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出处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7 23:09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出自唐·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原文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原文

从军行七首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延绵着一朵朵洁白的云彩,蓝蓝的天空下,蓝蓝的湖水,暗淡的远处的雪域山峰。站在这座孤寂的城池上,遥望玉门关外的一切,不由地浮想联翩。

关外的黄沙漫漫,最终会磨穿这一身金甲战衣,尽管已是有身经百战的经验了。但是,楼兰若一天不破了它,我发誓,绝不回家转。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出处赏析

赏析

有一种山水情,在古代时非常特殊,那便是行军途中,或边疆要隘关口,将士心中的山水情,以另一种诗意的方式体现。

一般提起山水,眼前会浮现江南小桥流水,灞桥折新柳,“日出江花红胜火”;会想起终南山下辋川别墅中清幽的山湖水湄,林子溪谷,散落的几间小茶社,茶社中可否留下王维、宋之问清倔的身影;也会联想到东晋谢灵运笔下“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的清浅苍凉意;还会忆起雄浑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江南江北的风光,总会让人眼花缭乱,总认为这就是天下山水了。殊不知,有一种山水,它便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辽阔无垠,走进这片阔达的天地间,放眼望去,江山如此多娇,曾引得多少英雄竞折腰啊!

敕勒川下,敕勒歌,北朝乐府诗里说“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好一派壮阔的辽远,一马平川上也苍劲,风吹草动中更恢弘,这是西北独特的异域风光。除却黄沙漫漫,待春风度玉门,不是另一种情致高远嘛。

当然,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眼中,西北边塞还有另一番感触。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那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涌而下,远远地望去,它好似穿梭在洁白的岫云间,一派龙腾飞跃气象。可是啊!就在这大河青川环抱中,在云彩的下面,孤零零地屹立着一座城池,雄壮也萧瑟,威严还肃穆。这是边关将士们戍边驻扎的地方,除了庄严,哪有半分热度、温暖呢。只听见悲怆的羌笛一遍遍地吹,一遍遍地反复着一首《杨柳曲》,那是家乡的曲调,家乡的风景啊!此时此刻当下,能作半分抱怨吗?即使与人说,谁能体会这份孤独,这份无奈的守候,罢了,谁见过春天的和风习习,它来过玉门关外?

如果说《敕勒歌》歌唱的是关外大草原游牧风情,是牧民对劳作生活的写意,充满了自然悠闲积极的诗情,那么,《凉州词二首·其一》除却磅礴大气、视野开阖,诗中更多了些许似有似无的幽怨情愫,无可诉,不能诉,当然,诉了也白诉,朝廷能看得见边关将士们的辛苦吗?亲人能闻见思乡切切的笛声幽幽吗?因此,在边塞山水诗中,风格趋向是较为明显的。一是劳动人民的咏唱,期待水草丰茂,牲畜繁荣。再是戍边战士的诉情,盼望安定和谐,重返家园。这两种情绪主导了边塞山水诗歌的写意,风格迥异。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个性豪放不羁,时常击剑悲歌,擅长边塞风光的描写,也是浪漫主义诗人。靳能在《王之涣墓志铭》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其作品留存于世仅六首绝句(其中三首为边塞诗),却首首堪为经典,诗中瑰宝。所作《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诗扬名天下行,绝品孤独求败中。

王之涣将最淳朴的山水,用最简洁的语言,以最简单的技法,勾勒出一幅立意高远、刻画深邃的黄河奔流图,寓情于景,由景抒情,实乃绝妙之笔。即使是在室内即兴诗作,他也能神游到窗子以外的世界中去了,感受大自然美妙的风光。他道: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这首《宴词》说,在长长的堤岸下,一弯碧绿色的水悠悠荡浆着,春天来了啊,涟漪泛清波,它慢慢地汇聚漳河中,慢慢地一起流向远方。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幕春意浓。不必去理会那些频添离愁的声声催人得心慌的棹声,要不然只会郁结更多的胡思乱想,婉转了情绪便会搁浅了船儿航行的方向。

明明是在宴会上兴起咏诵的诗歌,王之涣却将春日的行舟图请进了室内,旖旎风光无限,是潮湿了欢宴的气氛,还是打翻了心中的浅愁清忧,或挂碍之思。不管《宴词》起意为何,其着色鲜明,情感充沛,精神饱满,不失为一首山水佳作。

在唐代诗歌流派中,一般将山水诗和边塞诗相提并论,这两个诗歌流派也是最为繁荣发展的。当然,风景处处有,写山水诗歌的诗人们,在田间可以畅吟,在高山可以抒情,在舟上可以咏叹,不过,未必能在边塞上歌咏的。由于地域的限制,政策的限制,普通人要抵达边疆其实很难,因此,边塞诗人也就不可能很多了,诗作自然也会有限,但一经传唱了的边塞诗,必是精品,乃诗中瑰宝也。

