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出处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2 19:21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出自宋·苏轼的《念奴娇》,原文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有的版本叫“穿空”),惊涛裂(有的版本叫“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原文

念奴娇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有的版本叫“穿空”),惊涛裂(有的版本叫“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出处赏析

赏析

苏轼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全才,不仅是一流大学者,诗、词、书、画、散文,都是一绝,书香门第,苏家以“三苏”闻名。在“唐宋八大家”里,苏家父子就占了三人,即父亲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东坡)苏辙(子由)。

苏轼在22岁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就考了个第二名。本来应该是第一的,但是主考官欧阳修见写得太好,误以为这文章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写的,放在第一怕不妥,为了避嫌,就放在第二了。结果后来揭晓人选,欧阳修见是个不认识的青年,又惊又喜。

苏轼从此步入仕途。但因为他太正直,说话也容易得罪人,且才华出众,遭到很多人嫉妒。有人找了个机会,就在他的谢表断章取义地截取句子,试图抓到把柄,说他诽谤政府。于是,把他抓了起来,关进了御史台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宋神宗还是很欣赏苏东坡的才学,弹劾苏东坡的奏折报上去,宋神宗不批,因为皇帝爱才,不愿杀他,只是把他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

这首《卜算子》就是苏轼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孤傲清冷之感,溢于诗句之中。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出处赏析

1080年1月1日,苏东坡带着21岁的长子苏迈离开京城,来到黄州。死里逃生的苏东坡在黄州开始认真读佛书,惨悟生命的本质,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之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苏东坡开始在东坡耕田种地,累了就倚石而卧。自由自在,怡然自得,他又快乐起来。

那首著名的《定风波》就是苏东坡在黄州写的。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阮郎归(初夏)》珠圆玉润,倒有些类似于晏殊的词风。

绿槐高柳咽新,熏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洗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绿槐高柳上,蝉声甫歇,习习的暖风轻轻吹拂着正被悄然拨动的琴弦。碧纱窗下,香炉正升腾着袅袅轻烟,棋子落盘的声音将闺中少女惊醒。夏日天气多变,这会儿却忽然下起细雨来,亭亭出水的小荷叶被轻风翻转过去了,石榴花开得红艳艳的,像快要燃烧起来了。雨后那么凉爽,少女忍不住跑到水边掬水玩,水滴落在荷叶上,圆润晶莹好似珍珠一般。

苏轼虽然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屡次遭到贬谪,但是他生性通达,往往自得其乐,并不觉苦。如下面这首词中所表达的怡然自乐:

浣溪沙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也因为苏轼的豪迈通达,关于他的传说实在是太多,有他和苏小妹的故事,他和佛印和尚的故事,但据考证,这些有趣的故事,很多都是后人附会上去的。

还有一个有趣的“东坡肉”传说。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写了一首《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簌簌衣巾落枣花”只觉极为有趣,枣花的香气怕是捧了满怀吧。整首词是乡间恬淡安宁的风景,让人见之忘忧。

因为他很享受这种生活。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在黄州,处在他人生低谷的时候,他写下了《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有的版本叫“穿空”),惊涛裂(有的版本叫“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慷慨豪迈,被视为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之作。这期间他著名的作品还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才气纵横,尽显其能。林语堂感慨说,难怪敌人要嫉恨他,把他送入监狱。

在渡海去海南的途中,苏东坡写了首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其中有这样两句:“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完全达到了一种乐观旷达,宠辱不惊的心境。

西江月

顷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由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月色正朦胧,照着水波荡漾的小溪,天空辽阔,云层若隐若现。看见溪水,虽然马鞍还未解下,骏马便活跃起来,准备渡水了。溪边绿草清新芬芳浮动身畔,溪水中漾着皎洁清明的月色,如此空灵之景,词人不忍驾马惊扰。于是解下马鞍当做枕头,斜倚在绿杨桥上。一觉醒来,已是清晨,耳旁传来一声飘渺的杜鹃鸣声。

