(《唐诗别裁集》)

一开始,诗歌表现的是一种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情。首句“驱车越陕郊”,“驱”“越”两个动词的连用,开篇就给人一种马不停蹄、车轮滚滚、行色匆匆之感,为王命奔波的辛苦和自己的飘忽无定,全都隐含在字句之中,为引逗下文,不露声色地作了巧妙的伏笔。陕县在黄河南岸,作者回长安正是傍河而行,他在车中望见了一河之隔的北岸故乡——山西蒲州。一个“望”字,活画出作者引颈翘首,深情注目故土的情景,生发出无穷的乡思。然而,故乡何在?那宽阔无垠的大河上,秋风凄紧,正卷起浩渺无际的滚滚波涛,一片苍茫迷蒙,只听得浩荡的水声。此时此刻,自己既不能回归故里,连望中的故乡也只有一些依稀的影子,一种强烈的思乡之念使胸中不禁涌动着难以平息的心潮。开始四句起得极为自然,语言不事雕琢,但境界却十分阔大,一己的思乡之情在这种阔大的境界中,被表现得格外广远无际和沉郁苍凉。

由于望家乡而不见,一片乡思萦绕不去,行行重行行,日暮之时,作者想到了家乡蒲州的两座名山,并因山及人。一是傅岩,又叫傅险,在蒲州平陆东,相传为商朝奴隶傅说(yuè)从事版筑(即筑土墙)之处,后来傅说被商王武丁任为大臣,国政得到了很好的治理。然而,如今那曲折幽深的傅岩山上,已经再也没有傅说那样的人了。二是首阳山,又叫雷首山,在蒲州永济南。据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记载: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最后终于饿死首阳山。然而,如今那嵯峨(cuó-é,巍峨险峻)的首阳山上,也已经再没有伯夷、叔齐这样的人了,只徒然留下了这首《采薇歌》。这些,当然是从对家乡的怀恋中产生出的对古人的追念,表现出作者仰慕贤士高人的胸怀,但同时也流露出对当今政治的隐忧。盼望有高尚的、具有非凡才干的人出来治理国家,使天下得到安定。这里面,包含着诗人十分深沉的感慨和忧虑。

最后,作者又从思乡之念中,想到自己已经多年客游在外了,时序像轮回般地不断更换,一生还能有多长的时间呢?作者把思乡之情,扩展到了对人生无常的感叹,表现了更为深长、悲凉的意味,使得全诗到此充满了一种令人荡气回肠的思想感情。

我们在认真玩味这首诗时,不知不觉,已经被它那深厚的激情所感染。全诗在自然质朴的语言中,深深地蕴含着对故土的思念、对政治的隐忧和对人生短暂的感喟,在沉郁哀伤的音调中,透露出一种骏爽刚健的风格特征,这正是杜甫所称道的古风,亦即建安风骨的体现,也正是清人沈德潜所说的“高浑超逸”(《唐诗别裁集》)之处。那在从容的外表下,感情的激昂慷慨,深深地拨动读者的心弦,产生出强烈的感染力。

(管遗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