有学者研究,隋炀帝杨广非常喜欢边塞诗,也极其爱咏山水诗,其文学成就非常高,为诗歌格律化的成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善于拓展诗歌题材,能开拓北方边塞诗激昂宏阔的新气象,也能挥洒自如南方清丽妩媚的小情调,开创了在齐梁至初唐这一段由南北诗风向盛唐气象转变的新格局,促进了诗歌的新发展,为繁荣诗歌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出处赏析

其作品依陈后主创制《春江花月夜》两首,清雅明丽,节奏明快,意境开阔,风格婉约,诗云:

《其一》: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其二》:

初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

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两妃。

这两首诗歌简明扼要,朗朗上口,自然通俗,能引人共鸣,其深意藏于简单之中,内涵是相当丰富的。杨广的诗歌风格,对初唐时期张若虚所作那首脍炙人口的《春江花月夜》产生了深刻影响。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首著名的《春江花月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因为张若虚流传于世的作品仅两首。其诗细腻婉转,清丽开宕,韵律和谐,情趣雅致,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洵为千古绝品。

再回到隋炀帝的诗韵中去体悟一种山水静美和诗意盎然,他的《夏日临江诗》道:“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日落沧江静,云散远山空。露飞林外白,莲开水上红。逍遥有余兴,怅望终不归。”诗中的“潭”“修竹”、“枫”、“日落”、“沧江”、“云”、“山空”、“露”、“莲”等物象,构建了一种诗意纷呈、意象纷争的芜杂格局,但由于其诗风开阔,笔触质朴,语言轻妙,又为这首诗歌增添了另一种美丽的丰富。

隋炀帝另有《野望诗》:“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还作和《江都宫乐歌》:“扬州旧处可淹留,台榭高明复好游。风亭芳树迎早夏,长皋麦陇送余秋。渌潭桂楫浮青雀,果下金鞍跃紫骝。绿觞素蚁流霞饮,长袖清歌乐戏州。”这些诗歌都堪称精妙之作,语言明快流畅,意境轻悠洁净,情怀质朴清婉。隋炀帝作为帝王,其作诗却是满怀一种文人士子的优雅信步,与历史对他评价的暴掠扈气形象大相径庭,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实他,其实文字是最好的印证,一种特有的属性标签,开启了读者对文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探究兴趣。

钱钟书曾云:“佞佛帝王之富文采者,梁武、隋炀、南唐后主鼎足而三,胥亡国之君。史论每咎梁武、李后主之佞佛,却未尝以此责隋炀。当缘梁武、李后主佞佛,害于其政,著于其寻常行事,而隋炀佞佛,不若是之甚。唐人小说《隋遗录》《迷楼记》《海山记》等只字不道其佞佛逸事,有如梁武帝之散头发俾僧践踏、李后主之削屎橛供僧抽解也。”其实,隋炀帝杨广对佛、道、玄有特别深入的研究,他十分崇尚佛教,在扬州十年间,曾广结佛学大师,沉浸于江南玄佛合流的审美情趣中。因此,他诗中有静雅闲淡的气息,实属正常不过了。

如他所作的《谒方山灵岩寺诗》中,透出的清疏悠远情怀。诗云:

梵宫既隐隐,灵岫亦沉沉。

平郊送晚日,高峰落远阴。

回幡飞曙岭,疏钟响昼林。

鸣秋气近,泉吐石溪深。

抗迹禅枝地,发念菩提心。

诗意如清流入心田,禅意润心间,处处透着空灵与清远,一幅美妙的山水写意画,轻妙回旋于心怀中。宁静,修远。

如果说隋炀帝的山水诗已经令人刮目相看了,那么他所作的边塞诗,更令人惊艳,拍案叫好。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

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

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此诗据说作于公元609年隋炀帝杨广西巡张掖之时。他率大军从长安出发,去往甘肃陇西,从西上青海穿越祁连山,再经大斗拔谷北上,到达称之为河西走廊的张掖郡。这次巡视,因为自然条件恶劣,对边关大漠实地行走经验不丰富,造成了许多士兵冻死,官员失散,损失相当严重。但又由于隋炀帝锲而不舍地到达目的地,使得西域各国君主和大臣纷纷来觐见,表示臣服,这对打通丝绸之路起到积极的作用,隋炀帝功不可没。这是首歌就是在隋炀帝西巡途中所作,颂扬了修筑长城的历史功绩。长城不但是先辈们的智慧结晶,更是万世安宁的坚固保障,它能让关内老百姓安心安定地生活。

这首《饮马长城窟行示从征群臣》被后人誉为:“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由此奠定了隋炀帝诗文在中国文学、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积极贡献。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出处赏析

更多王昌龄的诗

阅读排行