念奴骄

凭高眺望,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魂非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乘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这首词的风格和《明月几时有》非常相似。襟怀清澈如水晶。

除了襟怀旷达,苏轼还是个多情且深情之人。苏轼的结发夫人是王弗,王弗是乡贡进士王方的女儿,四川青神乡人,和苏轼的老家眉山滨江距离也就是10多里路。

至和元年田午(1054),16岁的王弗嫁给比她大三岁的苏轼。元佑八年(1093年)27岁的王弗去世,伴随苏苏轼十一年。在这十一年里,王弗和苏轼在一起相濡以沫,情深意笃,生活得非常美满。苏轼说她“敏而静”,聪明又不张狂,不轻易显露才华,沉稳而安静。

据《侯鲭录》记载:作者妻王弗,知书懂诗。随作者官颍州时,在一个正月夜里,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霁清,谓作者曰:“春月胜于秋月色,秋月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赵德麟辈饮此花下。”东坡喜日:“此真诗家语也。”

王弗贤惠善良,且有才华,苏轼对她又敬又爱,连苏洵也对这个儿媳妇非常满意,王弗去世后,苏洵悲伤不已,嘱咐儿子:“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側。” 东坡听从老父亲的话,始终没有忘记结发之妻。

苏轼先后有过两个妻子,一个爱妾朝云,但恐怕他最爱的还是第一个妻子。他们在最好的年华相遇并相爱,彼此铭记了对方的青春。王弗死后,他在葬她的山坡上手种下三万棵松树。松涛阵阵,爱深如海。

在妻子死去十年之后,苏轼还常常想起她,写下了一首《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最初看到这首词,还是在《神雕侠侣》里。夕阳笼罩山谷,龙女花嫣然开放,杨过独自一人,黯然神伤。当时并不懂这首词的含义,但只觉很悲,那种悲凉,直透纸背。

苏轼的第二位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排行27,人称27娘,于46岁去世,和苏轼一起生活了26年。王闰之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陪苏轼漂泊,刚贬到一地,还没呆上三年又迁移到另一地,生活上的艰难可想而知,苏轼流放、回朝,她都一直陪伴,无怨无悔,还为堂姐照看三个孩子,把他们和自己所生的孩子一样看待。苏轼夸她“母仪甚敦”,“三子如一,爱出于天”。

苏轼再次被贬到胡州时,因为写诗被弹劾,遭遇逮捕,王闰之非常害怕家庭因此安定不再,于是把丈夫大部分书稿一把火烧了。苏轼后来心疼不已。王闰之固然是非常爱东坡以及他的孩子,但是她无法像王弗一样真正理解和支持东坡。

在东坡的爱情中,王朝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王朝云是东坡的妾,清丽,有文才,且善解人意。关于朝云的故事,广为人知的是“惟有朝云能识我”了。这个故事来自宋代费衮的《梁溪漫志》中的记载。说一向乐观、豁达的苏轼某次又因为口出直言,得罪了同僚,在朝堂上受了一肚子气。回到家,他拍着自己的腹部,问家中的几个侍妾: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有人答:“文章”,有人答:“见识”。苏轼都是摇头,王朝云笑道:“这里头啊,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苏轼闻言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有一天,朝云又唱起了她特别喜欢唱的苏轼的一首《蝶恋花》。有史料记载说,朝云唱到一半的时候,“歌喉将啭,泪满衣襟”。苏轼忙问她,怎么了?朝云说:“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原来,是“天涯何处无芳草”这句让朝云泪满衣襟,唱不下去,“怜惜先生,伤心不忍歌”。苏轼故作轻松地、微笑着宽慰朝云说:“是吾悲秋,而汝又伤春矣!” 朝云死后,苏轼“终身不复听此词”。

王朝云在惠州为苏轼生下一子,产后因为身体虚弱,绍圣三年七月五日(1096年)被瘟疫夺去了生命,年仅三十四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出处赏析

更多苏轼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