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宋代关于仕隐两难的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5 05:24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宋代关于仕隐两难的古诗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辛弃疾二十二岁就举兵抗金,次年又以五十骑人马直闯敌营,生擒叛徒张安国而率部南归,他是何等英雄的人物!但南归之后,却一直未受重用,长期辗转沉沦于州县,满腹经纶无法施展,这就不免使他产生依人作客、江南游子般的不遇之感了。这首词,就抒发了他登览赏心亭时的复杂而郁愤的心情。

上片写景为主,而在景物中融会了作者的“游子之悲”,境界雄浑而不失清丽。“楚天”一句,包罗万象,而“水随”以下,则转为分写。一则落笔于茫茫江水,二则寄情于韶秀山光。写山的美丽,以美人头上的“玉簪螺髻”为比喻,真有举重若轻、巧夺造化之力的奇情。然而,这样妩媚多姿的江山,在他的眼中,却成了“献愁供恨”的对象,不免令读者在惊奇之后,意识到作者心中的郁积与愁苦有多浓——浓到见山则情满于山的程度。以下数句,以落日惨淡、断鸿哀鸣的江南秋夕景色为背景,衬托登楼眺望、沉思、徘徊与恨拍栏杆的自我抒情者形象。那开阔而又苍凉、惨淡的背景,已渲染出悲凉凄断的抒情气氛。而“江南游子”一语,下得更是沉痛。它以少总多,说尽了自己自南来以后就辗转漂流的惆怅和壮志无法实现的悲苦。他难以按捺满怀的愁绪,不禁看吴钩而拍栏杆,试图将愁苦之情、愤烈之志外化宣泄以求解脱。因而,在这些显示其情绪忽激烈忽低咽的动作里,含蕴着他空有一身复国本领却无人重用、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无人理解的深沉痛苦。在他的“登临意”中,包含着极为复杂的情意内容:登览眺望时的无边乡愁,日暮途穷的前程感念,报国无门的苦闷,知音乏人的深深寂寞,都被包裹在一个“意”字里。这样,“无人会,登临意”就成了上片的抒情重心所在,也成了全篇抒情写志的最强音。

下片连用三个典故,曲折而又确凿地抒发了自己进不能、退不愿、苟且不得、不忍又只能任凭岁月如流的痛苦心情。他先反借西晋张翰见秋风起即思故乡的莼菜鲈鱼而归隐的典故,表明赋归虽是他心中一闪念,却不能使他这样一个志在恢复的英雄安心。接着,他又正用刘备唾弃求田问舍的许汜的典故,表明自己不愿做借官营私、不顾国家大事的庸碌之辈。然后,他又用晋朝桓温对于流年的感慨,不仅嗟叹自己事业无成而年华虚度,而且对于政治“风雨”的摧折表示难言的幽愤。这里的用典,半咽半吞,一触即止,令人想见他忧谗畏讥的心情,也令人想见他思及流年时的极度痛心。最后一句,不仅遥接上片结句“无人会”的孤独感,而且也是以上所写的各种痛苦的终极外化。因为这样刚毅豪迈、自认“英雄”的词人,竟然为此落下了止不住的热泪。这就使本词在情调上,融豪气与浓情为一炉,而接近于当年“拔山盖世”的英雄项羽所唱的《垓下歌》了。

这首词的主要特点,一是在风格上于豪放中兼融沉郁,一是在手法上采用含蓄曲折的抒情方法。其表现之一是在抒情时移情入景并借用典故,增加词情的曲折含蓄性;表现之二是词作写情层层推进,而在写到情极处时,却只以“树犹如此”半句咽住,让读者去细细体会,因而显得含蓄隽永。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宋代关于仕隐两难的古诗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者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将领、词人。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曾聚集两千人起义抗金,之后仕途多舛,最终归隐上饶。1207年,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辛弃疾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更多辛弃疾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