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赏析-宋代苏轼古诗-一帧秋景寓归思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0 04:22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作品原文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

苏轼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作品赏析

画面中心是辽远无涯的水域,诗人用一个“野”字来形容它,不由使人想起寇准的诗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春日登楼怀归》),分明透出一股岑寂、苍凉的意味。也许是因为进入了枯水期,近岸边处处是沟沟坎坎、坑坑洼洼,诗人拈出“参差”一词,使这曾经被浪花咬得高低不齐、深浅不一的“涨痕”,依然显得那么鲜明而清晰。诗人这么精确地描画,是为了展示这深秋季节水落波回后水乡的特有景观呢,还是为了说明随着季节推移水涨水落,从而强化人们对岁月沧桑的记忆?

天幕上,秋云淡淡;原野间,落木萧萧;近岸边一带树林也失去了夏日的葱茏与茂密,变得疏疏朗朗。只有袅袅秋风在“疏林”中低回吟唱。树们有的旁逸斜出,有的歪斜欹倒,现出一副龙钟衰老的模样来。当然是泥土流失的原因,那些盘结交错的树根也有的突显出来,裸露在地表上。诗人用一个“霜”字来表现它们,无疑是说,正是这些霜欺雪侮的遒劲老根,抗击过无数次的风雨交加和雷霆震怒,也支撑这些老树阅尽人间冷暖与世态炎凉。在环境氛围的营构上,这个“霜”字与开章的“野”字遥相呼应,更加浓化了荒野萧瑟的深秋景象。

那汪洋浩瀚的水面上不是有一只小船么?是莘莘学子经十载寒窗为了汲汲于仕途向他乡奔走呢,还是精明的贾客为了经营货利经商海博弈后从远地归来?苏诗中没有说,只是用“何处”来存疑;倒是钱钟书给出了解释,他说,据邓椿《画继》卷四载:李世南原画中只有“一舟子张颐鼓作浩歌之态”(《宋诗选注》)。也就是说,只有一位船夫一边摇着桨,一边张着嘴唱歌罢了。这是多么安恬自适的美好画境啊!你看,这位舟子棹一叶扁舟在浩渺烟波之上,披清风,沐晚霞,或张颐舒啸,或引吭高歌,无风的时候,安坐船舱,轻摇短桨;如果喜得樵风,更可以在碧波之上扬帆高卧。他是多么自得其乐啊!今天,也许是完成了一天作业,正棹舟归去!他的家在哪里呢?望望远处,那江南岸边不是有一抹疏林么?树木梢头现出些许经霜“黄叶”,那里一定有村落在,这里正是他的家园吧。还有可能,他的山妻正携着稚子在门前迎候哩!

从诗章内容看,画面呈现的景观无非是:一汪野水、一抹疏林、一叶扁舟、一座村落。有了“野水”这根主线,这些景物固然可以找到各自的方位,有了组合的依据;可是,作者把这些景物展现在同一幅画面上旨在说明什么?

如果我们细细一想,不难明白:“野水”回落,“涨痕”参差,疏林“欹倒”,“霜根”外露,正是典型的深秋景象,昭示着岁序将残。羁旅他乡的游子,怎能不油然而生归念?从水上“扁舟”看,诗人不说“去”哪儿,而说“归”何处,这不正好暗合作者的“归”思?江南温馨的家园正在向久客他乡的游子深情地呼唤啊!“归”字当是这首诗与画的主旨与灵魂。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历官大理评事,知湖州时被告发诽谤朝廷,入狱,贬黄州。哲宗时官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历州郡多惠政。卒后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更多苏轼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