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是清欢"出处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7 23:09

人间有味是清欢出自宋·苏轼的《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原文是:“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原文

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宋·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译文

冬日的清晨,一阵细雨霏霏,一阵斜风泠泠,有些瑟瑟的清寒。当雨过天晴后,空气中有淡淡的薄薄的烟雾,柳枝依旧稀疏,滩涂上已是少许明媚。上游清澈的洛涧汇入淮水,慢慢地浑浊起来。

在这午后,沏一杯香茗,有乳白色的小花朵浮于水中,煞是好看。再上一盘翡翠般的春天蔬菜,没有比品尝这清疏的人间美味更为欢愉的事了。

"人间有味是清欢"出处赏析

赏析

如果禅是一面镜子,那么禅诗则是镜子里一朵永不凋零的花儿,养护它们的,是万千山水悠悠情,方外田园青青意。如若对镜阅容者或与花儿息息相通,则人面如花;若对镜者与镜中之花隔着磨砂片儿,那么便产生了幻距,那花儿依旧是花儿,只是,无法摘得那美丽了。

禅诗源于心,诚实于心,本真于心,与山水同气相连,与田园同根同气。

唐代龙牙禅师说:“木食草衣心似明,一生无念复天涯。时人若问居何处,绿水青山是我家。”人该怎么样一种生活,去寻找到心中的那片青草地、明朗天呢?龙牙禅师的生活,或许会给人许多触动。他说,我虽然是一直以花木水果为食物,以树木草皮为衣裳,但是,这样的生活却让我心内一片清明,好似天上月那般的清辉、洁净,这一生,我也没有什么执着的妄求,不去计较是非成败恩怨忧愁烦恼苦闷得失,这样,便自得了一份悠闲心和安静意,人无求则自高、自清。这般生活在世者,清心寡欲,无所求欲不求所得,心气安宁,日子就当是美好了。我们居住在这尘世间,繁华烟尘走马飞花,件件样样都是迷眼的痴醉,谁能丢得下,谁又能真正的摆脱这世俗的陷阱和侵扰,只有自我的修身、修行、修心,让心明净了,才不会误入歧途,那么,一个绿水环绕、青山为岭的好地方便是我的家了。那么澈静、清凉。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清晨的时候看花,花满树,露凝重,缤纷盛开着,一时间绚烂无比。晚上再去欣赏它时,却已经一树凋零,留下空空的树枝孤寂,这只是短短的一日,一树便是两重天。人生无常啊,就如这花开花谢总有时,但是却是循环反复着,无常便成为一种潜在的机遇和怀想。龙牙禅师这首禅诗,语言朴实,内容简单,而所蕴涵的寓意却极为深刻,稍加理解,就清楚明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每一个人都向往那片山水地,其实,心里那一个我和本真的那一个一直是一对冤家,相互抵对,相互拆台,你说行,他(她)偏说不行,你说是,他(她)偏说不是,你说我们一起去桃花源吧,他(她)说,再等等吧,过些时候我们再去,只等我将一切处理好后。其实,这世间上的事,说有事时时有,说无事,件件都是俗世缠绕。于是,两个我各执己见,难以达成一个统一的意见。但聪慧的人,有禅心佛悟的人,他们借助偈语的力量,可以唤醒另一个混沌的我,互相认识,互相懂得,互相容纳,最终达到知行合一。

“见山不是山,见水何曾别。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禅诗中简单物象的寥寥几笔勾勒,却比满篇丰富多彩的文思巧构、精心布局来得自然、有神韵。这首禅偈足能说明。禅师说看到的山不是山,看到水又有为何区别呢。山河也好,大地也罢,名山大川、高山峻岭、沙漠荒原、北国江南、西域南疆,我们都是同一轮明月,都是在这人世间行走、生活,都用一双眼去认识世界、看待世界,风景不一样吗?为何有些不同的感觉,他说美丽,她说平淡,世界的本来面目,该用什么去看待、体会,那是一颗心啊!人之初心,让本真的性灵去感知外面的世界,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了。

风景虽然不同,但都是同一个月亮照耀,为什么大家看同样的风景,而会有不同的感觉呢?问题不是风景而是我们的心,有些人只是用眼睛看风景,而有些人是用心在看,从自己的心里去看眼前的一切,才能看出大自然的本来面目。

文益禅师有一偈,看待事物的本源,深入浅出,大有嚼头。“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艳冶随朝露,馨香还晚风。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唐朝长安,人人喜爱牡丹花,每年农历三月上旬之巳日过后不久,牡丹绽苞怒放,争奇斗艳,人们纷纷赶往慈恩寺元果院看早开的牡丹,稍后,又竞相奔赴太真院看迟开的牡丹。这首禅诗描写的就是这样的一幅场景,只是,多了一份禅思妙悟在其中,诗意更加活泛了,诗情更有意味了。禅师说,即是再美丽艳绝的花儿,都会随早晨露珠的离去而姿颜尽去,而它迷人的芬芳也会因晚风的来临而逐渐消褪,待到这些事情发生后,或许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世间上没有花儿常开,也没有芬芳长久,这是一种生命来去的定律,没有谁能有力量忤逆轮回、转换乾坤。勘破事物本真,认识自然规律,禅师在诗中阐述得简明扼要,却发人深思。

深谙自然之道,巧植心灵之花,读禅诗,会禅意,让人有一种清流入干涸的滋润,心田上慢慢地就能泛起绿意。

“我路碧空外,白云无处闲。世上无根树,黄叶风送还。”唐代疏山匡仁禅师预期自己大限已到,其侍僧探问:“和尚百年后向什么处去?”仁公答曰:“背抵芒丛,四脚指天。”

