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赏析-宋代苏轼古诗-橙黄橘绿岁寒心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6 11:37

赠刘景文作品原文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作品赏析

当西风骤起的时候,荷塘上红衰翠减,菡萏顿销;不但荷花荡然无存,连残败的荷茎也无力撑起遮风挡雨的园盖。曾几何时,竟憔悴成这般模样!看来,绿叶红荷的盛夏,算不了一年中的“好景”!

岁序进入金秋,东篱黄菊,竞相绽放。在这之前,曾惹得大诗人陶彭泽解印归来;在这之后,又逗得女诗人李易安黄昏把酒。怎奈霜风凄紧,菊花也不得不揖别诗人,从枝头引退。只有曾经附丽过的枝条,傲严霜,斗风雪,劲节依旧。可是,菊残枝瘦,也装点不出一年中的“好景”!

作为“一年好景”的桂冠该奉献给谁呢?诗人在第三句告诉我们:“君须记”!语重心长,情真意切,是诗人再三思考,反复权衡之后作出的抉择——

“橙黄橘绿”的时候,才是“一年”中真正的“好景”!诗人还特地挑出一个“最”字,表明这是“好景”中的极致,是任何其他季节都无法与之伦比的。

读者不由瞪大好奇的眼睛:橙黄了,橘绿了,那不是初冬季节么?当岁序的车轮碾过金秋的原野,驶进初冬驿站之后,迎来的将是朔风凛冽、冰封雪裹的严寒。这时候,草枯叶败,万木萧疏,人们不得不蜷居于斗室之内,这怎么能算一年中的“好景”呢?

细细一想,诗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实在是慧心独悟。他评判“好景”的标准,并不是外在的热闹与绚丽,而是内在的精神气质。就拿橙橘来说吧,别看它没有荷花的红艳,没有金菊的幽香;它却禀持一股不怕严寒的精神气。诗人屈原就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橘颂》,其中有这么两句:“青黄杂糅,文章烂兮”。意思是说,在那大雪飘飞,漫天皆白的严酷环境里,它却敢于用黄绿交错的色彩把单调的大地装点成像用锦绣织成的花纹(文)图案(章)般的绚烂,靠的不正是这种精神气么?唐代诗人张九龄写过两首《感遇》诗,其中第二首有这么四句: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意思是说,丹橘之所以在风雪中还能葆有青春生命的绿色,因为它自有一股耐得住岁暮严寒的精神气。

诗人为什么如此看重这种精神气呢?

因为它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一种最宝贵的传统美德:遇困难而不沮丧,处逆境而不沉沦,敢于冲破重重险阻,保持奋发进取的勇气和信心。古往今来,人们之所以推崇“岁寒三友”,先哲前贤所以礼赞松柏后凋,不正是为了倡导这股精神气么?

因此说,“橙黄橘绿”的季节是一年中真正的“好景”!

这就耐人寻味了:诗题却是“赠刘景文”,又该怎么理解?

这首诗是写在元五年(1090)。苏轼任杭州知州,刘景文时任两浙兵马都监,也驻杭州,与诗人过从甚密,友情日笃。刘景文为人慷慨大度,可人生并不顺利。诗人写这首诗送给他,无疑正是采用以物喻人和融情于景的手法。旨在说明就像岁暮严寒中“橙黄橘绿”成就一年好景那样;人虽处逆境,如能励志图强,不也是一种精神风采,也是一道亮丽的人生风景么?

赠刘景文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历官大理评事,知湖州时被告发诽谤朝廷,入狱,贬黄州。哲宗时官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历州郡多惠政。卒后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更多苏轼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