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出处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7 23:05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出自唐·戴叔伦的《题稚川山水》,原文是:“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原文

题稚川山水

——唐·戴叔伦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译文

坐在这松树下的茅草亭中,五月天依旧很凉爽,微风习习,惬意舒畅的感觉。前方是一片白沙覆盖的汀洲,再远些,暮色慢慢地垂下,正好打在繁茂的树林间,苍茫融融在天地之间,些许迷茫和模糊。

多么熟悉的一幕啊,是否曾经,我也这样的坐下,这样的时光里,这样的一刻钟,思绪翻飞,秋意漫天地来,勾起无限翩。而今日如昨天,只是场景从一个叫故乡的地方迁徙到了这里,但我仍觉得,这熟悉的味道,熟悉的山水,熟悉的远方,就是我的故乡了。它在心的方向,一直在。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出处赏析

赏析

中国的山水诗渊源于先秦两汉,产生于魏晋,到了唐代,日臻完美、纯熟。盛唐时期的山水诗在中国山水诗史上艺术成就最高。诗人们笔下的山水诗,常有一些固定的意象,譬如山、水、花、竹、风、月、林间、阡陌、村野、楼亭等,通过这些物象的精巧组合,呈现出了多姿多彩变幻着的诗意缤纷。

因此,山水诗给人的感觉有乡土的,隐逸的,悠然的,豪放的,明达的,犹如川剧变脸般让人眼花缭乱。谢灵运、陶渊明、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范大成、韦应物、柳宗元、刘禹锡等诗人便是变脸者中的高手,将中国山水诗的成就和高度推向了极致。

他们的手法颇多,切入的角度也不尽相同,但达到的效果却一致。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如果将山水诗想象成一幅流动的泼墨画,那么诗人们会如何运笔勾勒呢?从这首《秋登万山寄张五》中去探寻了解,或许能体会一二。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时的由感之作。诗人孟浩然登上一座名万山的山顶上,往远方眺去,白云下面是北山,北山下啊,住着一位隐逸的名士,他是我的好友张五(名子容),我十分想念他,却不得见,就像那南归的雁儿,徒留更多的思念中。这愁绪,谁能懂,兴许是清冷的秋景惹得思虑吧。暮色慢慢地垂下,劳作的农人归家了,也有人行走在沙滩上,歇在渡口边。远远地望去,一棵棵树木犹如荠菜般细小葱绿,而江边是一片白色的沙洲相连,它们好似抹上了月儿朦胧的白,多么令人憧憬和向往,子容,不如我们约定吧,重阳时再相聚这山水中,一杯复一杯,共醉于此。

清人沈德潜评孟诗为“语淡而味终不薄”,是说孟浩然诗作朴素,语言平淡,表达自然,但其韵味却浓郁。这首诗便是他作品中独具特色的一篇,有心细品,不难发现,他运笔上确有独到之处。

全诗讲究一种空间构架,从上到下,从近至远,占领制高点“北山”,平视对面的“白云”,感受悠哉悠哉的性情舒畅。这种直视的效果,便是天宇开阔,前方豁然开朗,目光瞬间被打开了,一切收于眼底。诗人可以从任何角度去眺望山下,也可以抬眼凝视天空,360度的移动视角,任其驰骋,这便是山高我为峰的心境。

诗人善于绘制,如果将这首诗作为山水泼墨画,那么,这幅画是轮廓分明,凹凸有致,浓淡相宜,深浅不一,没有边框的拘谨,却有村落、渡口、树丛、江畔等轴心点,作为点墨的重心,突出动与静,行与驻,深与淡,让画面流动起来,富有生命力。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出处赏析

关于诗中的物象,诗人其实选择蛮繁复的。“白云”、“雁飞”、“薄暮”、“村”、“渡头”、“天边”、“树”、“荠”、“江畔”、“月”等载体的虚实结合,点线面辐射相连,以点形成块的状,创造出了一个大平面,诗人的所思所想便囊括其中了,描摹轻重有致,错落有方,有极强的代入感。

全诗虽一直在写山水,绘物景,但诗人终归的落脚点却在怀人上,藉此抒发思念之情,遥想之意。其间情感蕴含丰富,很具有代表性。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水作为承载体,寄寓着古今往来的情思,秦时明月照今世人,唐宋诗情浸润时下风,国学乃中华民族精粹之学,代代传承,代代赋予更多更新的生命内涵。

写山水诗寄情,赏山水诗陶情。大凡在创作山水诗上有作为的古代诗人,大多历经了事业的挫败,生活的磨难,因为在灰色的空间里沉郁太久,行走滞碍,他们不得不将视野延伸出去,去找寻更适合心情生长的土壤,一个能治愈伤痕累累的伊甸园,于是,大自然就成了他们化疗积郁的首选,将精神寄托于最原始的向往中,放养初心和本真,抵达另一种生活情怀,遗世而独立。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咏山泉·山中流泉》乃唐代诗人储光羲所作。储光羲是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中进士,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宣、下邽等地县尉。一生仕途波澜,任职,隐居,复出,被浮,下狱,出仕、入仕反复不定,终被贬谪于荒蛮的岭南之地。

“山中有一股泉水,向人问这泉水叫什么名字,却没有人知道。天空倒映在水面上,水和天空一样的清澄颜色,泉水从崖上飞流直下如雨声宏响。这泉水自高山径直而来,涨满了山涧和小溪,一条条支流也注满了一个个山村的小池塘。它是多么得清静和淡泊,却不曾有人见到,但见与不见,它都这般的一如既往清澄无垠。

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山泉即诗人,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追寻的个性,恬淡自然、脱俗出尘,高洁性清,咏泉水,明心志。可谓心中无尘埃,万物便清净。诗者性,映射物象性。诗人情,反应物象情。这就是山水物象真正的效果和意义了。

储光羲还作有《牧童词》、《钓鱼湾》、《田家即事》、《同王十三维偶然作》、《田家杂兴》等风格质朴、格调清丽的山水情怀诗,生活气息浓厚,诗意情趣盎然,内容丰富多样。

唐文学家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储光羲诗,说他“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挟《风》、《雅》之迹,浩然之气”;并把他与王昌龄相提并论,认为“两贤气同体别”,都是能够继承曹(植)、刘(桢)、潘(岳)、陆(机)的“风骨”的。清诗人沈德潜说“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仪曹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四库全书总目》说他的诗“源出陶潜,质朴之中,有古雅之味,位置于王维、孟浩然间,殆无愧色。” 这样的评价不谓不高了。

再品《江南曲四首》,细嚼慢咽体会着,却也如此。

绿江深见底,高浪直翻空。

惯是湖边住,舟轻不畏风。

逐流牵荇叶,缘岸摘芦苗。

为惜鸳鸯鸟,轻轻动画桡。

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

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船流。

大唐盛产诗人,更盛产山水诗人。像储光羲这样出色的山水诗人非常多,他们的诗作中山水诗创作比重很大。但有一个人却是一首成名。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他便是唐代诗人崔颢,其一鸣惊人的作品乃那首耳熟能详的诗歌《黄鹤楼》,诗道: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歌大意为:“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见眼前景,触动心弦,诗兴大发,脱口成章,便有了这诗中珍品《黄鹤楼》。其诗情饱满丰韵,语言自然宏丽,风骨浑然天成,一气呵成,信手拈来,吟诵之,既流畅又顿挫。南宋诗论家、诗人严沧浪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历代也将《黄鹤楼》推崇为诗中极品。千古受追捧!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出处赏析

更多戴叔伦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