临终时,禅师当着后辈们,吟此偈后便逝去。这首偈浅显易懂,疏山匡仁禅师总结了自己的一生,终日不得闲,忙于弘法传教,忙于启迪后进。当大限到来时,知道人降于世无根无蒂,人去了,如一片黄叶随风而逝,回归大地,终有属于自己的灵魂归属。因此疏山匡仁禅师了无遗憾,坦然阖眼长逝。中国禅师在临终前,多以偈来收梢最后的一笔心灵感悟,让后来者启发颇多。

"人间有味是清欢"出处赏析

山水之于禅师,就像他们宽广的胸怀般,心有多大,山水就有多辽源;情有多深,山水则有多悠远;爱有多少,山水便会有多少。山水收下了禅师的心,禅师的心放下了天地乾坤、日月星辰,无边无际。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著名诗人白居易一改他的文风,创作的这一首《花非花》,朦胧清迷,巧慧其中,禅意别致,似透非透,似显却露,多有留白的意味,咀嚼中唇齿留香,这花是花,雾是雾吗?却花非花,雾非雾。既肯定又疑惑,到底是虚幻还是真实,令人捉摸不透的感觉。是非花、非雾的绝对,还是似花、似雾的否定?难于决断其中。诗人有道,它们午夜的时候来了,到了天明的时候离去了,它们是谁?是花,是雾,还是其他如花似雾的幻景?这里不能确定。只是,诗人知晓这一切及时来,都会如一场春梦一样,很快就会离开,就像早晨的彩霞,虽美丽却很快消失而去,就像大海的呼吸,潮起潮落瞬间迭起。

这首诗字字句句皆禅意,圆润无比。“花非花”与“雾非雾”的对比,“来”“去”,“来”“去”的反复循环出现,手法高明,达到的效果奇特,异峰突起,拍手叫绝中。依禅者看,大千世界千变万化,其实不离其宗,都有一面真真实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本真、初心所衍生的幻影,千姿百态,具象容易多变,也容易破碎,会在来去无踪的徒留遗憾,如春梦了无痕一样,一夜即逝,醒来依旧如初,道归道,桥归桥,各自天涯,各回其位,各为心中的下一个梦而集结中。

我见世间人,茫茫走路尘。

不知此中事,将何为去津。

荣华能几日,眷属片时亲。

纵有千斤金,不如林下贫。

这世界上的人,我经常看见他们,都是忙忙碌碌的,毫无目的地行走在这尘世间,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忙,也不知道自己该去忙些什么?或怎么去忙?目的何在,想要到哪儿,他们没有一个具体的方向、目标。其实,这富贵能维持多少时候,与亲人、爱人们能分享多久的温馨啊,即使有再多的黄金,千金也难买,我此刻当下的林下自在生活,尽管我无钱,甚至说是很贫穷。看透、明白、警示,为这首诗歌的主基调。这世上的人都随波逐流在未知的茫茫中,或者只有诗人独自清醒,陶然行走在山野林间,享受这一份放下的坦然和愉悦吧。

但放下者毕竟是少数。红尘之所以是红尘,因为这世间上物种的繁衍,生命的轮转,需要在这个红尘中得以历练;红尘之所以是红尘,因为有欲望永恒存在,如果无欲则刚,如果欲望不存在了,那么万物的消长会不会因此受到干扰、阻碍、缓慢或停止呢;红尘之所是红尘,许许多多的纠结,需要世间人去慢慢地去理清、洞察、体悟。不论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境地,什么样的追求,始终怀有一颗淡然、澄澈的初心,简单、纯净地看待万事万物,那么,这世上人人都可以做到禅心、禅悟了。只是,需要我们慢慢地停下来,勇敢地走出自我,洒脱地走进山水,才会发现另一种生活的美好,有生命常青、蓬勃。

为了寻求一种真正的清修境界,唐代大梅法常禅师曾有一段故事,值得品味。

唐朝盐官齐安国师座下有一位出家人,因为上山迷路,恰好遇见了大梅法常。这深山僻壤中竟然有和尚隐居,出家人很是惊讶,于是诧异问:“和尚在此多少时日?”“只见四周青山青了又黄。”大梅法常回答说。出家人又问:“这下山的路向什么方向走呢?”禅师道:“随着流水去。”这一问一答,出家人受益匪浅,回到国师处,便将自家所遇所说告诉了国师。国师说:“我过去在江西曾经遇过一个出家人,后来没有他的消息,不知是否就是你所遇见的和尚,我想托你去请他下山,接受我的供养。”再度上山的出家人没能请到大梅法常禅师,最后禅师留下了一偈诗与他,表达了自己的追寻和情怀。诗道:

一池荷叶衣无数,数树松花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禅师何意呢?他说,一池塘的荷叶,给我作衣服穿,我就穿用不尽了。山上有许多松树,以松花作饭,我也吃不完。住处被世人知道后,来访人太多,干扰了我的修道生活,该如何做?只好将茅草屋搬往更远的深山中。

众生普度,普度众生,每一个禅师都有自己的方法,就像他们得道的法门大相径庭,但其目的却始终一致的。而大梅法常禅师选择的修禅是在山水清明中,他的道也在山水里了。

禅者道山水意,禅者不说山水情。其实,他们都是在山水中眺望对岸的红尘,赋予尘世生命的苍劲和绿意。

"人间有味是清欢"出处赏析

更多苏轼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