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06 01:52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辛弃疾从二十三岁南归,一直不被重用,二十六岁上《美芹十论》(美芹,是野人献芹的意思),提出抗金策略,又不被采纳。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辛弃疾任建康(今南京)通判,时年三十。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回顾南渡以来,七八年的光阴已经流逝,抗金复土的壮志未酬,不禁悲愤交集,感慨万端,因而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水龙吟》词。(一说这首词是宋孝宗淳熙元年即1174年辛弃疾三十五岁在建康任江东安抚使参议官时所作)

在分析原文之前,我们先看一下这首词的题目。建康,又名金陵,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赏心亭建于北宋初年,在南京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河,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这首词的上片写作者登上赏心亭的所见所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从写景落笔,取境阔大。“楚天”,是说楚国的天空。战国时楚国地域广阔,包括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上句的意思是,楚天所覆盖的千里大地呈现一片清秋景象。这仅六个字的叙述句,便把登临的地点、环境、季节都交代了出来。下句的“秋无际”是对上句“千里清秋”的补写,而从“水随天去”中表现出来,十分耐人寻味。“水随天去”是说凡是天能延伸到的地方,水也能够流到,只要天“无际”,水也就“无际”。这样一幅水阔天空、秋高气爽的图景,本当令人心旷神怡的,可是词人的心情却是: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遥岑”,远山。放眼望去,那远处错落有致的峰峦,形态优美,像妇女头上螺旋式的发髻和尖细状的玉簪一样。然而,这画图难足的美景,此刻在作者心头所唤起的却不是喜悦和陶醉,而是“愁”和“恨”。他并没有忘记:这只是祖国的半壁河山,北方的广大地区还处在金人统治之下。在这里,不说青山引起愁恨,而说它们“献愁供恨”,用的是“倒卷之笔”(陈洵《海绡说词》),为的是侧重突出“愁”和“恨”。“献”、“供”二字,不仅把景物点活了,而且将词人的愁情恨意表现得更加强烈。

很显然,以上几句主要是通过登高远望,寄情山水,营造一个情景交融的氛围。下面便由景及人,由物及我,把笔锋转向作者自己,通过特定情景中的典型动作,显现自己悲愤的心情: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七句一气贯下,构成了该词有时间、有地点、有色彩、有声音、有人物、有动作的主体画面;而在这画面的背后,则是感情潜流的渐趋高潮,以致不可抑制、终于爆发。“落日楼头”,写所见,但不是一般的写景,这里边会有南宋王朝日薄西山、政权危在旦夕的意思。“断鸿声里”,不仅是制造气氛,也是比喻自己的飘零身世和孤寂心情。而这两句所营造的时代衰残、个人悲鸣的气氛,又为后面几句直接抒情起了铺垫和映衬作用。“江南游子”是作者自称。面对国势的衰败,英雄却无用武之地,这位从北方来到江南的游子积压在心头的愤慨情绪已到了不可遏制的程度。他先是把“吴钩”看了又看。“吴钩”本是杀敌的锐利兵器。看“吴钩”,说明他杀敌报国心切,继而又把“栏杆拍遍”。这里只用两个动作,就把自己凭栏远眺时的种种激愤表达出来了。这里边包含着他对沦亡江山的痛惜,包含着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包含着他急于报国但难以如愿的焦急与不平,更包含着他对妥协苟安的主和派、投降派的抗议与谴责。可是这一切又有谁能理解呢?“无人会,登临意”,这正是悲剧的所在。

以上是词的上片。如果说上片主要是即景抒情的话,那么下片则全部是直接的心理描写。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为了把上片“无人会”的“登临之意”表现得更为深沉、有力,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典故。“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三句照应上片的“江南游子”一句,用了西晋张翰思乡的典故。季鹰是张翰的字,张翰是吴地人,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想起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便辞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家乡的美味让人思念,但现在南北分裂,尽管秋风起了,自己思乡心切,却有家难回;二是说何况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自己的抱负是要为国立功,怎能像张翰那样弃职还乡,置国家危亡于不顾呢?“休说”的否定口吻,“归未”的反诘语气,强化了抒情的力度。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用的是三国时许汜和刘备的典故。据《三国志.陈登传》说,许汜曾在刘备面前评论陈登是“湖海之士,豪气不除”。依据是,有一次他去看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在床下。刘备为许汜分析道:这是因为你忘怀国事,只顾求田问舍(购置田地、房屋),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碰上我,我将睡有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上,岂止床上床下呢?辛弃疾这里用这个典故,意思是:尽管自己报国无门,也决不像许汜那样退而谋划私利。“怕应羞见”,设想的是许汜,激励的是自己。

以上两层意在表达自己一心报国,可是南渡以来,朝廷无意抗金,自己也只能空怀报国之志,所以下面说: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这三句用东晋桓温的故事。桓温率兵北伐,经过金城,看见过去自己在这里做太守时所种的柳树,都已经长到十围粗了,便感慨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经变成这样老了,何况是人呢?)词人用这个典故的意思是说,大好时光,白白地度过,人很快就要老了,只能为风雨飘摇的国势而忧愁、叹息。这种担忧和陆游的“胡未灭,鬓先秋”(《诉衷情》)的心情很相似。如果说前两层是写壮志之所在,这第三层便是写国势飘摇而报国无门。上片为什么要“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为什么要感慨“无人会,登临意”,都在这几句中做出了明确的回答。这是全词的关纽所在。“丈夫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昆曲《夜奔》中的唱词)现在真的伤心了,于是引出了最后三句: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即请的意思。“红巾翠袖”,代指美人。“揾”,就是擦拭。这三句是说,能请谁找来美丽的女郎为我擦干这英雄失意的眼泪呢?言下之意是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与上片结尾的“无人会,登临意”相照应,令人感受到作者痛苦而悲愤感情之深。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词主要是抒写作者爱国热情不被理解,收复中原的宏志无法实现的悲愤心情。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这首词一改上片写景、下片言情的一般写法。全词情景交融,感情浓烈,风格豪放而沉郁,加上巧妙地使用典故,使词的意思更显精炼、含蓄。至于脉胳分明,上下照应,前面已经提到,这里就不多说了。总之,辛弃疾的这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它不仅在辛词中属于上乘,在全宋词中也不失为一首绝妙好词。

从艺术效果来看,谭献说“裂竹之声,何尝不潜气内转”(《复堂词话》),可见感染力是很强的。中国古代文论强调文气,气盛言宜。《文心雕龙.风骨》讲气。气有两种:一种是表面的气,一种是里面的气,即潜气。潜气是感情比较深的。潜气可内转。这首词下片连用三个典故,三转,用马克思的话说是否定之否定,“愈转愈奇”(陈洵《海绡说词》),愈转愈深。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更多辛弃疾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